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葉波 黃征學
加強區域合作,借勢聚能協同共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各地方高度重視、積極響應,區域合作如火如荼開展,治理機制加快建立。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績亮眼,成效顯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借鑒安徽東向融入經驗,深化區域合作,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蓄勢借力,匯聚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強大動力。
一、安徽融入長三角地區發展的經驗
(一)空間時序上,從皖江流域率先對接到全省整體融入
1、先鄰近式融入再跳躍式融入。20世紀90年代,安徽提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部分城市跨越時空距離,積極尋求與上海全方位接軌,結果淪為“旁聽生”。2001年3月,滁州、馬鞍山、蕪湖達成先行就近融入“南京都市圈”共識,借勢獲得更多東向發展機會。近年來,寧滁、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成為一體化發展的亮點。合肥在2011年兼并原巢湖市的居巢區和廬江縣后,省會城市首位度和綜合實力得到快速上升,與上海遙相呼應開展更高水平的科技產業協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2、先局部融入再整體融入。安徽確定“東向發展”戰略后,各地積極行動,省級政府統籌協調,根據經濟社會緊密度和空間聯系,以合肥—黃山為南北軸、以沿江城市為東西軸,作為率先融入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同時,培育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黃山、滁州等重點城市,賦予其更多的功能,輻射帶動區域發展。2019年國家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安徽整體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3、先多方向融入再全局性突破。在東向發展戰略初期,安徽沿著多個方向與長三角地區開展次區域合作。如,皖江流域的馬鞍山、蕪湖、滁州主動對接南京都市圈,成為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皖南的黃山和宣城在徽杭高速公路、宣杭鐵路復線建成后加快融入浙江,皖北的宿州、淮北與江蘇徐州共同打造徐州都市圈,形成南北呼應的“兩個扇面”。多方向融入全面突破后,安徽開啟整體融入的新征程。
(二)融入路徑上,從政府推動為主到政府、市場、社會協同共進
1、政府引導開展合作。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東向發展”戰略后,成立有關領導小組,明確了“交通東連”“皖電東送”“勞務東輸”“產業東接”“商品東進”等具體舉措,主辦和參加各種對接會、協調會。省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毗鄰蘇浙地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貼息貸款。合肥、滁州、黃山、馬鞍山、蕪湖、巢湖等城市紛紛編制“東向發展、奮力崛起”戰略規劃。
2、社會和市場合力融入。政府搭建好發展平臺后,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主動跟進,凝聚融入長三角的合力。安徽牽頭成立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和G60科創走廊5個產業聯盟,在量子信息、新材料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示范園區、產業合作園區與長三角國資百企聯盟企業主動對接,形成市場化運作模式。培育“羚羊”等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81個,參與共建“數字長三角”成效顯著。
(三)設施聯通上,從“硬聯通”為主到“硬聯通”“軟聯通”齊頭并進
1、推動交通設施互聯互通?!皷|向發展”戰略提出后,通往長三角的高速公路、沿江高鐵、沿江城市跨江通道加快建設,合新高鐵、滁寧城際、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等標志性工程加快推進。目前,安徽高鐵運營總里程位居全國前列,從合肥到滬寧杭乘高鐵只需2小時,從滁州、馬鞍山到南京市中心在城際鐵路開通后只需20多分鐘。
2、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近年來,安徽推進120項政務服務長三角“一網通辦”,與上海合作共建國家兒童醫療中心、創傷區域醫療中心,與浙江大學推進省校全面戰略合作,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合作建成滁州金牛湖校區,安徽老百姓不出省就能享受到滬蘇浙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
(四)產業協作上,從垂直分工到多維度分工互促互進
1、積極承接先進適用產業技術梯度轉移。搭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平臺,加快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推動產業、技術、設備迭代升級。聚焦十大新興產業,推進“雙招雙引”取得實效,2022年上半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058個,實際到位資金5243.8億元、增長23.1%,占全省比重達57.4%。
2、推動產業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初期融入階段,安徽定位為長三角的煤電能源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勞務供應基地、加工制造業基地、旅游協作網絡,主要開展部門間、行業間的垂直分工。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階段,借助長三角生產性服務業為安徽制造業賦能,在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開始更高水平的產業內、產品內水平分工。
二、深化區域合作加速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建議
江西緊鄰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兩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地區,是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開放合作基礎好。應把深化區域合作擺上優先位置,四力并舉,推進多方向、多主體、多領域、多維度合作,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搶占先機,加快提升江西在全國經濟的位勢。
(一)做強省會與多向融入并舉,提升區域發展協調力
1、做大做強南昌都市圈。實施強省會戰略,做強贛江新區、中國(江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南昌)科學島等平臺功能,壯大現代產業規模,迅速提升南昌首位度。以昌撫一體化為抓手,以構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產業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為重點,共同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協同探索“雙向飛地”“異地孵化”“共管園區”等跨區域產業合作新模式,加快拓展南昌發展腹地。深化贛江新區與浦東新區、共青城—上海示范區等合作,加快建設撫州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先進制造業協作區,借用外力推動都市圈現代產業發展。
2、多向融入周邊地區發展。搶抓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機遇,以省際交界地區為突破口,以交通、市場、產業、科技等領域為重點,打通“斷頭路”和“瓶頸路”,強化商品要素市場對接,找準產業合作突破口,推進贛州和吉安等城市東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浙贛交界地區合作,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創新合作機制,穩步推進上饒、景德鎮和鷹潭等城市東向融入長三角。積極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深化科技、產業、技術等方面的合作,推動九江向北融入武漢都市圈、萍鄉向西融入長株潭都市圈。
3、率先開展次區域合作。把毗鄰粵港澳和長三角的市縣作為優先目標,依托贛粵邊區域產業合作示范區、贛浙邊際(衢饒)合作示范區、新宜吉六縣轉型合作示范區等平臺,推進規劃無縫銜接、政策同頻共振、規則全面接軌,深度融入周邊發達省份,打造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發展典范。支持南昌在泛珠三角區域省會城市合作機制下,主動加強和廣州在技術創新、商貿物流、先進制造等領域合作,迅速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根據經濟聯系緊密度、人員交往頻繁度,穩步拓展合作范圍,推動全省深度融入粵港澳、長三角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大格局。
(二)推進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聯動,增強區域合作凝聚力
1、強化多層級政府合作。明確市縣融入方向,推動建立跨省、市、縣、鄉鎮等多層級的政府合作機制,協調解決融入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探索推動省級層面以觀察員身份參加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和粵港澳合作聯席會議,完善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機制,健全全省多方融入的體制機制。推動市級層面積極參與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和珠三角城市聯席會議,直接學習吸收經驗,掌握合作最新動態。引導各級政府部門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率先在交通、物流、旅游等領域取得突破。
2、積極推進市場化合作。推動省內有條件的企業加入珠三角、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產業鏈聯盟,支持省內基金公司或投資公司入股長三角產業鏈“強鏈固鏈補鏈”基金,共同維護區域內產業安全性和穩定性。強化農業產業鏈協同,發展智慧農業、訂單農業、認養農業等新業態,與粵港澳、長三角城市簽署“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直供協議,打造優質農產品保供基地。借鑒江蘇“春風行動”經驗,推動省際勞務、校企對接,精準構建粵港澳和珠三角勞務輸出儲備基地。
3、推動社會各界交流合作。以深圳—贛州、東莞—吉安對口合作為切入點,引導省內城市與粵港澳、長三角地區城市結對合作,強化城市之間工商聯、商會、行業協會對接合作,聯合舉辦招商推介年、產業對接年、項目孵化年等活動。鼓勵結對合作城市建立干部交流任職和互訪制度,促進觀念互通、思路互動、作風互鑒、辦法互學,增進結對城市干部感情。組織結對合作城市國有企業基于業務關系開展員工互訪和交流,支持科研院所聯合組織開展科研項目、互相派遣專家團隊,共同提升產業發展質量。鼓勵民間共同舉辦體育、文化等方面的賽事,開展教育、醫療衛生的合作,擴大民間交流,推動融合發展。
(三)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區域發展聚合力
1、加快建設融入粵港澳、長三角等區域的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九江區域性航運中心和南昌億噸大港,提升贛江、信江高等級航道,全面對接長江黃金水道,擴大九江港至上海洋山、寧波至舟山江海直達運輸船舶規模和航線,全面融入長三角水路網絡。加強與粵港澳、長三角、長株潭都市圈、武漢都市圈的溝通協作,積極推進贛深高鐵建設,加快暢通出省高速公路,強化跨省“大動脈”的互聯互通。加密或增開南昌至南京、廣州、深圳、香港等重要城市航班,加密贛州至長三角重點城市的航班,爭取設立贛州黃金機場國際航空口岸,把贛州建成重要的航空客貨運樞紐中心。
2、打通省際“斷頭路”“瓶頸路”。落實國家相關部委《關于加強國家公路省際瓶頸路段建設通知》的要求,全面梳理省際“斷頭路”“瓶頸路”,納入省市縣三級政府交通運輸規劃,分年度制定實施計劃,加快消除省際瓶頸。建立項目庫和基礎工作臺賬,優先推動合作基礎好、合作潛力大的區域公路聯網,加速暢通微循環。健全完善分級責任體系,強化部分分工,建立動態化跟蹤和常態化推進機制,持續消除省際“斷頭路”“瓶頸路”。
(四)深度開展創新和產業合作,強化區域發展融合力
1、增強重大科創平臺協同創新能力。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江西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南昌航空科創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全面對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基礎平臺共享體系,吸引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層次人才入贛,增強跨區域協同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2、提升園區轉移產業承載能力。借鑒安徽經驗,設立工業園區基礎設施財政貼息資金,用于獎勵績效考核優良的園區,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以國家級新區、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為龍頭,以84個省級開發區為重點,主動承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項目和先進適用技術梯度轉移,高標準建設南昌、吉安、贛州、上饒等國家級產業梯度轉移承接示范區。
3、激發“雙向飛地”發展活力。以深圳—贛州、東莞—吉安對口合作和東江源生態補償為突破口,探索建立“飛地園區”,健全常態化溝通協調、稅收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示范引領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地方政府、管委會和龍頭企業來贛共建“飛地經濟”。發揮吉安南山贛粵“飛地經濟”合作示范區的引領效應,鼓勵江西龍頭企業在深圳、廣州、上海、杭州、蘇州等創新型城市創建“飛地經濟”園區和“科創飛地”。
4、強化營商環境對接。對標香港、深圳、上海、杭州等國際大都市,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鍛造集聚要素資源的“強大磁場”。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完善“一窗受理、分類審批、統一出件”模式,全面提高審批效率。落實外資領域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快復制推廣上海、前海等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口岸通關一體化建設,深入推動關檢融合,實現江西進出口貨物與沿海港口同價起運、同價抵港、同效服務。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