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中央農廣校調研組深入大同市云岡區、云州區調研,總結梳理了大同市開展高素質農民執證培訓促進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經驗做法,并對創新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提出建議。
一、堅持高位謀劃,強化保障聚合力
大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持證培訓工作,將其作為鄉村振興的牽引性工程來抓,列入市政府10項民生實事之一。市縣鄉三級成立領導小組調度指導,市領導包聯縣區、縣鄉領導跟班培訓、村“兩委”骨干全程參與,每年由黨政縣處級領導主講“高素質農民技能提升第一課”,率先主講、廣泛宣傳、全面動員,在全市迅速形成領導重視、扎實開展執證培訓工作的濃厚氛圍。強化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2020年,市委市政府印發《大同市高素質農民技能提升培訓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在高質量完成國家和省級下達培訓任務的基礎上,下大力氣推進市縣兩級高素質農民技能提升,提出“3131”目標。即從2020年起,三年里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10萬人,到2022年全市持證高素質農民達到10萬人以上,占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30%以上,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持證農民至少掌握1項持續增收的關鍵技能,著力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農民隊伍。在財政保障方面,每年將高素質農民技能提升培訓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市縣財政2021年共配套859.5萬元高素質農民持證培訓專項資金,其中市級683.8萬元,縣區175.7萬元,形成長效投入機制。
二、突出三化并舉,精準施策強基礎
一是信息化摸底。大同市有農村勞動力70多萬人,其中從事一產30多萬人,面對技能基礎薄弱、人員眾多、需求廣泛這一現狀,開展調查摸底,實行全員登記、村社造冊、鄉鎮入庫、縣區匯總、動態監管,建立培訓對象庫,實行一人一檔,確保農民基本情況、增收打算、培訓意愿、就業意向“四個清楚”,全面掌握培訓底數。
二是精準化組織。根據市縣農業主導產業,結合各類型農民能力素質要求、培訓意愿和就業方向,分層、分類、分產業開展專題培訓。云州區立足產業結構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斷拓展以農業技術和家庭服務等為主的培訓工種,因人、因地、因時制定培訓“菜單”,參訓學員職業技能得到明顯提升。提前對接龍頭企業了解用工需求,實行訂單式、菜單式培訓,大同市高素質農民培訓學院依托園區企業,就黃花種植、采摘、加工、物流等全產業鏈問題展開培訓,通過考核的學員可進入相關企業就業,做到培訓項目與產業急需、崗位必需、市場所需“三個對應”。
三是制度化保障。培訓前嚴格審核培訓方案,按班次建立培訓檔案,每周通報培訓進度、工作動態、經驗做法等,做到培訓管理制度化。出臺政策鼓勵企業憑技能等級按勞取酬,引導各地在土地流轉、金融信貸、托管服務等方面優先支持,在創建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中優先扶持,切實提高了證書含金量。對持證農民開展就業推薦、免費技術指導、農資優惠購、產銷對接等跟蹤延伸服務,激發和調動農民主動參訓、提升技能的積極性。大同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被選為農民田間學校,平均每年承擔各類農民培訓20余期,培訓農民2000余人,從種子種苗、農資供應、生產示范、技術指導等方面提供全產業鏈培訓服務。
三、實施五大行動,能培盡培強質效
一是培訓范圍拓展行動。每年市縣鄉聯動培訓高素質農民3萬人,將65周歲以下從事或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農業從業人員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都列入培訓對象,實現農業從業人員的“帶動性覆蓋”。重點培育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合作社帶頭人隊伍、龍頭企業人才隊伍、鄉村工匠等四支隊伍,開展全產業鏈培訓,培養造就一批能夠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農村增收致富帶頭人。同時,加強對職業學校涉農專業學生培訓,積蓄現代農業發展后勁。
二是培訓體系健全行動。大同市在開展執證培訓工作中充分發揮農廣校高素質農民培訓主力軍作用,鼓勵涉農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等公益性培訓機構承擔培訓任務,用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民辦培訓機構,創建51所市校共建培訓基地(其中公益性機構23所,社會化機構28所)、10個省級實訓基地、37所田間學校。與山西農業大學共建大同市高素質農民培訓學院,學院立足本地產業發展和農民實際需求,已開展了黃花種植、采摘、黃花菜加工與制作、黃花精深加工、農村電子商務、食品加工等各類專業技能提升培訓3850人次,頒證3720人。將掛職鍛煉專家、市縣中高級職稱專家、鄉土專家336人,納入全市農民培訓師資庫,統一從師資庫中組織培訓師資,市縣之間師資共享、動態調劑,根據授課效果考評情況扶優劣汰、動態管理。
三是培訓模式創新行動。分類型、分產業開展精細培訓,根據各類高素質農民能力素質要求,創新內容方法,優化培訓課程,綜合采取課堂教學、實操實訓、線上教學、案例分析等模式,推行圍繞產業周期的分段式、交替式培育,通過參與式教學增強培訓吸引力。云岡區培訓中始終將農業技能“融”到農業生產一線,建立以實踐操作為核心的教學和生產技能考核模式。云州區、渾源縣組織制定黃花、黃芪和高粱3個產業(專業)的生產技能考核評價標準,組織專家對參訓農民進行技能考核與分級評價,探索“專題考評+專家點評+專技展示”、“隨機抽題+現場操作+評委打分”等考評模式。
四是培訓頒證覆蓋行動。培訓結束后,由市或縣區農業農村局組成職業技能考評專家組,對參訓學員進行理論和實際動手能力考評,考核合格,頒發《大同市高素質農民技能證》。按照培訓項目、課程內容和培訓時長,分高、中、初三個等級,市級重點培訓高級人才,縣級重點培訓中級人才,鄉鎮重點組織培訓初級人才。2019—2021年大同市共培訓高素質農民7.5萬人,評價頒證農民達7.4萬人,頒證率達到98%,持證培訓工作有力促進了技能就業、技能增收、技能成才。
五是培訓實效聚焦行動。結合當地主導產業和“特”“優”產業開展區域特色培訓,重點圍繞玉米、雜糧、黃花、黃芪、草牧業、設施蔬菜、中藥材、杏果等特色產業,適度規模種養技術、智慧農機、綠色生產等技術體系,品牌打造、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先進理念開展培訓,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技能性、實用性。積極組織農民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技術技能比賽、展覽展示、論壇等活動,切實強化農民技能提升。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同市深入開展執證培訓的多年實踐,為高素質農民培育提供了很多經驗和有益啟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覆蓋范圍有待拓展。 全市農業從業人員中已培訓人員占比仍然偏低,距離應培盡培還有差距,鄉村治理、生態環境、鄉風文明建設等行業領域還存在盲區和空當。
二是培訓能力有待提升。市、縣兩級農廣校缺少固定的辦學場地,不少縣級校人員編制、待遇未能落實,有的鄉鎮沒有辦學人員,處于“辦學缺經費,培訓缺場地,下鄉缺人員”三缺困境。
三是后續跟蹤扶持力度有待加強。市縣雖然出臺了高素質農民扶持政策,但地方財政實力有限,對高素質農民產業發展、信貸擔保和金融保險等方面支持力度還不夠,提高農民參訓積極性的多元激勵機制還應進一步健全。
五、明確努力方向
一要更加精準對接需求,抓實持證培訓。要適應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需要,更加精準對接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突出重點人群,聚焦一產高質量發展,圍繞種養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發展,建強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隊伍,突出抓好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培訓,培養造就一大批“土專家”“田秀才”。聚焦城鄉融合發展,培養農村創業創新人才,將返鄉農民工、大學生、中高職畢業生、退役軍人和一切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壯大新一代鄉村企業家隊伍。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對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實用技術培訓,增強其內生發展能力,幫助他們靠本領從業、靠技能持續增收,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聚焦鄉村善治,培養鄉村治理和鄉村服務人才,圍繞思想政治、法律法規、村莊建設、“三零”村創建、治理能力等開展培訓,推動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
二要健全完善體系機制,豐富方式方法。不斷完善培訓體系,統籌協調用好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社會組織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引導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市場主體參與培訓工作和培訓基地建設,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構建和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體系。配強配足師資隊伍,大力選聘熟悉三農政策、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備、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專兼職教師,真正用好優秀農村實用人才,開展名師名技和精品課件遴選活動,推動實行師資淘汰機制。探索創新培訓方式,以市場需要和農民需求為指揮棒,改“填鴨式”為“菜單式”教學,改“被動式”為“互動式”教學,改傳統的單一學校課堂授課模式為學校、田間交叉授課模式,讓農民易于接受、便于學到技能。不斷完善評價機制,推廣大同市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技能考核評價與頒證的創新舉措,學評結合、以評促學,通過持證培訓助力就業增收,確保培訓質量全面提升。
三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壓實責任鏈條。落實主體責任,壓實各市、縣、鄉黨委政府對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責任意識,以項目化、工程化、清單化方式精準推動落實。強化協同配合,高素質農民持證培訓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門、人社部門、扶貧部門等各部門和單位堅持“一盤棋”,協力完成任務。從嚴考核督導,堅持結果導向,將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建立健全考核獎懲及督導機制,以硬考核、硬督導推動高素質農民持證培訓工作取得扎實成效。深入宣傳引導,積極選樹典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宣傳技能成才、技能增收、技能創業等先進典型事跡,提升高素質農民社會認可度,讓崇尚技能在鄉村蔚然成風。
(調研組成員:胡永萬、張廣卿、趙娉、胡越、楊佳妮、樊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