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灑脫有余情。”“一種粗砂無土氣,竹爐饞煞斗茶人。”紫砂壺與茶,在中華文化里源遠流長,江蘇宜興更是因樸雅的紫砂壺而聞名。捏泥為器,燒器成陶,宜興擁有7300余年的制陶史。2006年,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特殊的氣候、砂泥礦產讓宜興紫砂壺的主要產區——其下轄的丁蜀鎮(俗稱丁山),包攬了全世界95%的紫砂器具產量。
改革開放之后,宜興紫砂行業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通道:從技藝隊伍僅數百人,到今天有數萬人從業;人們對紫砂的審美和工藝要求逐漸提升到藝術品的高度,制壺技藝的精湛程度也不斷提高。
如今,不斷發展的數字經濟又給數萬從業者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據抖音電商數據,2022年宜興紫砂產業帶的抖音商家數量同比增長161%。越來越多的紫砂從業者加入到短視頻和直播帶貨大軍之中,市場規模獲得了成倍成長,這里的“紫砂故事”正上演著獨屬于新時代的傳奇。
在宜興市丁蜀鎮,“抖音電商宜興直播基地”格外引人注目。它占地面積約20畝,成立于2020年8月,是全國首個紫砂產業帶抖音直播基地。這里自運營以來就極大推動了宜興及周邊直播產業的發展,已入駐商家數超過7000家,直接從業人數超過15000人,帶動生產、包裝、物流等相關從業人員超過50000人。當傳統紫砂行業“線下零售+經銷商分銷”的銷售模式遭遇瓶頸,應運而生的“互聯網+紫砂”銷售模式一躍成為新寵——如今,丁蜀鎮已經呈現出“全民皆直播”的狀態。
土生土長的宜興人小北開玩笑地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每個宜興人的創業終點,都是賣紫砂壺。小時候她雖然在鄉下,但是家家戶戶都是有紫砂壺的,她也知道紫砂是宜興的文化支柱之一。“印象最深的是高中的時候學校有社會實踐課,需要計入學分,學生要去學習紫砂的制作工藝”。小北說道,那個時候她就覺得,紫砂泥可塑性很強,能制作很多東西,很奇妙,以后自己也會走上關于“紫砂”的這條路。
大學畢業之后,小北開始涉足紫砂行業,當時行業的主要銷售模式就是“外出辦展”。在她眼中,最開始的宜興紫砂其實是以個人品牌為主體,“一個老師做壺做得好,經銷商就圍繞他開始營銷推廣。”近幾年,設計師品牌、生產型品牌逐漸崛起,宜興紫砂壺更加多樣化,而電商興起后又疊加了疫情因素,促使電商成為主要的銷售模式。
“珽珽紫砂”的創始人沈瑜珽,早年間曾是宜興廣播電視臺紫砂頻道的一名記者,采訪過不少紫砂大師。后來,她自己也學習了制作,成為一名手藝人,并開設工作室,為紫砂商家供貨。很快,深諳傳媒之道的她發現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很多手藝人做出來的東西精美絕倫,卻因為宣傳甚少而不為人所知。沈瑜珽很想改變這樣的現狀,于是決定利用短視頻直播平臺來助力紫砂文化和技藝的傳播。從2021年初到現在,“珽珽紫砂”已發展成為月GMV超過1500萬的產業帶直播間,幫助很多紫砂傳統手藝人搭建起與買家的“直通車”。
如今,通過直播、短視頻,商家們也在借力完善著各個環節。據當地多位商家介紹,為了提升消費者在購買中高端價位的工藝紫砂壺時的體驗,他們會請制壺師傅拍攝持壺照與視頻,展示紫砂壺的“泥、型、工、款”,確保消費者所購即所得。
數據說明了一切。“抖音電商宜興直播基地”2021年度銷售額超過38億元,其中雙11單天銷售額2883萬元,雙12單天銷售額3905萬元,單店單日最高銷售額超1000萬元。2022年預計全年銷售額超過70億元。
據宜興市商務局副局長介紹,目前,丁蜀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將電商直播作為拓寬銷售的主渠道,整體直播電商氛圍濃烈,同時也為留守婦女、退伍軍人等創造了更多的創業機會。接下來,宜興市商務局將致力于傳統行業與直播電商模式的協同發展,未來引導當地農副產品與直播電商相結合,著力推動直播電商在各行業中實現齊頭并進。
“紫砂壺賺錢了,丁山就賺錢了。紫砂壺不賺錢,丁山的店就不賺錢。”小北說,有一次,她和設計師朋友去夜宵攤吃飯,“當時他說那年的下半年是紫砂的淡季,所以夜宵攤的生意并不好。如果是上半年,到了十二點,這里人滿為患。”
小北曾把紫砂壺賣到北京,還開了兩家茶館:“器生茶時”和“滋生小院”。兩家店都是非常有名的“網紅店”,吸引了眾多人前去打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不久,她立刻預判到線下茶館的艱難,當機立斷關掉了“器生茶時”,而“滋生小院”因為地理優勢的原因得以保留。同時,兩家店的線上品牌陸續開啟,“器生茶時”主打紫砂壺、茶葉等,“滋生”主打紫砂品類的中國風禮物。“當時我開茶館,做的是小而美的線下店。轉移到線上也如此,希望做小而美的線上品牌。”在小北看來,紫砂產品的塑造性很強,形體可以按照意愿做塑造,可以做各種造型,做竹、做棗、做青銅、做鐸,等等;也可將紫砂做“紙”,在上面再創作,可繪、可刻,頗有趣味。“我會據此找到適合某一主題的老師制作紫砂壺,再找適合這個主題的刻繪或者泥繪老師去再創作。”
眼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后期小北索性回到了宜興,搬到丁蜀鎮的山里居住。這里節奏很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小北在做紫砂產品的時候,也會將這樣的情愫寄托其中。她做直播的日子并不算太長,從去年中秋前到現在,也就只有一年多,但她很清晰地找到了定位:主要做品牌,直播只是銷售渠道的一種。據她觀察,抖音上的流量確實是最好的,而且抖音針對紫砂產品最早推出了“閃購”,就是單品不需要提前上架,直播的時候截一張照片就能上架。所以直播門檻低,入手快,很多做紫砂壺的手藝人哪怕不太懂得網絡也能很快入手。“但是抖音也有另外的問題:算法比較精準。你關注紫砂,它就會一直給你推紫砂,最后很容易形成信息擁堵。”小北說,可以把抖音想象成一條街道,這條街道上都是賣紫砂壺的店鋪,“所以我考慮再三,選擇在淘寶上做直播。淘寶是店鋪加直播的配合型,更適合我的品牌。”
而沈瑜珽一直主攻的直播方向之一,是講述紫砂文化。最初的時候她也擔心過,這樣是否能留住“客”?但沒想到,不僅留住了,還吸引了不少此前從未接觸過紫砂壺的粉絲。她表示,通常來說紫砂壺的受眾里中年男性居多,可現在的態勢是,很多90后甚至95后紛紛關注了她,男女比例也沒有相差得很懸殊,大概是五五開,“能做大一點紫砂壺受眾的蛋糕,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另一個流量不錯的賬號“達觀說器”的創始人張達表示,他們的定位是“讓宜興紫砂走進千家萬戶”。比如在講解制作工藝時,既講解工藝、型制、泥料,又解釋歷史,增加體驗感和認同感,這樣,輸出的內容就不只強調產品稀缺性,更著重突出產品的文化美學,用優質內容來贏得流量。
此外,還有許多老字號企業也紛紛加入其中。擁有三百余年歷史的文化品牌榮寶齋在宜興紫砂產業帶開設了賬號“國寶藏砂”,以“文人紫砂”為產品主線,請來多位紫砂制壺名家以直播訪談、制作短視頻特輯和作品銷售專場等方式舉辦“線上個展”,更接地氣地傳播紫砂文化。
不久前,第十一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暨2022中國陶都(宜興)金秋經貿洽談會成功舉辦。會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宜興市“中國陶瓷產業傳承創新基地”稱號,旨在加強傳統技藝傳承、培育知名品牌、突破制約我國高端陶瓷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推動陶瓷行業傳承創新發展。無獨有偶,2022年9月,2022國際足聯卡塔爾世界杯官方特許紫砂作品新聞發布會在宜興舉行,紫砂作品《和平壺》屆時會亮相卡塔爾世界杯。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介紹,不僅是世界杯,此前悉尼奧運會、北京奧運會等重大國際體育賽事上都有宜興紫砂的“身影”,讓傳統工藝煥發了新的活力和產業價值。
從個人到官方,宜興紫砂的跑道越拓越寬,其品牌價值也在不斷實現著飛躍。
小北自稱是“紫砂的終身學習者”。“這門在宜興流傳百年的技藝,哪是那么容易被參透的。如今但凡有人來‘請教’,我勢必都是講解得非常謹慎。”她笑著說道,做紫砂壺的這幾年,她對于自己的“無知”有了重新的界定,“早期時,覺得紫砂很容易懂,但其實不過就是看了一些書、看了幾個人做壺,紫砂史都沒翻明白,甚至連自己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這個過程中,小北的妹夫給了她很大的啟發。“他的家族世代做壺,傳承有百余年了,對于傳統手藝的傳承非常嚴謹。在這個節奏比較快、賺錢機會滿天飛的時代,他們還在秉承一些師徒、家門之間傳承的規矩,這讓我思考很多。”小北說,紫砂其實是一個非標品,泥料如何、成型工藝如何,在某些階段很難辨別,現階段多數是依靠品牌方或者制作方的自覺。正因為她看到妹夫這一輩為了做一把好壺不斷潛心打磨技藝,對于自己的品牌,她也有這樣的高要求:嚴把泥料關,做工遵從本心,放慢品牌開發的速度……所求不過“匠心”二字,“常常慢到我們的客戶都等不及了,來問我:為什么還不上新?”對她而言,需要抵抗的不僅是高利潤的誘惑,還要面對來自成品率低、開發困難的阻力,這一切只是因為她有著自己的堅持,“我做的每一件產品,泥料必須是自己把關的;我說的每一句話,更是要能過自己這關的。”小北堅持“從泥料開始做好每一把壺”,“紫砂于我,不僅僅是一門生意。我只是出走了很多年,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里回到了家鄉,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事情,服務自己喜歡的人,賺一點可控的利潤,空余了更多的時間給自己。”
而對于宜興紫砂產業帶發生的變化,沈瑜珽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感覺是從做生意走向了做生態:“現在可以有很多的想法和行動。在設計端,我們跟茶葉、建盞等產業帶聯合推廣茶文化空間,正和很多更年輕化的游戲、動漫等IP討論做銜接和融合;在生產端,可以將新一代消費者的愛好和想法反饋給制壺師傅;我們還建成了數字化的紫砂倉庫。這樣有拓展和循環的生態,也讓宜興的紫砂產業能不‘卷’地健康發展下去。”
“紫砂行業如何賡續發展,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課題”,史俊棠認為,今天來看,一代又一代紫砂技藝人才,仍然是成就宜興紫砂的最重要因素。當下,亟需探索一套科學而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既要能很好地進行技藝傳承,也要給予較高的文化素養教育,兩方面結合才能培養出新時代的優秀陶藝匠人,才能推動紫砂行業更好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