王汝芳
目前的監管要求除數據保護相關要求外,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和技術的把握還不充分,發展規劃中對數據資產和數字技術的潛能挖掘強調的也不夠。平衡好鼓勵發展和防范風險兩者的關系,才能促進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p>
隨著近年來相關規劃和鼓勵政策的實施,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取得長足進步。金融科技技術多點突破,投入持續增加,生態逐步優化,不斷發揮“數字技術+數據要素”雙輪驅動作用,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建立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提質降本,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梢哉f,金融科技的發展促使金融業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與此同時,為應對科技倫理、金融風險、創新壟斷挑戰,金融監管力度也持續增強,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斷開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接,強化反壟斷,要求境內核心數據不得出境等,在金融業風險防控、消費者權益保護、數據統計質效等方面提出了監管要求。
當前,我國正在加速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和算法已經成為與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勞動力和工業經濟時代的資本、技術相類比的重要生產要素,數字技術正在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深刻變革,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組織模式和治理體系更加開放、智能和扁平。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在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資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革的背景下,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對金融科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充分挖掘數據的巨大潛能、釋放數據效能,又要有效控制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目前的監管要求除數據保護相關要求外,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和技術的把握還不充分,發展規劃中對數據資產和數字技術的潛能挖掘強調的也不夠。為此,著重就平衡好鼓勵發展和防范風險兩者的關系,促進金融科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提五點建議:
一是強化數據共建共治共享,充分釋放數據潛能效能。
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大數據、云計算等底層技術發展的基礎。目前,數據協同共享機制尚不完善,技術標準不一,數據共享意愿不足,配合度不夠,應用碎片化現象仍然存在。須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化體制機制,以“互聯共建、互認共治、互通共享”為原則,建立數據要素治理機制、融合機制、安全機制和流通機制,提升數據資源社會價值,為數字經濟的發展賦能。
金融數據體量大、敏感性高、場景多維,存在著信任、安全、監管等多重要求。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對外部數據也有巨大需求。構建從數據采集、歸集、匯聚、共享、開放到應用全生命周期的協同機制和治理框架,強化數據共建、治理共享,通過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可在不泄露數據隱私的前提下聯合比對分析,有效釋放數據價值,提升金融科技服務效能。例如,通過匿名追蹤查詢電信、稅務、工商等多維度數據,可在避免敏感信息被緩存的同時,提高金融服務能力;通過全程全網的智能風控升級,可帶來動產融資模式突破,改變我國動產融資因“看不住、搶不過、處置難”等原因開展不理想的現象。
二是建設風控命運共同體,實時智能守住風險底線。
通信技術與龐大的人口規模相結合,產生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罕見的新型社交網絡結構,易導致不可控的集體行為產生。自媒體疊加數字技術,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速率、頻度和保真度,也讓“微干預”和“回音壁”現象成為可能。這導致數字經濟時代金融風險除既有工業經濟時代的突發性、外溢性、復雜性、關聯性強的特點外,還具有傳導快、波及面廣、系統性強,容易形成共振和集體非理性特征。一旦發生傳染蔓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更大,對處理能力、處理水平和處理效率要求也就更高,需要相關部門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恰當的反應。
從國家層面到金控集團、金融系統,再到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都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各成體系、上下嵌套、左右協同的分級授權、自主可控的數字治理共同體,有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更加系統、完整和準確地收集信息,共同構筑高效安全的風險預測、預警和防控體系,建設風控命運共同體。橫向上,機構間可通過聯邦學習和區塊鏈等技術手段,聯合建立合規風控模型,共享互通風控能力;縱向上,加強大至國家層面、小至公司層面的數據整合,更加高效、智能、實時地處理分析多維數據,實時智能管控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三是以計算思維為思維范式,賦權賦能雙輪驅動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萬物互聯,數據無處不在,萬物都可數據化。用數字來描述事務,表述將更加系統、完整和準確,離其本質也更近。相應地,經由計算機科學、計算科學發展而系統整理和總結提出的計算思維,作為與理論思維、實驗思維并列的第三種科學思維范式,成為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其以信息的獲取和有效計算為基礎,通過自然及人類行為理解、系統構建、算法求解來實現認知世界和解決問題。
金融科技落地短期以業務賦能為主,長期以模式創新為主,涉及思想理念創新、業務流程創新、組織架構創新,是以數據和算法為基礎的系統性、協同性的深刻變革。數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賦權”的本質,金融科技長期落地需要數字賦能與數字賦權雙輪驅動。前者強調數據和技術對組織的賦能作用,后者強調數據和技術成為社會資源再生產與再分配的重要力量,賦權組織以適度提升其參與和協同的價值。通過賦能與賦權雙輪驅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向結合,頂層戰略謀劃和動態戰術落地結合推進。頂層設計上從戰略上進行整體架構,形成系統的方法論和標準體系;戰術落地上根據目標導向,按照左右協同、上下聯動、系統優化要求,動態地、精細地逐步落地實施。
四是強化金融科技倫理規范,服務高質量共同富裕。
金融科技的本質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在其發展過程中,數據采集使用和算法決策無疑發揮著關鍵作用。算法的有窮性、確切性、可行性特性,在確保其可自動執行的同時,也使作為指揮棒的目標函數具備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放大器的屬性。因此,約束目標函數和行為邊界的科技倫理規范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戰略目標,但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所需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并不必然與金融科技公司的短期利潤和發展目標一致,甚至可能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在一段時期內犧牲短期利益。這就需要引導金融科技公司建立更加長遠的發展觀,以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為己任,加強金融科技倫理性規范,避免過度追求短期利益而影響長期發展后勁,避免過度追求自身利益而影響國家發展,避免金融脫實向虛而致實體經濟失血,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五是積極發展生態圈金融,更好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取得長足發展,在某些領域已經形成由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可喜局面,但在芯片等領域還受制于人。目前這些卡脖子技術具有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生態協同、迭代創新等特點。在具有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實現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單靠傳統金融模式提供資金支持很難實現,這就需要金融科技的支持。
金融科技要順應卡脖子技術生態發展需要,立足和綜合考慮不同科技產業生態特點,為生態圈中各節點企業提供普惠金融和精準服務,力求通過促進產業鏈有序流轉形成供需網的通暢和發達,優化生態以推進相關科技產業有效發展,并把單純支持點的突破所面臨的風險控制到最低。通過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廣闊的生態中整合資源,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撐。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主任、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