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是極具活力和潛力的創新主體,是創新應用的重要承載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發源地。德國該類企業的科研成果占全國七成左右,美國該類企業完成了一半以上的科技發展項目。截至2021年底,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為32.8萬家,貢獻了約70%以上的技術創新,是申請專利十分活躍的市場主體,預計“十四五”末將達到50余萬家,將是確立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
“貿工技”與“技工貿”是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最常見路徑,以聯想、華為公司為典型代表。然而在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貿工技”路線已缺乏足夠大的空白市場用于孕育力量,而“技工貿”路線需要持續的高投入和充足的時間用于研發產品和搶占市場。如何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是加快實現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將闡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并就其成長培育提出相關思考和建議。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
(一)科技創新的核心能力還不夠強
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快跟,快速跟進國外產品;二是快搶,國內首個突破技術瓶頸;三是改進,全球首發改進產品;四是顛覆,全球首創基于新機理的產品。四個階段會有重疊和覆蓋,目前總體處于快搶的重要發展、改進的重要起步和顛覆的重要孕育階段。在這個時期,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以新材料、新設計、新算法和新場景為重要特征,然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具體體現在關鍵材料或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科技創新的附加值偏低、創新的話語權不強、部分賽道一擁而上等方面。
(二)科技創新人才的綜合實力還不足
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人才,而人才積累的關鍵在于引進、培養與傳承。目前,我國科技創新人才還在積蓄力量,具體體現在:一是部分重點產業與重點領域的人才供給還有較大缺口;二是具備較強科技素養與企業管理能力的復合型領導人才較為缺乏;三是掌握先進產品研發理念和方法的研發人才尚顯不足;四是既富有創新與冒險想法,又具備科學頭腦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精神還有待加強。
(三)風險投資的發展還不充分
科技創新是一個不斷試錯、反復探索的過程,需要風險投資作為鼓勵創新的驅動器和分散風險的緩沖墊,為科技進步和技術產業化提供機制化的放大作用。然而與發達國家風險投資比較,我國的風險投資僅有30余年的發展歷程,尚在成長期,一是資金規模還較小,據倫敦發展促進署統計,2021年我國風險投資規模為618億美元,而美國為3288億美元;二是以種子和天使輪為代表的早期投資以及戰略融資占比不高,且近年來呈下降趨勢(投中數據);三是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為代表的產業資本憑靠硬科技、雄厚資金與產業集聚的優勢在風險投資領域剛剛崛起,總體實力還不足。
(四)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還不完善
近年來國家持續推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相關政策不斷優化,然而制約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的因素還有很多,一是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和地方創新平臺建設還不夠,已建平臺服務企業的能級還不夠;二是龍頭企業牽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小微企業牽頭的創新技術應用示范項目占財政支持科研項目的比例還不高;三是企業家參與政府科技決策的機制和通路還不夠順暢;四是企業家與科學家各司其職合作、自由跨界轉換的創新生態尚未建立起來。
(五)創新與市場的“不可能三角”未被足夠重視
“不可能三角”理論起源于貨幣政策與匯率制度領域,即資本的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獨立的貨幣政策三者不可兼得。該理論又被稱為決策者的窘境,在各行業中廣泛存在,是復雜系統的核心矛盾和約束,常見的表達是“既要、又要、還要”。例如能源供給體系中的價格合理、供給充足、清潔環保,醫療供給領域中的更好的療效、更廣泛的可及性和更低的醫療支出等等。科技型企業代表小米公司開創性地闡述了科技型企業的不可能三角結構:一是產品做到感動人心、擁有極致體驗;二是價格做到極其厚道;三是公司有不錯的盈利,其核心表達是“好”“便宜”“能賺錢”,然而該理論尚未形成商業共識。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思考
(一)“新發展理念”是當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指導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憂患意識把握新發展理念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更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需要遵循的重要指導原則,應系統地關注創新發展動力、市場要素協同、綠色環保、開放共享等多方面問題,高起點出發、高質量成長、高水平參與市場競爭。
(二)“專精特新”是當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最佳路徑選擇
中央政治局會議于2021年首次提出了“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發展路徑,有利于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有利于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水平,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效率。這對于以創新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水平、以創新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以創新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三)制造業單項冠軍是成長破局的關鍵步驟
在優質制造業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中,制造業“單項冠軍”是“專精特新”的下一站。從經典成功路徑來看,科技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最開始時滿足一定的細分市場,即俗稱的制造業單項冠軍,隨后憑借技術基礎和市場品牌不斷拓展產品的種類和規模,在平穩發展的市場中擴大市場份額。例如荷蘭ASML公司的成長得益于成功押注了顛覆性的浸沒式光刻技術,一舉將原有193nm光源通過水進化到132nm,隨后一直保持技術領先壟斷了先進制程光刻機的細分市場,并隨著市場不斷發展與成熟逐步將技術優勢拓展到成熟制程的光刻機市場,公司市場占有率自20世紀80年代末的10%攀升到現在的80%。
(四)效率革命是破解“不可能三角”問題的最優解
小米公司的成長得益于其硬件、新零售與互聯網的“鐵人三項”模式,把設計精良、性能和品質出眾的產品緊貼硬件成本定價,通過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線上線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給用戶,然后持續為用戶提供豐富的互聯網服務。以上每一個環節都做到最優,然后驅動整個公司進入正循環,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增長飛輪,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研發和公司成長的效率,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打造爆品實現各類固定成本的分攤降低;二是使用新媒體和新零售渠道降低推廣、銷售成本;三是緊密圍繞用戶布局公司產品/服務,促成用戶高頻互動和使用,形成能夠互相引流/轉化用戶、交叉補貼的商業閉環。
三、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建議
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應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不能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一)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提高科技攻關效率
“揭榜掛帥”制度是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的重要改革創新。建議,一是在頂層設計環節,強化科技主管部門責任落實、加快在不同領域應用推廣、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二是在項目管理環節,增強需求方的監管權力、提高“揭榜”方的主觀能動性、探索項目專員模式;三是在驗收評估環節,明確獎懲考核機制、完善糾紛協調機制和風險應對機制。
(二)常態化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監測與評估,提高政府科技決策效率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科學技術產業化轉化及應用的時間周期越來越短,科技創新對產業、資本等要素的協同需求顯著增加。建議,一是大力開展技術預見工作,對技術發展規律、競爭態勢、影響因素、潛在風險等進行全面預測,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全面支撐,為產業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二是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路線圖,建立并跟蹤關鍵企業技術需求清單;三是常態化開展科技創新相關產業的調研與評估,全面掌握創新產品的市場發展現狀與趨勢,以及創新產品進入市場遇到的堵點和痛點。
(三)系統地設計與實施科技創新與產業扶持政策,提高各類科技創新資源的協同效率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建議,一是在研發環節,確立創新投入和經濟貢獻并重的政策導向,把握科技趨勢,轉變政策理念,加快培育研發經濟;二是在轉化環節,強化高校院所、科技企業孵化器與產業落地之間的銜接,加大成果轉化力度,探索投孵聯動新模式;三是在生產環節,推廣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新模式,優化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的聯動機制;四是在應用環節,充分發揮統一大市場優勢,破除市場準入、監管規則、排他性優惠政策等體制機制障礙,激勵科技創新與產業高質量同步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