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榮華 武長香
自2015年開始,我校對STEAM創新課程建設進行了探索,摸索出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為目標的“三位一體”STEAM創新課程體系。
該課程體系將必修課程、校本課程與社團課程結合,通過STEAM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過程中,嘗試用多學科融合學習的模式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充分地想、巧妙地玩、主動地探索、快樂地創造。
一、課程體系
我校“三位一體”STEAM創新課程體系包括基礎型課程、發展型課程、延伸課程三部分。
(一)基礎型課程
依托信息技術課程,開展基于STEAM理念的信息技術項目式教學探究,先后設計了“我的創意燈”“我做老師的小助手”“基于數據分析的中學生微課題研究”“裝扮我的教室”等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讓學生學以致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發展型課程
組建STEAM課程團隊,開發“創新與實踐”校本教程。課程內容分為創新思維、創新技法、實踐探究和科技之窗四個模塊。
1.創新思維模塊主要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
2.創新技法模塊通過總結創新思維的發展規律、原理,將技巧和方法傳授給學生,啟發其創造性思維。
3.實踐探究模塊側重于通過真實的情境問題,利用項目式教學法,讓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方案設計,培養其科學探究、動手實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科技之窗模塊通過展示大量的前沿科技知識,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
(三)延伸課程
延伸課程主要以社團形式開展,通過開設“機器人創新”“PS藝術創作”“創意編程”“科學實驗”等STEAM社團,將必修課程、校本課程、社團課程融為一體,既可面向全體學生,又能重視特長生的培養。目前,我校已有近三千名學生參與了創新課程,收集創意表兩萬余份,近百人在各級創新類比賽中獲獎。
二、教學實踐
大部分STEAM創新課程都能采用項目式教學法開展,課堂圍繞真實情境展開,引導學生先學習主題知識,再進行方案設計與改進,最后解決問題。教師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協作能力、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情境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這是創設情境的目的。在《橋世界——紙橋的魅力》一課中,通過創設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情境,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主動完成知識構建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二)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學生完成知識儲備的過程。比如,在《橋世界——紙橋的魅力》一課中,既有理論知識學習也有實踐探究活動,主要涉及橋的基本概念、橋的歷史、中國名橋、主要橋梁類型及特點、橋梁結構及受力分析、體驗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等內容。教師可適時參與其中的活動,引導學生有計劃地開展探究。
(三)團隊協作
以小組為單位,集體討論完成初稿,并在制作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修改方案,完成作品。
(四)作品展示
由小組選派一名成員對本組作品進行展示、答辯,再聽取師生的意見完善作品。
(五)評價
將評價貫穿于課程的整個過程,包括學生繪制圖紙、計算、自主探究、集體討論、制作作品、展示作品的過程等。評價的主體盡量多元化,教師、同學都可作為評價者,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六)反思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和方法、技術與過程、思維方式等進行總結和反思。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培育創新人才作為長期目標貫穿課程,將關注點聚焦在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上,不能只以作品論英雄。
三、總結與反思
我們在每學年課程結束時,會對參與課程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通過對STEAM創新課程的學習,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結合課程實施中積累的學生反饋和教學反思,在STEAM創新課程體系建設中還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團隊建設是基礎
教師是STEAM教育的實踐者,是STEAM教育有效實施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開展STEAM創新課程,必須先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充分理解開展STEAM課程的意義,打造一支優質的師資隊伍。
(二)課程開發要基于真實的社會生活
STEAM課程開發要從社會、學校、家庭生活的角度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選擇真實情境問題進行項目化設計,將多學科知識融入項目。
(三)實施STEAM有效課堂教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STEAM教育的根本,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索時間,培養其勇于接受失敗、善于總結反思的習慣。不輕易給學生貼標簽,而是注重其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幫助他們樹立嚴謹認真、實事求是、持之以恒、大膽質疑、不畏失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