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余 孫云超 廖建洲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如何充分整合資源力量,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富民產業,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所在。恩施州作為曾經的全域貧困地區,過去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現在是鄉村振興的新陣地。本文通過梳理恩施州鄉村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路徑指引和對策建議。
一、恩施州鄉村產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恩施州緊扣“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游、打造大產業”四大舉措,彰顯“土、硒、茶、涼、綠”特色優勢,積極推進鄉村產業發展。
(一)農業發展規模穩步擴大
2021年,全州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12.2億元、同比增長15.5%,實現增加值235.34億元、同比增長12%,近五年來年均分別增長9.4%、8.9%,年均增幅分別高于全省3.7個、3.5個百分點。從三大產業來看,2021年,全州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02.36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24.51億元,同比增長12.4%,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雖由“十三五”初(2016年)的20.7%下降至17.2%,但仍遠高于全國(7.3%)、全省(9.6%)平均水平。從農產品銷售來看,2021年,全州農副產品銷售額達到196.18億元,同比增長26.6%,穩定帶動50余萬人增收。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7元,近五年來年均增長9.1%。
(二)主導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深入對接全省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圍繞“土、硒、茶、涼、綠”資源優勢,確定了茶葉、煙葉、蔬菜、中藥材、水果、畜禽、糧食、中蜂八大農業主導產業,并建立了主導產業鏈鏈長制和“四個一”工作推進機制,每個縣市因地制宜打造1—2個競爭優勢強、發展潛力大的全產業鏈。全州特色產業基地面積穩定在700萬畝左右,截至2021年底,共有茶園180萬畝、煙葉34.8萬畝、高山蔬菜117.5萬畝、中藥材136.1萬畝,種植面積均居全省第一,分別占全省33%、63.8%、55.9%、27%;產量分別為12.65萬噸、4.27萬噸、140.9萬噸、10萬噸,分別約占全省31.3%、61.1%、50%、13.9%。此外,糧食產量147.14萬噸(其中薯類產量也居全省第一)、園林水果產量34.74萬噸,分別占全省5.3%、4.6%。
(三)品牌培育取得突出成效
截至2021年底,全州“三品一標”有效企業達到144家,認證產品370個,湖北老字號4個,15家農產品流通企業及產品納入湖北省荊楚優品目錄;全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達35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4件,中國馳名商標5件;“恩施硒茶”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恩施玉露”“利川紅”成為重要國事活動和國際賽事指定用茶,恩施玉露、恩施硒茶、鶴峰茶、利川紅四大茶葉品牌價值超70億元,其中恩施玉露達27.07億元,入列全省重點打造的七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州內100余家企業申請使用“一紅一綠”商標。9個產品進入2021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評價百強榜。
(四)農業市場主體不斷壯大
截至2021年底,全州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84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1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68家,建成“六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739家、“六有”家庭農場1560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8家;創建國家級示范社42家,省級示范社65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7家;成功創建國家級產業融合發展園區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省級休閑農業重點園區29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8個,特色產業對農民可支配收入貢獻率達68.3%;經農業農村部認證的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企業221家,認證產品638個,認證國家級、省級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基地和有機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19個,居全省第一。
(五)新興業態發展步伐加快
立足地方資源稟賦,瞄準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大力推進農工、農旅、農康、農體、農教、農商等融合發展。截至2021年底,成功打造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鄉鎮1個、重點村3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0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2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03個,茶旅融合精品線路20條,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10個;加強農村電商發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8縣市全覆蓋,全州1998家供應商1.59萬個產品在“832平臺”注冊上架,線上銷售總額20.2億元,分別占全省、全國的76.21%和16.12%,居全國地市第一;利川、建始、宣恩獲批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項目縣。
二、鄉村產業發展主要問題
對比鄉村產業興旺的要求以及先進地區的發展狀況來看,恩施州鄉村產業發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現在:
(一)農產品深加工不足
恩施州是農業大州,2021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全省比重高達4.78%,遠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2.6%),但全州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仍較低,全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30%左右,遠低于全省(65%左右)、全國(68%左右)平均水平;茶葉、煙葉、蔬菜、藥材、畜牧等支柱產業普遍仍以初級加工為主,精深加工嚴重不足,茶葉單位面積產值僅為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的72%和58%。同時,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不高,全州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不足40%,遠低于全省72.5%的平均水平。
(二)農業市場主體不強
市場主體不多、不強、不優、不大等問題比較突出,缺少“領軍型”“嬌龍型”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嚴重不足,如截至2021年底,全州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僅占全省的2.7%、3.7%、5.6%,主營業務收入過4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僅1家,過億元的僅15家。支柱產業中,恩施玉露品牌價值僅排名全省第4、全國第47,只有西湖龍井(79.05億元,全國第1)的34.2%、蒙頂山茶(43.99億元,全國第10)的61.5%、赤壁青磚茶(38.16億元,全省第1、全國24)的70.9%;恩施州是全國九大中藥材主產區之一,但至今尚無中藥材交易市場,市場信息不暢通。
(三)融合業態挖潛不夠
恩施州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華中藥庫”“天然氧吧”等美譽,加上少數民族風情底蘊,依托鄉村良好資源稟賦,發展鄉村旅游、運動康養等產業潛力十足,但目前這類融合型業態尚不豐富、品質還不高,如休閑旅游業,旅游產品以觀光和避暑為主,高質量、個性化的休閑度假產品較缺乏,精細化管理服務不到位。再如,恩施州土特農產品資源豐富,但受制于農村電商、數字商務等新業態發展較慢,“山貨出山”始終成為較大難題。
(四)利益聯結機制不牢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參與主體,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恩施州已探索形成股份合作、訂單管理、服務帶動、農民互助等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農民與產業聯結機制仍不牢固:一方面,多數涉農經營主體較弱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意愿不強,較大依賴政策和行政推動;另一方面,產業鏈建設不夠貼合,很多企業僅著力通過利益分配調動農戶供給優質農產品,沒有實質性地為農戶提供參與現代農業產業鏈的機會。
三、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要“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加快發展根植于農業農村、由當地農民主辦、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價值的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是解決當前鄉村產業發展問題的關鍵之舉,也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必由之路。從恩施州來看,建議如下:
(一)主業做強,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全產業鏈
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是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農業農村部專門印發了《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產發〔2021〕2號)。恩施州已確立八大農業主導產業,并建立了全產業鏈發展工作機制,已找準發展方向。下一步,要緊扣主導產業特色,抓緊推進支柱產業全產業鏈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鏈條、網絡化服務體系、品牌化營銷渠道,不斷延鏈、補鏈、壯鏈、優鏈,打造幾條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形成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支撐。要突出抓好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動農村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千方百計提高農業附加值和比較收益。要著力加強品牌培育,持續提升恩施玉露、利川紅等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和價值,推動從賣資源向賣產品、賣品牌、賣文化轉變。
(二)業態做新,積極培育多元融合發展業態
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的應用,要堅持走多元融合發展之路,在“農業+”上下功夫,拓展鄉村產業發展新增長點。從生產端來看,要推進規模種植與林牧漁融合,發展稻漁共生、林下種養等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從流通端來看,要積極推進農業與加工流通業融合,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農業、訂單農業、創意農業等,加強農商互聯,密切產銷銜接,著力降本增效。從消費端來看,要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深入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建設一批特色化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鄉村旅游示范點等,把恩施建設成全國知名鄉村旅游目的地、健康養老勝地。從服務端來看,要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直播帶貨、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共享農業等新業態。
(三)平臺做大,加快發展新型市場經營主體
傳統小農經濟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市場化要求,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園區平臺,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大力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全產業鏈“鏈主”企業以及農業產業化集團,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做好內培外引,建設優勢農業產業集群。規范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深化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加快培育農商產業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深入開展致富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提升等培訓,建設一支“一懂兩愛”農業技術服務隊伍。
(四)機制做活,不斷鞏固拓展利益聯結機制
建立健全農民同鄉村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保證。要提高農民參與程度,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經營制度改革,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依法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強化農民的市場主體平等地位。要創新收益分享模式,鼓勵發展股份合作,積極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探索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要強化政策扶持引導,更好發揮資金金融杠桿作用,對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聯農帶農方面予以資金傾斜,對利益聯結效果好的市場主體融資貸款給予優惠政策,探索設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支持政策性農業保險。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契約意識。
(馬鳳余、孫云超,湖北恩施學院。廖建洲,恩施州武陵山經濟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