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衛強 翁維民
最近,李阿姨突然發現自己的門牙比以前短了一些,并且自己吃太冷和太熱的食物時,牙齒有酸痛的感覺。于是去看了口腔科醫生,醫生仔細檢查后,了解到近年來李阿姨胃一直不舒服,經常會打嗝和反酸。根據李阿姨的牙齒情況和她長期有胃酸反流的癥狀,口腔科醫師建議她先去消化科控制胃酸反流癥狀,等藥物治療控制后,再在口腔科進行相應的修復治療。否則即使把牙齒補好了,將來還會發生牙病。
李阿姨實際上是得了牙酸蝕癥。以往牙酸蝕癥主要發生在特殊職業的人群,比如制酸產業和電池廠的工人等,隨著職業防護水平的提高,這種情況已經比較少見。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酸蝕癥發病率有所提高,并且年齡更年輕化。我們要對這種疾病有所認識及警惕!
牙酸蝕癥俗稱酸蝕癥,是指化學和機械因素聯合作用,導致牙齒硬組織快速進行性喪失。它與細菌因素導致的齲病有明顯不同,主要是酸性物質導致牙齒脫礦造成的。其發病原因與個體的身體狀況和飲食習慣關系密切,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牙齒缺損。早期缺損范同較小,沒有癥狀,不易覺察。隨著酸蝕癥的發展,當累及牙齒范圍較廣,表現為前牙變短,吃刺激性食物時有牙齒酸痛不適的癥狀,往往缺損己經嚴重,需進行有創的修復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打嗝和燒心等癥狀,可導致食管炎和咽、喉、氣道等食管以外的組織損害。據國外文獻報道,人群中約10%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癥狀,發病隨年齡而增加,高峰發病為40~60歲。以往研究認為,我國胃食管反流病發病率較低,病情亦較輕。但近年來資料顯示,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和精神心理因素等都會引發胃食管反流。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胃食管反流病發病率在我國逐年上升。一些中老年朋友飯后經常打嗝,甚至有點反酸,認為是小事情,對自己健康沒啥影響,更不會想到會傷害牙齒。其實低pH值的胃酸多次反流進人口腔,會導致牙齒的牙釉質,特別是上頜牙的腭側發生脫礦,繼發缺損,最終影響患者的美觀和咀嚼功能。
還有一種容易忽視的情況是孕吐反應。孕婦一般從第5周開始,常常在早晚沒有任何原因就發生惡心嘔吐。長時間的孕吐反應與胃食管反流癥類似,也會導致牙齒脫礦,甚至發生缺損。筆者接診過一名孕吐胃酸反流的患者,懷孕前健康整潔的牙齒,分娩后牙齒已經發生了大面積缺損,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社交。還有一些年輕女性對自己身材過分焦慮,通過催吐減肥的不良方式控制體重。結果人是瘦了,但催吐會引起胃酸反流,侵蝕牙齒,發生了牙齒酸蝕癥,牙缺失太多了。
與胃食管反流病相關的酸蝕癥其實是可以避免的。這類患者要先控制好胃食管反流癥狀,戒除不良生活習慣,積極尋求醫生幫助控制癥狀;如暫時不能控制,建議胃酸反流后采用小蘇打水漱口,反流后不要馬上刷牙。研究表明,酸性環境和機械磨損會加重酸蝕導致牙齒缺損。
大家一定聽說過“可樂牙”,其實它就是因為長期飲用可樂等碳酸飲料引起的牙酸蝕癥。輕者表現為門牙有白斑,嚴重者牙齒變黑缺損,甚至疼痛不適。近20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碳酸類飲料消費量成倍的增長。其中在校學生占了很大的比例,甚至有學生以碳酸飲料代替飲用水,應該引起重視。偶爾飲用碳酸類飲料并不會發生牙齒酸蝕癥,當牙齒長時間多頻次與碳酸類飲料接觸時,才會發生酸蝕癥,因此,我們應該盡量少飲用碳酸飲料。
長期飲用一些柑橘類的果汁也會發生牙酸蝕癥,比如檸檬是一種常見的水果,它可以泡水喝。檸檬汁含有大量的檸檬酸,具有開胃、祛風止咳以及生津止渴的功效。有國外文獻報道,長期高頻次飲用檸檬水也會發生牙酸蝕癥。研究者觀察了用檸檬水代替飲用水的患者,3個月后就發現其牙齒表面發生了脫礦現象。建議大家如果多頻次飲用酸性飲品,盡量采用吸管,減少與牙齒的接觸。
有一些患者需要長期補充鐵劑、維生素C及口嚼阿司匹林等保健藥物,也會發生牙酸蝕癥,這類人群應盡量按照醫囑服用保健藥品;還有一些職業,酸蝕癥也有較高的發生率,如紅酒品酒師,牙齒長期多頻次接觸葡萄酒,發生牙齒的脫礦和缺損;游泳運動員長期接觸氯氣處理過的水發生牙酸蝕癥。這些職業人群都要注意牙齒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