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玲
《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教師工作置于教育事業發展重點支持的戰略領域。培養學生的任務主要是由教師承擔的,能否構架良好的育人平臺、能否探索多元的育人路徑,取決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質教師隊伍。但目前來看,我校的課堂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根深蒂固,學生學習仍處于“淺層化”“機械化”“被動化”狀態,課堂整體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
在我看來,部分教師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的專業知識不夠,無法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這一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師沒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能利用培訓資源提升自己。其次,教師專業責任感缺乏,自我更新、自我進步意識缺失,沒有及時調整和更新教育學、心理學、教法、學法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再次,教師不善于積累專業案例和實踐案例,不能在教育教學新情境中很好地引導學生,也無法整合和優化教育教學資源。最后,教師信息技術知識和人文基本知識缺乏。新課程倡導綜合實踐活動,這需要教師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知識,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信息技術并不完善。第二,教師缺乏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新課程教學評價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校本課程開發和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還很欠缺,教育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模式單一、滿堂灌的現象。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確立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統籌設計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這一轉變,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能力和育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亟須通過專業學習吸收新知識、新觀點,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如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打破了原有的學科界限,教師要準備系統的培訓資源與相應培訓形式。
開展主題教研活動。學校根據教師成長需求和專業發展方向,組織常態名師課教師到教育發達地區、高校進行研修活動,開拓教師視野。同時,學校借助校內教研活動,制定適切的教研主題,調動中青年教師實現課堂優化、專業提升,并通過反思環節使各階段教師都有所成長。
開展“大單元教學設計”系列教研活動。為切實推進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學標準改革,改變以教授零碎知識為出發點的教學設計范式,培養教師“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本,以尊重學科邏輯體系為綱”的教學理念,學校鼓勵教師培養教學的大觀念意識和關鍵能力,并為在真實教學情境中面對真實任務的師生提供成長平臺。
主題教研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
第一階段的教研主題為“試卷講評課研討與實踐”。我們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圍繞主題制訂了試卷講評課主題教研方案,根據方案先在學科組內進行集體教研,即由24名教師做課的試卷講評展示課活動。課前,教師借助學生答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或由數據診斷出來的問題,基于教材、學情、中高考改革方向和課程標準,與教學載體“學習卷”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設計。課中,教師注重分層教學,充分發揮團隊作用,引導學生自主討論、自主解決問題,做好反思總結。課后,教師精心設計作業,適當拓展延伸。這種基于數據精準講評的展示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對于不知如何上好講評課的教師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也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
第二階段的教研主題為“大單元教學設計”。整個教研活動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1.學習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如單元學習目標的四個因素、四個基本特征、三個關鍵步驟等)及典型案例;2.各學科組呈現大單元教學設計案例,并進行研討修改,形成大單元教學設計雛形;3.各學科組深入研討,或邀請專家對本學科組已形成的大單元教學設計雛形進行指導、修改,生成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4.各學科骨干教師代表本學科組,將精心打造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以講課的形式進行展示交流;5.基于大單元教學設計,進行全校范圍內青年教師大單元教學設計賽課,形成大單元教學設計課例;6.各學科組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反思、總結,教師發展處對授課材料進行匯總并集結成冊,形成研究成果。
在大單元教學說課活動期間,依據“五育融合”的理念,參賽教師從課標解讀、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作業布置等方面展示了對于大單元教學的思考。他們各具所長,邏輯清晰,巧妙地把情境引入教學,用思維導圖、表格、時間軸等進行講授,將理論知識與教學實際完美結合,真正使大單元思想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經過專家的精彩點評和指導,教師能更直觀、準確、全面地理解大單元教學設計的重要性,發揮大單元設計的優勢,如大單元設計能夠有效解決教學的碎片化問題,關注內容之間的關聯。通過大單元教學,教師以情境、問題、知識為線索,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提升教師對“五育”及“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學校邀請知名教育專家給全體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和專題報告。通過通識性培訓,教師強化了“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學價值,形成更加宏觀的教育教學視角,促進了對“五育融合”的理解。
依托專業發展共同體支持教師專業提升
青年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力軍,他們精力充沛、感知敏銳、積極進取、思想活躍、富有想象力,對新知識、新技術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要建立一支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青年教師隊伍,助推學校持續發展。
共同體的組建有利于教師合作文化的建設,其本質特征是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參加專業學習共同體后,就有了組織上的保障,在學習和解惑中就不再是個體的“單打獨斗”,而是發揮集體智慧,同伴之間相互切磋、相互協調,具有穩定、合作、互補、共進的優勢。
學校組織召開了新時代育人方式變革與學校質量發展研討會,對如何增強教師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核心素養如何在學科落地、怎樣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問卷讓青年教師填寫,發現他們最迫切的渴望是能分學科對他們進行精準指點,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和課件制作能力。根據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我們制訂了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行動方案,并在行動方案的基礎上設置活動主題,如書香盈袖、大咖支招、火花閃現、曬曬我的課、精準提升、思想碰撞、反思交流等。
構建教師專業發展評價體系
評價方法多元化。首先,評價既要有定量的統計,也要重視質性方法的運用,使之體現教師的育人理念。除了工作量,學校的量化指標還應包括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看法等。其次,評價不僅要重視學生發展結果,還要重視學生發展的起點與過程。也就是說,對學生進行評價這一過程,要在重視學業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原始學業基礎和家庭環境。最后,新的評價方法的使用。比如,課堂中呈現出的育人過程,也是教師評價的一個方面。
評價結果的應用在推動教師立德樹人方面頗有成效,部分評價能體現教師教育教學實際。首先,普通教師有參與評價過程的機會。其次,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并有專家對其提出改進建議。如在績效考核和學生評價等方面,學校及時反饋詳細的評價結果,并結合結果指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進。我國研究者胡慶芳總結了以案例為支撐的情境學習、以問題為驅動的行動學習、以群體為基礎的合作學習、以理論建構為追求的研究學習和在實踐經驗之上的反思學習等,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