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江 劉建霞
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助推職業教育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服務。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基礎靠教育。農業職業教育應發揮自身類型教育的優勢,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作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圍繞武漢市打造鄉村振興“武漢樣板”的目標定位,為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治理等“六個一體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撐,著力促進農業職業學校建設目標和鄉村振興戰略“雙向契合、雙向互補、雙向賦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典型做法。
一、以需求調研為基礎,確定農業職業教育服務內容
針對影響鄉村振興推進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整合農業職業學校和各區農廣校優勢資源,集中力量從人才培養、經濟發展、文化建設、鄉風文明等方面主動擔起農業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
(一)助力鄉村人才培養,為鄉村振興獻“智”。一是在鄉村管理人才培養方面,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面向村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等群體,實行靈活的辦學、教學、管理模式,開設“菜單式”點學培訓課程,加大實用技能和實踐環節比重。二是在高素質農民培育方面,結合學校專業設置,組建由學科帶頭人和高素質農民代表組成的技能培訓服務隊伍,通過學員微信群、視頻連線、實地指導等方式,做好培訓后期的跟蹤指導工作。三是利用學校師資優勢,開發針對性強的網課、微課資源,借助學校網站、公眾號、抖音號發布,開辟線上、線下培訓雙通道。
(二)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獻“技”。一是為鄉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持。選派教學能力突出、技能水平高超的“雙師型”優秀教師組成科技服務隊,支持骨干教師擔任科技特派員,為鄉村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提供“靶向”技術服務。二是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渠道。利用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優勢,探索“網紅經濟”助力消費的模式,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變網紅流量為經濟流量,成為推介武漢優質產品和優美環境的新渠道。通過設計產品包裝、幫建網店、設立電商服務點、以購代捐等方式,助力鄉村特色產品走向大市場。
(三)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獻“策”。依托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現有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下鄉、科技下鄉活動,組織教師下沉,以項目組接單、學生實習實訓等形式,貢獻專業力量。在產業調研的基礎上,同對口助力村委一道籌辦與當地產業相結合的農家書屋、社區舞臺等文化基地,助推鄉村文化產業。
(四)促進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獻“力”。通過送溫暖、送文體、代寫家書等形式,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貧困農民工、殘疾人為重點服務對象,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服務活動。提升社會認同感,樹立職教新形象。圍繞建設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提高社區居民整體素質和生活品質的總體目標,以職業院校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項目實驗校建設為抓手,探索建立適應社區建設和居民學習需求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教育培訓模式。
二、 以“雙向契合、雙向互補、雙向賦能”為原則,制定農業職業教育推進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認領一個結對幫扶鄉村,通過開展調研、座談、實地考察等工作,了解村莊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實際需求等情況,結合本校專業設置和現有資源,制定幫扶方案和計劃。組織專班,通過動員,讓學校全體教職工充分認識開展農業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做好政策激勵與制度保障,強化責任意識,主動擔當作為,積極鼓勵在校師生參與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政策和生活保障。
(二)精心組織推進。根據工作計劃,主動作為,定期開展幫扶服務活動,將幫扶服務工作納入學校常規工作。完善反饋機制,定期組織幫扶服務,開展座談交流,及時發現問題、掌握需求、聽取建議,積極整改工作計劃,逐步形成幫扶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注重工作實效,結合武漢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精心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實落細,突出重點和亮點工作,找準學校服務鄉村的結合點和施力點。
(三)營造濃厚氛圍。學校行政部門做好指導、調度和保障工作,及時發現和總結開展幫扶服務工作中涌現出的好經驗、好方法,形成典型案例材料,積極組織宣傳報道。充分運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宣傳活動進展及成效,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及時發現和總結活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將其轉化為理論研究成果或制度創新,實現農業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長效化。
(作者單位: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