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華
一、準確把握我國物流發展新使命
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現代物流提出全新發展要求和使命。物流業發展只有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才有可能、也才能更好實現自身現代化,并通過物流供應鏈環境的打造,引領支撐經濟產業發展走向現代化。
(一)立足新發展階段,開啟物流現代化新征程
一是深入研究物流現代化的發展規律,按照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特征,深化現代物流與先進制造、現代流通、現代農業聯動融合和創新發展,全面提升物流服務質量效率效益,有序推進物流現代化的進程,率先實現行業自身現代化。二是以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導向,著眼降低經濟循環成本,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在技術、業態、模式等方面,精準培育物流現代化發展能力,支撐提升經濟運行質量效率,引導產業體系發展現代化。
(二)貫徹新發展理念,培育創新賦能的物流經濟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和更為安全發展,要求物流業應以培育物流經濟發展新動能為導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協調融合、綠色低碳、開放合作、共享共建、安全發展,把創新作為推動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大物流技術、管理、組織、服務和體制機制等創新力度,實現物流發展從勞動力、土地等要素驅動向科技、人才、數據等要素創新驅動轉變,培育樞紐經濟、通道經濟等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新生態,打造創新賦能的物流經濟。
(三)構建新發展格局,引導物流資源服務轉向
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來,我國在參與國際大循環中形成了“兩頭在外”“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也構建了與這一發展模式相匹配的物流網絡格局與運行模式,即以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為物流樞紐節點的全球海運網絡,以及內陸與沿海地區之間資源型通道、非均衡運輸為主體的國內物流服務網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我國生產、消費、供求關系的規模、結構與時空分布發生重大變化,需要既有物流格局做出重大調整。要求現代物流業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為導向,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順應產業布局、內需消費和物流空間重構發展要求,推動現代物流發展空間布局優化調整,構建內外聯通的“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引導物流資源要素由服務國際大循環為主向以服務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陸海統籌布局方向轉變。
(四)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物流供需精準適配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其核心就在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精準匹配和高水平動態平衡,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物流業要精準對接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對現代物流提出的新要求,貫徹運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安全等發展理念,推動行業自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著力解決行業發展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和更為安全的發展。
(五)確立新發展戰略,推進物流現代化發展
明確“三新一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現代物流提出的全新發展要求,發揮現代物流經濟社會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地位作用,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產能布局、消費分布、流通格局需求,聚焦架構“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打造物流與產業融合聯動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擴大開放國際物流競合新優勢、鑄就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基石、把握現代物流創新綠色發展新機遇等戰略任務,推進物流現代化發展。
二、創新物流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徑
遵循現代物流發展基本規律,抓住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機遇,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堅持創新融合、區域協同、高效集聚、智能綠色和韌性聯動,推動供需精準適配,明確物流現代化發展新路徑。
(一)創新融合發展路徑
以創新為方向,把握現代生產、生活服務需求和運行發展邏輯,按照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融合發展要求,系統推進物流產業技術、業態、模式創新,形成全新的現代物流與制造、商貿流通產業組織體系,加快現代物流創新融合發展步伐。
一是在戰略高度上,統籌現代物流業與產業融合發展關系,突出以現代供應鏈組織管理為核心,理清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與特征,尋求現代物流業與產業融合切入點,引導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二是在空間布局上,更好推動物流要素與經濟發展要素的空間協同,創造供應鏈集成環境。三是在環境營造上,加快完善制度環境,鼓勵和促進市場主體間資本、技術、業務融合,創新業態與模式。四是在發展條件上,積極推廣新技術應用,特別是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5G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普及應用。
(二)區域協同發展路徑
發揮現代物流以“通道+樞紐+網絡”服務,串接供應鏈、嵌入產業鏈,賦能提升區域發展戰略效能的先導作用,增強現代物流服務區域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能力,密切跨區域、區域內城市群都市圈物流組織聯系,著力推動區域物流協同和整體發展。
一是統籌優化物流要素空間布局結構,重點針對短板區域,優化東中西物流要素均衡布局,并按照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內在聯系,統籌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城鄉間物流要素的功能協同布局。二是在服務體系上形成通道化、網絡化的整體服務系統,利用通道化物流服務,促進區域間經濟要素流動,支持區域經濟協同均衡發展。加快區域物流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區域內經濟產業分工整合,加速融合發展進程。三是強化區域物流協同,重點是在區域內不同行政區劃間加強戰略、規劃層面協同,按照區域經濟發展定位及供應鏈運行關系,統籌區域物流設施、功能、服務協同,并通過營造便于要素無障礙、低成本、高效率流動的市場環境,激發物流服務市場主體活力,構建跨區域、分工合作的物流服務系統。
(三)高效集聚發展路徑
按照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組織創新要求,以推動現代物流網絡經濟、規模經濟為發展導向,通過物流規模結構、網絡空間結構、服務組織模式的調整,系統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
一是加快物流要素的空間聚集。以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園區等設施為載體,加快推進物流存量資源的空間集約整合,提高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效率,支持物流服務業務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二是加快推進要素聚集基礎上的組織整合。著力打造物流服務運作平臺,強化不同物流服務功能有機協同,形成干支配倉等物流環節要素的有機銜接,通過區域間業務聯動和網絡構建,提升運行效率。三是加快物流要素與經濟要素的協同聚集融合。營造良好的物流發展政策環境,引導與促進產業要素聚集,形成物流與產業組織的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統籌對接,提高產業供應鏈組織和服務效率。
(四)智能綠色發展路徑
立足現代信息、人工智能等重大技術革命背景條件,按照“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要求,聚焦實現以技術創新及應用為基礎的綠色發展,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綠色運輸,創新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等多種綠色發展模式。
一是鼓勵新技術、新裝備廣泛應用。鼓勵企業應用人工智能、5G、電子識別、無人機、物流機器人等新裝備、新技術,提高物流服務效率。二是營造新技術應用環境。積極引導創造應用各類智能技術的規模化運作市場環境,營造智能倉儲、智能園區等物流領域的智能技術裝備有效應用場景,推進智能化設施推廣和應用。三是推動現代物流業與相關產業整體智能化發展。智能設備、技術、管理在物流領域的廣泛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產業組織和管理能力,實現了供應鏈多環節整合、產業鏈延伸組織,以及價值鏈整體重塑,為物流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拓展領域。四是推動綠色技術的應用。積極推動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等模式創新發展,使綠色物流成為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重要領域。
(五)韌性聯動發展路徑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組織力、控制力,以更靈活和更強大的組織方式,強化各方式間能力互補和關系協同,體系性適應外部環境的突變,確保在各種可能的突發突變環境下,保障我國全球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運轉。
一是加快完善物流網絡。增強國際國內物流通道網絡的交叉、替代、互補能力,確保特定條件下物流能力快速保障。二是增強應對變化的物流組織能力。提高物流中樞組織能力和效能,增強物流資源要素之間的聯動協作水平,確保環境變化條件下,有能力快速調整組織方式,順暢穩定提供基本保障。三是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國家、地方不同層面,應對不同情景的應急物流系統,完善有序利用社會物流的應急物流機制。四是強化現代物流業與產業融合的供應鏈控制能力。重點在關系民生保障的冷鏈物流、糧食物流及工業制造的大宗商品物流等領域,強化以供應鏈安全為導向的物流系統建設,提高現代物流支持我國經濟產業現代化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運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