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雪嬌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曾經說過:“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這句話充分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體能訓練,不重視品質培養,錯失了德育的機會。本文嘗試挖掘體育中的德育元素,力求在體育教學中實現體育與德育并舉,修心與修身并行。
一、嚴抓達標訓練,錘煉頑強意志
幫助學生完成達標訓練、通過達標測試,是體育教學的基本任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卻片面強調快樂教學的理念,放松了對學生的要求。事實上,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如果教師能夠以科學方法訓練學生,以體育精神鼓舞學生,讓學生堅持運動、刻苦訓練,則學生的體育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身體素質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屈的品質。教師能夠嚴抓達標訓練,在合理范圍內提高對學生的要求,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使學生在嚴格訓練中培養抗壓能力,錘煉頑強意志。
例如,在一年級的跳繩達標訓練中,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都徘徊在及格與良好之間。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有的學生沒有運動基礎,體能較差;有的學生初次接觸跳繩運動,不熟悉運動技巧;還有的學生態度散漫,不喜歡也不重視這項運動。顯然,這些問題都不是不可克服的。于是,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了不同的訓練方案:對體能較差的學生進行“加訓”,增加了慢跑、跳操等常規訓練,從提升體能入手,強化跳繩訓練;對技術較差的學生進行“特訓”,專門針對跳繩中的站姿、搖繩、起跳、落地等基礎動作進行訓練,從提高技巧入手,強化跳繩訓練;對態度散漫的學生進行“專訓”,先從心理疏導入手,幫助學生端正態度,再通過設計一些富有難度與趣味性的跳繩游戲,使學生體會到跳繩的挑戰性與趣味性,從激發興趣入手,強化跳繩訓練。無論參與哪種訓練的學生,要想達到教師預設的訓練效果,都必然要經歷一番堅持與努力。而這個過程,正是磨練學生的耐心、錘煉學生的意志的過程。可見,科學而嚴格的達標訓練,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素質,更有助于幫助學生鍛煉頑強意志,養成堅毅性格。
二、創新體育游戲,培養積極心態
如果說教師通過嚴抓達標訓練能夠培養學生“吃苦”的能力,那么,教師通過創新體育游戲,則能夠培養學生“自娛”的能力。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有些問題能夠靠“吃苦”來解決,而有些問題則需要依靠樂觀的精神和積極的心態來解決。因此,培養學生“自娛”的能力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眾所周知,運動本身就有幫助人們疏解壓力、放松心情的作用。那么,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通過體育游戲的巧妙設計,幫助學生認識到運動的這種作用,使學生在“陽光體育”中養成“陽光心態”。
例如,在三年級小籃球《原地運球及游戲》的教學中,學生在剛接觸“單手連續向下拍球”這個動作的時候,球總是不受控,到處亂跑。幾次之后,有的學生就產生了煩躁的情緒或者挫敗的心理,失去了繼續練習的耐心與熱情。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入一個“拍壓力”的小游戲,讓學生把自己手中的球想象成自己最討厭的事,然后,用力地拍球,釋放壓力。于是,有的學生把球想象成自己不愿意完成的作業;有的學生把球想象成自己不愿意練習的鋼琴;有的學生把球想象成自己不愿意吃的青菜,用力拍打起來。當拍了一會兒之后,學生會發現:剛剛訓練中的煩躁情緒消失了,挫敗心理也不見了,連原本討厭的作業、鋼琴和青菜好像也沒那么討厭了。更奇妙的是,當自己忘卻了訓練的目標,專注于解壓游戲的時候,反而發揮出了更好的水平,能夠完成連續拍球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再組織學生重新開展訓練,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顯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體育游戲的巧妙設計,使學生認識到了運動在緩解壓力和疏解情緒中的作用。同時,還讓學會生認識到,困難和挫折都是暫時的,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給自己按下“暫停鍵”,給自己留下“緩沖”的空間和“自娛”的時間。然后,再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面對困難和挫折,就能更好地解決它們。可見,體育游戲的創新設計,在培養學生積極心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創設教學情境,深化情感體悟
在體育教學中,單純的理論講解和技巧訓練很難為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創造機會,那么德育也就無從滲透。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將教學融于情境當中,那么,學生則能夠在富有生活氣息和故事情節的教學情境的熏陶與感染下,一邊學習體育知識,一邊形成情感感悟。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促進體育與德育的融合,使學生在修身的同時修心。
例如,在低年級的走、跑、跳組合教學中,教師如果進行簡單而機械的擺臂、抬腿、深蹲、起跳等訓練,則學生很快就會感到枯燥無趣,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同時,在這種訓練模式中,德育也無從開展。為了轉變這種狀況,教師創設了下面的教學情境,將體育與德育巧妙融于情境當中:老師和學生一起模擬“看紅綠燈,過斑馬線”的生活情境。其間,老師充當紅綠燈,通過快速變換旗子顏色來指揮學生過馬路;大家輪流擔任交通指揮員,負責監督其他同學過馬路,并及時糾正違規行為;剩余的同學扮演過馬路的群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按照交通燈的指令快速過馬路。在不違規的前提下,越快到達終點的同學,得分越高。教師通過創設“過馬路”這個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了動作要領,訓練了運動技巧。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和安全意識。
四、組織合作對抗,強化集體意識
在現代社會,很多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家庭行動都以孩子的意愿為主,一切家庭計劃也都以孩子的需求為先。久而久之,一些孩子產生了“唯我獨尊”的想法,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而這些孩子在面對集體生活的時候,缺乏包容的心態與合作的意識,很難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不妨組織小組對抗活動,讓學生在對抗的壓力之下“被迫”合作,從而幫助學生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
例如,在四年級的《小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教學中,教師通過以下教學設計,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對抗與合作,并由此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與集體意識:首先,發布對抗任務。在理論講解之前,教師就向學生發布了本次課的對抗任務:以小組為單位,按照規定動作進行傳球接力。在單位時間內傳球最多的小組獲勝。當學生知道有對抗賽之后,在勝負欲的驅動之下,學習熱情瞬間高漲,全部認真地投入到聽講與訓練當中;其次,組織合作訓練。在講解完動作要領并做完示范之后,教師要求每個小組的成員組織內部訓練。此時,學生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的動作不過關,就可能拖慢整個隊伍的運球速度。于是,大家主動展開互助行動——基礎好的同學主動幫助基礎差的同學糾正動作,掌握技術要領;練得快的同學主動幫助練得慢的同學撿球傳球,提高練習效率;體能強的同學主動鼓勵體能弱的同學堅持完成訓練,達成訓練目標……就這樣,小組內部形成了和諧而友愛的練習氛圍;最后,開展對抗活動。在各組完成訓練后,對抗活動正式開始。在比賽的緊張氛圍的影響下,各組成員在不自覺之間展開了緊密協作。有的負責技術指導,提醒大家注意動作要領;有的負責整體協調,幫助大家調整動作節奏;還的負責鼓舞士氣,激勵大家激發運動潛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悄然形成。這個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了助人的快樂和團結的力量,這為學生集體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融入傳統項目,激發愛國情懷
我國有著悠久且璀璨的體育文化,這些文化跟書法、國畫、唐詩、古曲一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然而,現在的小學生,卻往往開口世界杯,閉口NBA,將國外的體育明星奉若神明,對國外的體育文化如數家珍,對本國的體育歷史文化和體育發展態勢卻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究其根本,這是學生在體育文化領域缺乏歸屬感與榮譽感的表現。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妨在日常教學中引入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讓學生體會到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并由此喚起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熟悉與熱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學習足球的時候,教師不妨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蹴鞠”這一傳統體育項目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在觀看過程中學生會驚奇地發現,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蹴鞠這項運動,而這項運動跟現代的足球居然如此相像。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為我國祖先在體育運動中的奇思妙想感到驕傲。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在足球訓練中融入一些蹴鞠的動作技巧或者比賽規則,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魅力,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熟悉與熱愛;再比如,在武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八段錦”“五禽戲”“詠春拳”等不同武術“流派”的招式和特點,讓學生感受中國武術可靜可動、可攻可守、可剛可柔的神奇變幻與無窮魅力。
六、組織課外活動,養成健康審美
在這個審美多元化的時代,小學生有可能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審美觀的影響,對“美”產生誤解。比如,不知從何時開始,“以瘦為美”和“以弱為美”成為了審美的主流,我們在迎來全民健身的時代之前,先迎來了全民瘦身的時代。很多小學生也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加入到了節食減肥的大潮當中。顯然,這是一種審美扭曲的表現,既不利于學生的身體發育,也不利于學生的心理發育。那么,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審美觀,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呢?筆者認為,積極組織體育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里充分體會運動中蘊含的律動之美、協調之美和力量之美,是幫助學生養成健康審美的最佳途徑。
例如,學生在課內學習了體操的動作及技巧,然而,他們未必能夠感受到體操的樂趣與魅力。于是,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根據小學生的愛好與特長,將體操與跳繩、舞蹈、音樂、朗誦等相結合,形成繩操、街舞操、配樂操、朗誦操,并通過日常打卡、舞臺表演、課間活動等形式,帶動全體同學都參與到跳操當中……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體會到體操中蘊含的律動美、協調美和力量美,養成堅持跳操的習慣。同時,當學生堅持一段時間之后,他們的身姿就會變得更加挺拔,線條也會變得更優美。他們感受到了體操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自己身體的變化,就會被這種運動之美所折服。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自動抵制“以瘦為美”和“以弱為美”的審美取向,從而形成健康的審美理念。可見,教師通過組織體育課外活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參與體育活動,感知運動魅力,從而在運動精神的感染之下,形成健康審美。
綜上所述,正所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任何學科、任何學段的教學中,我們都應該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嚴抓達標訓練”“創新體育游戲”“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合作對抗”“融入傳統項目”“組織課外活動”等途徑,充分挖掘體育教學中的德育元素,從“身”與“心”兩個維度,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學生做到身心健康、德能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