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亞軍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安排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明確指出了設置這一任務群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對于如何實現這一培養目標,本文試圖從“精心選擇貼合學生生活的內容主題點燃思辨的火花”“在日常文化藝術鑒賞中培養學生理性思辨的習慣”“以嵌入式的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三方面嘗試理論與實踐的探索。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思辨的火花;理性的習慣;求真的本領
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設置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明確地指出了這一任務群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如何基于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依據任務群教學的目標指向,精心選擇任務群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任務群的學習,必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教師教學和研究的重要內容。筆者依據新課標中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任務群的年段要求,嘗試設計了《制作生活啟示錄》(七年級)、《藝海拾貝》(八年級)、《談談我的學習觀》(九年級)三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教學案例,以期對這一任務群的教學實施提供一些參考。
一、精心選擇貼合學生生活的內容主題點燃思辨的火花
初中階段“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包括兩大類,一是思辨性閱讀,二是思辨性表達。思辨性閱讀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生活感悟和哲理的優秀作品,二是科學探究方面的文本,三是文學藝術論的經典片段,四是革命領袖的理論文章和經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經典)。思辨性表達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書面表達,包括闡述自己的感悟和觀點,以及運用觀點欣賞和評析作品;二是口頭表達,包括專題式研討、演講與討論。
這些學習內容,直接指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的價值追求,也指向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的語文教學要求。要在教學中有效地落實培育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要求,必須正確把握兩個關鍵要素,一是主題的選定,二是內容的選擇。選定的主題必須貼合學生現實生活,激發學生思考,引發深度學習,發展學生的思辨性閱讀和表達能力。學習的文本內容,作為圍繞主題學習的資源,關鍵在于能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有沒有思想的深度、思維的含量,是不是能有效開展圍繞主題的深度學習。
比如,《制作生活啟示錄》這一案例以“生活的感悟”為學習主題,這個學習主題十分貼近七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每天都會接觸自然物象,發現四季變換,看到草木枯榮……如何引導學生從這些熟悉的日常事物中細致觀察,有所發現,有所感悟?通過“制作生活啟示錄”這樣的單元任務,就可以推動學生主動探究,理性思考。圍繞學習主題選擇的學習文本,如《紫藤蘿瀑布》《鼎湖山聽泉》《像山一樣思考》《岳陽樓記》《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都具有豐富的思辨性內涵,有助于學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理性地感悟自然、社會和人生,點燃思辨的火花,幫助其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比如,《像山一樣思考》是美國作家、“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創作的一篇隨筆,文章從一個環保專家的視角,以“狼─鹿─草”這條食物鏈被斬斷為例,以山谷間回蕩的狼的哀號作為人類踐踏“規則”的實證,揭示了在人類愚蠢的種種短視行為背后隱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機,啟迪人類要像山那樣思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借對一株紫藤蘿的描寫,抒發了對美之本質深度的追求,對生命意義執著的考問,同時表達了對歷史長河迂回曲折而終將前進的無限感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詩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親密和婉的語調,通過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表達了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具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這些作品能激發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帶著自己的認識經驗走近作家和先哲的思想或者思維,獲得新的啟迪,從而觸發對自己的生活、未來的人生的新的思考。
二、在日常文化藝術鑒賞中培養學生理性思辨的習慣
讀名著、聽音樂、賞名畫、看演出,這些日常文化生活不僅能提升初中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也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理性思辨的習慣。雖然對于藝術是什么,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如果能幫助學生關注自己的日常文化藝術生活,積累一些審美與鑒賞的經驗,再帶著這些經驗完成指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時,就會不一樣了?!端嚭J柏悺愤@個單元學習任務涉及審美閱讀和藝術鑒賞,內涵豐富,思維含量大,然而由于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距離比較遠,學生又缺乏在藝術鑒賞方面必要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所以學習難度相對較大。教學時需要通過建立學生日常生活與藝術作品的聯系,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學習任務去閱讀作者對藝術的理解,比如山水圖畫的意境、“無言”的魅力……跟著作者感知美、領悟美、欣賞美,就能俯拾起一枚枚藝海珍珠,就能在品味鑒賞過程中拓寬知識視野,增強審美意識,掌握審美方法,提高思辨能力,形成審美經驗?!端嚭J柏悺啡蝿杖旱膶W習活動設計,就突出了這樣的特點。
學習活動一:制作名家談“藝術之美”摘要卡(5課時)
閱讀文本,制作摘要卡,要求完成以下三項內容:
1.梳理文本中有關藝術鑒賞的概念和術語,通過查閱資料,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這些概念和術語。
2.概括文本主要觀點,并用思維導圖梳理文本結構。
3.說出不同作家審美時所用的不同方法。
學習活動二:模擬藝術訪談會(2課時)
1.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模擬采訪活動。(要求:擬寫采訪提綱)
2.設計訪談問題與回答評分量表,明確提出問題的價值追求和模擬回答的水平梯度。
3.模擬采訪。(由一位同學扮演作家,其他同學為采訪者,就小組成員普遍關心的美學問題進行采訪)
4.根據采訪情況和評分量表,展開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學習活動三:嘗試做一次藝術評論員(2課時)
1.展示修改后的摘要卡。(平臺展示,相互評價)
2.以下三項任務任選一項完成:選擇自己喜歡的名家作品寫一篇鑒賞性的文章;選擇自己喜愛的一位藝術家或者一件藝術品寫一篇鑒賞性的文章;記述日常生活中發現的花草鳥蟲、衣食住行等,讓你產生藝術美感的物或者事,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與感受。
活動一,制作名家談“藝術之美”摘要卡,旨在通過閱讀名家名篇,積累美學的相關知識,從文中獲得審美的策略與表達的方法,提高藝術修養?;顒佣?,模擬藝術訪談會,旨在用訪談的形式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關鍵問題進行討論,形成審美共識?;顒尤?,嘗試做一次藝術評論員,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要求學生通過完成前面兩項學習活動,梳理和完善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將學到的閱讀鑒賞方法運用于學習實踐,學會賞析藝術作品和獨立表達自己的審美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樣的閱讀與鑒賞,能像作家一樣用審美的眼光去觀察、發現和記述日常生活中的花草鳥蟲、衣食住行等,寫出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與感受。學習活動一,初步感知并積累審美知識;學習活動二,深入研讀交流,形成審美經驗;學習活動三,從獨立閱讀到討論、鑒賞和評價,再到聯系日常生活進行理性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貫穿這三個有層次的漸進式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養成思辨的習慣。
三、以嵌入式的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嵌入式評價是將評價有機地融入學生個體。在完成單元學習任務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不斷評估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進度、程度、能力和水平,最終為達到學習任務群目標而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學習的進階發展。
終身學習時代,為什么學、學什么、如何學,是每一個學生需要關注的問題。案例《談談我的學習觀》就是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發展實際設計的單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先賢哲人關于學問的論述,傾聽其中理性的聲音,沐浴他們思想的光芒,學習他們說理的思路和表達的方式,結合自己對學習的認知,參與班級討論。學習目標包括:第一,能正確把握文本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分析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借助思維導圖說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第二,從觀點、論據、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維度梳理五篇文章,能借助自己梳理的表格或者概要,有觀點、有條理、重證據地評述自己對這些“理性聲音”的態度;第三,結合自己九年學習的體會,根據本單元文本中對學習的觀點,用文字理性地表達自己的學習觀,能參與班級討論,有理有據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此,本任務群選取了關于求知問學的一組文章供學生閱讀,以“理性的聲音”為主題,以“談談我的學習觀”為任務,設計了三項學習活動:活動一,讀懂先賢的觀點與態度;活動二,傾聽理性的聲音;活動三,舉辦“我的學習觀”班級報告會。教學的評價嵌入三個學習活動的全過程(見表1)。

這樣的嵌入式評價設計,與單元學習的目標、情境和任務一致。閱讀的評價,針對文本中的觀點、態度、邏輯結構與思維方法;口頭表達的評價,重點針對表達的觀點、條理和證據;書面表達的評價,除了觀點、條理和證據,特別關注表達的層次性和思辨性。這些評價,嵌入每一個具體的學習活動過程之中,既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和結果,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不斷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中學會思辨,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重大改革項目“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和測評的設計與實施”(項目編號:2020JSQZ03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