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捷
“春美秋彤紅梨酥,雷尼美早水晶甜。中蟠圣女玉露香,先鋒皇冠富士紅。四季臨風我為伴,香甜紅酥各有愛。不知此情為何物?望君梅園采擷來。”果香四溢、落英繽紛,望著今日的“梅園”,綠油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勇感慨萬千,難掩激動之情,寫下了這些描寫合作社的詩句。
機緣巧合夢想實現
王勇,長治市上黨區會里村人,1996年大學畢業后,干過銷售,在機關工作過,平淡無奇的生活讓他感到迷茫。直到有一天參加煙臺農科院組織的大櫻桃產業研討會,會上王勇第一次品嘗了被譽為“春枝第一果”的大櫻桃。沉睡的味蕾立刻被喚醒,那美妙的感覺,就像觸電一般。期間,他參觀了大櫻桃示范園,傾聽權威專家講解產業前景,多年的創業夢也隨之覺醒了。
從煙臺回來后,王勇邀請專家對家鄉的氣候、土壤、地理等條件進行調研測評,并對水果市場進行了認真研判。檢測結果顯示,會里村的土壤不僅微量元素含量高,而且有機質含量高達3.5%,而當時全國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平均值為0.7%-0.8%。村里的梯田海拔高,溫差大,通風透光,是種植大櫻桃等水果的優良之地。經過一番調查研究后,王勇覺得時機成熟了,他聯合會里村50名村民,成立了綠油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農業生產最怕的就是遇到極端天氣。合作社第一年剛栽上的300畝果樹苗就遭遇了冰雹,幾乎無一存活。面對損失和眾人的惋惜,王勇感受到了鉆心的痛楚和前所未有的迷茫。這時候,長治市農廣校組織了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王勇抱著一定要學有所獲的心態參加了此次培訓。課堂上專家們對農業政策和市場的精辟分析讓王勇茅塞頓開,重燃了他繼續從事農業的希望。培訓結束后,王勇仔細分析了災害的原因、解決方法、未來規劃等,一幅嶄新的畫卷重新鋪在了王勇腦海中。
2015年,王勇審時度勢,調整種植規劃,引進大櫻桃、玉露香梨、煙臺蘋果、銀白杏等果樹,四處籌措資金,開始建設全市特色生態觀光果園——梅園,為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合作社還搭建了防冰雹網,改良了小流滴灌雙模技術,先后建成兩座3300立方米的冷庫,小心翼翼地呵護這些樹苗。
有機旱作種植生態化
多年的銷售經驗讓王勇明白,優質的產品才是打開市場之門的鑰匙。王勇給合作社起名叫“綠油油”,就是要以綠色謀發展,以品質贏市場。合作社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抓手,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構建嚴格規范的“十統一”質量管控體系,以標準化促生產,以高品質贏市場,實現產業良性發展。
合作社緊緊圍繞“有機旱作,提質增效,生態循環,立體種養,社會化服務”的理念,果樹種植模式從傳統大水大肥向有機旱作轉變,從分散向規模轉變,從清耕向生草轉變,從復雜技術向簡單操作轉變,逐步形成了生態觀光果園經營模式。
合作社同時充分利用農場立體空間,開展家禽養殖,形成了“樹上結果——樹下養殖”的立體種養模式。果樹間的生草為家禽提供了飼料,家禽為果樹提供了肥料,又消滅了害蟲,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不僅節約了成本,更提高了水果品質,實現了果園的有機循環。
傳統的果園都要對種植區域進行除草,但合作社卻另辟蹊徑,只是有選擇的進行除草,靠近樹體的除去,果樹行間的則保留,當草達到一定高度時,再用機械割草。這樣可以保持果園的生態多樣性,增加有機質和害蟲天敵,育草增肥,改善果園的小氣候。合作社還充分利用周邊玉米秸稈,機收粉碎后拉到果園還田,既減少了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又可以增加果園有機肥來源。
合作社在轉變管理模式的同時,還積極探索種植新技術。利用矮化砧木,進行寬行密植,株行距都設置為4米長2米寬,這樣行間大、株間窄、冠幅小,不僅增強了通風透光性,還便于機械化操作,擁有樹形科學、果品優良、結構簡單、管理方便等優勢。合作社還研究推廣了小流滴灌雙模技術,利用山區地形的優勢收集雨水,建設地下蓄水池儲存雨水,并鋪設管道節水灌溉,這是長治首家采取小流滴灌雙模技術的合作社。小流滴灌雙模技術有利于機械化操作,物理防草,解決了橫向枝下不能機械除草的問題。
為保證果品質量,合作社建立水果生產管理、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食品安全管理、農用化學品使用管理等一系列生產質量管理制度,制定產前、產中、產后“十統一”的標準化質量管控體系。在產前,統一品種、統一采購、統一農業生產資料、統一技術培訓;在產中,統一病害防治、統一生產技術管理;在產后,統一時間采收、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統一生產技術標準。通過標準生產和精準管控,牢牢把控產品質量。
在合作社的不斷嘗試和創新下,合作社產出的甘甜可口、品質極佳的水果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費者青睞,梨、櫻桃和桃通過了國家“綠色產品”認證,遠銷北京、上海、湖南等地。
規范辦社實力快提升
合作社水果逐步上市,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口碑,但是如何規范化運營,持續生產出品質優良的水果又成了王勇思考的問題。王勇請教專家,查找資料,逐漸摸索出了一條經營之道。合作社高度重視制度建設,推動管理機制向規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增強成員合作意愿。
合作社成立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修訂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會議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監事會監管制度、成員代表大會制度等,通過選舉產生成員代表、理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設立財務部、市場營銷部和安全生產管理服務部等部門。各項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完善為合作社的科學、高效的運營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合作社采取統一經營模式,運作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成立了生產資料服務部,統一采購農資,減少成本支出,明確保底收購價格,不再因市場行情隨意跌價,真正做到誠信收購。
打造品牌“梅園”塑內涵
品牌不僅僅是銷量,更多體現的是產品內涵。合作社精心策劃開展“梅園紅·紅上黨”“采摘梅園紅櫻桃·歌唱祖國”“火紅六月·梅園有愛”等一系列文創活動。“梅園紅”采摘活動中,門票以及銷售的收入,有時一天就達4萬元。目前,“梅園”已形成集賞、玩、吃、學、采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擁有固定社員103人,2021年累計銷售果品510噸,銷售收入350余萬元,人均年收入達3.5萬元。
“梅凌霜雪初心不改向陽開,園幽芬芳香味正濃引蝶來”。王勇的這句詩就是對“梅園”未來最好的注解。圍繞這一愿景,合作社樹立品牌意識,提升競爭能力,打通銷售渠道作為制勝法寶,始終重視“梅園紅”品牌建設,開展文創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精心鑄造“梅園紅”文化,提升品牌內涵,真正做到“南有勵志褚橙,北享激情梅園”。
培養人才共赴小康路
一個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合作社在效益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在培養產業人才,并于2019年被山西省農廣校評為農民田間學校,同年又被長治市科技局評為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負責人王勇也被選為長治市科技特派員,2020年被聘為上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
合作社積極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服務送到田間地頭,有效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2019年以來,共舉辦果樹種植、林下養殖、果品儲運保鮮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講座40余期,有效推廣了山地玉露香梨簡化修剪技術、生草栽培與林下養殖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有機旱作農業等實用技術。合作社因貢獻突出,2019年被上黨區委區政府評為鄉村振興榜樣。
未來,合作社將圍繞品種、品質、品牌提檔升級,植入觀光、體驗、采摘等休閑要素,以農業生產、經營、文化等內容,利用“互聯網+”理念,農旅結合,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賞、品嘗、購物、勞作、體驗、休閑、度假,輻射帶動農民增收,讓老百姓的錢袋子更鼓,讓美麗鄉村的未來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山西省農廣校長治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