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
近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營養學會共同啟動全國老年營養改善行動,并發布了新版的《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2022)》(以下簡稱《指南》),首次對65歲及以上老人的膳食搭配做了核心推薦。為了家中老人的健康,以下四個方面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
《指南》指出,在一般成年人平衡膳食的基礎上,應為老人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食物,努力做到餐餐有蔬菜,盡量吃不同種類的蔬菜。特別注意多攝人深色葉菜,比如油菜、青菜、菠菜、紫甘藍等。盡可能選擇不同種類的水果,每種量少些,但種類多一些,不要用蔬菜替代水果。
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韓林露介紹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議,每天攝人不少于300克的新鮮蔬菜,其中深色蔬菜要占蔬菜的一半,新鮮水果200~350克。深色蔬菜是指深綠色、紅色、桔紅色、紫紅色的蔬菜,深綠色蔬菜如菠菜、油菜等,紫色菜如紫甘藍、紅菜薹、莧菜等,橘紅色胡蘿卜、西紅柿等。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的期刊《神經病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平均每周七份深色綠葉蔬菜或每天一份深色綠葉蔬菜,有助于減少認知能力下降。
雖然蔬菜和水果在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差異也不容忽視。比如大多數蔬菜,特別是那些深顏色的蔬菜,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化學物質的含量要優于水果,因此,水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蔬菜攝人的不足,但是不能代替蔬菜。此外,水果中的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等含量要比蔬菜豐富,并且水果中的芳香物質、香豆素等植物化學物質也是蔬菜所無可比擬的,而這些植物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并且,絕大多數水果可以直接吃,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加熱,其營養成分不受烹調因素的影響,營養素損失也會少,這些都是水果優于蔬菜的地方。因此,蔬菜也是不能代替水果的。
《指南》強調,老人要攝人足夠量的動物性食物和大豆類食品。動物性食物換著吃,盡可能換著吃畜肉(如豬肉、羊肉、牛肉等)、禽肉(如雞、鴨等)、魚蝦類以及蛋類食物。其攝人總量應爭取達到平均每日120~150克,其中魚40—50克,畜禽肉40~50克,蛋類40—50克。推薦老人每日飲用300—400毫升牛奶或蛋白質含量相當的奶制品。同時,保證攝人充足的大豆類制品,達到平均每天攝入相當于15克大豆的推薦水平。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病科邢俊武主任醫師介紹說,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大豆皂苷、大豆低聚糖、大豆甾醇等,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等有積極作用。豆漿的蛋白質和牛奶相當,易于消化吸收,飽和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低于牛奶,含有豐富的植物甾醇,適合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飲用。不過豆漿不能代替牛奶,因為豆漿的鈣、維生素B2、鋅、硒都低于牛奶,因此建議每天豆漿和牛奶都飲用。
對80歲及以上的老人,《指南》也單獨作出了細化推薦。建議多吃魚、畜禽肉、蛋類、奶制品及大豆類等營養價值和生物利用率高的食物,同時配以適量的蔬菜和水果。要保證每日攝人足量的魚禽肉蛋類食物,具體攝入克數建議與一般老人相同。此外,建議高齡老人每天飲用300—500毫升液態奶,也可以選用酸奶、奶粉或其他奶制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進食,減少不必要的食物限制。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韓林露介紹說,發表于《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吃魚的老年人在記憶力、視覺概念、空間運動技能、注意力、方向感和語言流暢性等測試中,表現都要好于不常吃魚的老年人。但是,為了保證魚肉的營養,最好不要采用煎烤、油炸等烹飪方式。推薦的做法是清蒸。
老人的體重變化也需要定期測量。《指南》明確,老人應當保持適宜體重,BMI(體質指數)最好保持在20.0~26.9。如果BMI超出范圍,應當在飲食和身體活動方面進行適度調整,使體重平緩達到正常范圍,而不應采取極端措施讓體重在短時間內產生大幅變化。在沒有主動采取措施減重的情況下出現體重明顯下降時,要主動去做營養和醫學咨詢。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盧岱魏副主任中醫師提醒,老年人機體突然開始消瘦一定要引起重視。可能是一些甲狀腺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腫瘤等疾病的預警信號。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排查健康隱患,防患于未然。
此外,《指南》還將“鼓勵共同進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強調。《指南》建議,家人、親友勸導和鼓勵老人一同挑選、制作、品嘗和評論食物。政府、老人服務機構和相關社會組織在為老人建造長者食堂、老人餐桌時,鼓勵老人積極參與制作和共同進餐,營造良好的進食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