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羽 丁逸寧
摘 要 《祝福》民俗色彩強烈,描繪了許多民俗活動。其中不僅有封建禮教,還有許多沿用至今的優秀民俗文化傳統。在語文教學中與課外閱讀時,都應該注重辯證“民俗傳統”與“封建禮教”,積極構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關鍵詞 語文教材 民俗文化 封建禮教 辯證
《祝?!放c《社戲》一樣民俗色彩非常濃厚。小說中不僅有“吃人”的封建禮教,而且夾雜了許多沿用至今的民俗習慣和傳統文化,二者都有民俗的特色,很有辯證的必要。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辨風正俗”很有必要
《祝?!分斜憩F了許多浙東地區的民間風俗習慣。作品中導致祥林嫂慘死的原因,除了炎涼的世態、麻木的民眾和冷漠的人心,許多當地落后的封建禮教習俗無疑對祥林嫂的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落后習俗、文化糟粕是民族精神的毒藥。
誠然,“吃人”的封建禮教是祥林嫂慘死的罪魁禍首。但文中所提到的不僅只有封建禮教,還包含有許多浙東地區民間的傳統節日和民俗信仰,如四個祭祀節日:送灶、祝福、中元節和冬至節。此外還提到了捐門檻等民間習俗。
已有部分學者覺察到了應該把“封建迷信”和“民俗信仰”區分開來。房麗認為,傳統文化與封建迷信雖然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但它們本質上是不同的。區分迷信和傳統文化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封建迷信作更有力的斗爭。呂慶夏指出,紹興地區的“祝福”民俗已經從當初的“封建迷信”過渡到了當代遺產話語實踐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過渡到了“弘揚民族精神”和“構建和諧社會”政治語境下的民族傳統節日。鄭壇建指出,在《祝?!芬晃闹?,“禮”與“俗”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禮”是一套比較固定的社會文化機制,而“俗”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熬栝T檻”的行為則既不屬于“禮”,也不屬于“俗”,是一種落后的封建迷信行為。
對于部分學者提出的應當將傳統民俗文化和封建迷信、封建禮教區別開來的主張,筆者極為認同。傳統文化雖然起源于封建時代,但在漫長的歲月里起到了規范社會秩序、構建優良的社會道德的重要作用。傳承至今日,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已然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中。這些傳統文化與民俗習慣,除了通過各種手段加以發掘、保護外,更需要年輕一代的傳承。在基礎教育階段,普及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學重視“辨風正俗”、教會學生區分優良傳統和封建糟粕很有必要。
二、《祝福》中的傳統文化與民俗信仰
《祝?!分胁粌H提到了魯鎮地區舊歷新年送灶、祝福等民俗,還有新年之際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煮福禮”等民俗。這些新年民俗主要表現新年熱鬧、歡快的景象,側面烘托出祥林嫂的悲慘。
“送灶”習俗是小說中魯鎮的祭祀節日之一。“送灶”也稱作“祭灶”“祀灶”。祭灶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或者臘月二十四,各地日期略有不同。祭灶節在部分地區也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小說中寫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p>
可以看出,祭灶節是一個非常熱鬧、追求喜慶的節日。“送灶”時燃放煙花爆竹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活動??鬃印墩撜Z》中便有“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說法。灶神作為一位家神,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的敬仰。以紹興為代表的浙東地區,這種風俗更是一種傳統。祭灶的對象,民間被稱作“灶神菩薩”。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大多數人家會把祭灶的祭臺設在家中廚房的灶臺之上。浙東地區的主要祭品有紅糖、黃酒、年糕等帶有地方特色的特產食物;在其他一些地區還會供奉一袋包含油果、豆酥糖、芝麻糖、牛皮糖等食物的“祭灶果”。祭灶食品以帶有甜味的粘性食物為主。傳統上認為,灶神菩薩吃了甜的粘性食物,嘴巴就會被粘住,在玉皇大帝前說不出人們的過失。相反,灶神菩薩嘗到了甜頭以后就會在未來的一年里保佑對其供奉的人家。此外,祭灶還要在祭臺前點燃香燭,進行各種禮拜??偟膩碚f,祭灶節寄托了百姓消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小說中,魯鎮的“祝福”是最為盛大的年終祭典,規模甚至超過了之前的祭灶節。民間的“祝?!币话惆顺龎m、準備福禮、做羹飯等習俗。小說中寫道:
第三天也照樣……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煮熟之后,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
當她初到的時候,四叔雖然照例皺過眉,但鑒于向來雇用女工之難,也就并不大反對,只是暗暗地告誡四姑說,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一切飯萊,只好自已做,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祝?!痹凇八驮睢敝?。在祭祀完灶神菩薩后,自然就輪到了祭祀各位福神和自家的先祖,供奉一大桌豐盛的酒菜,以拜求來年的好運。在浙東地區,“祝福”儀式之前先要“除塵”,即打掃屋子,除去垃圾灰塵。保持屋子的整潔是對前來赴宴的神明、先祖的尊重?!俺龎m”后,擺上一桌豐盛的飯菜用以招待客神明、先祖,這桌飯菜便是“羹飯”。羹飯有固定的菜式,各地不盡相同。用完餐后,便到了送客的環節。大開屋門,并在門前架鍋燒紙,部分家庭會燒錫箔或者冥幣,供奉給前來赴宴的神明、先祖。神明、先祖在用完羹飯,收完紙錢后,便會同界差一起返回陰間。金葉欽詳細探討了紹興的“祝?!泵袼孜幕瑢τ谌藗儏^分“民俗傳統”與“文化糟粕”很有益。
誠然,現在的“祝?!绷曀滓呀浗涍^了大眾化的改造,剔除了那些不合時代的落后因子。然而,從小說中可以讀出,當時的祝福習俗不僅只限于男人參與,而且像祥林嫂這種被視作“不潔”的人,甚至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祥林嫂第一次來到魯鎮打工,大家尚能接受她,她還能參與到祝福儀式的準備過程中。當她喪夫喪子再次回到魯鎮后,大家雖然覺得祥林嫂很倒霉,很可憐,但在心底里都視祥林嫂是一個克夫克子的掃把星,是不潔的人。這說明了祥林嫂動手參與羹飯的準備時,被主人喝止的原因?!蹲8!分心切┓饨浜蟮亩Y教元素成為了一柄殺死祥林嫂的兇器。這就透露出傳統習俗中所包含的某些封建元素的落后和愚昧。
三、《祝?!分械姆饨ǘY教與文化糟粕
《祝福》中的民俗文化,有些是有積極意義的,需要保留、傳承,有些是封建禮教所帶來的文化糟粕,應該摒棄。其中,婦女用來給自己贖罪的“捐門檻”習俗,還有包辦式的婚嫁習俗等,都是典型的文化糟粕。
在祥林嫂第二次投奔魯鎮之后,大家都視祥林嫂為不潔之人,死后要遭兩個丈夫分尸。“善女人”柳媽勸祥林嫂去寺廟里捐一個門檻,用來代自己受過,靈魂才能得到救贖。祥林嫂耗盡全部心血終于換得門檻,為自己求得不入地獄的心理安慰,但是還是沒有扭轉魯鎮居民對祥林嫂的偏見。祥林嫂最終在絕望中問了“我”關于人死后的魂靈問題,并在新年的“祝福”聲中慘死在魯鎮的街頭。
“捐門檻”作為封建迷信習俗的代表,本質是吃人的。對于祥林嫂有所謂“克夫克子”的運數,人們心中充滿著恐懼。同在社會底層的柳媽也被這種唯心主義天命論觀念所主導,認為祥林嫂是一個晦氣的人。柳媽出主意讓她去捐門檻贖罪,出發點是好的,但這種“好意”基于對封建禮教根深蒂固的崇信,正是柳媽的“好意”成為了壓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寺廟作為一個原本應該“行善積德、普度眾生”的場所,不僅沒有開解祥林嫂的心結,反而助紂為虐,用“捐門檻贖罪”這種歪理邪說毒害民眾,成為了當時新文化、新思想的強大阻力。原本應視錢財為身外之物的寺廟,居然把門檻明碼標價進行出售,而且售價極其高昂,甚至要耗費祥林嫂一年省吃儉用攢下的積蓄。這讓人忍不住懷疑寺廟的真實目的是為了作亂斂財,完全違背了“積善行德”的教義。這更體現出了以魯鎮居民為代表的、當時一部分中國普通民眾迷信落后、冷酷麻木的思想根源所在。
小說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情節是祥林嫂逃到魯鎮后被婆家抓走,逼著嫁給農民賀老六再婚的片段:
待到祥林嫂出來掏米,剛剛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兩個男人來,像是山里人,一個抱住她,一個幫著,拖進船去了。樣林嫂還哭喊了幾聲,此后便再沒有什么聲息,大約給用什么堵住了罷。
……
“這有什么依不依。—— 鬧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只要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p>
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婚嫁觀念,祥林嫂的婚事完全由婆家包辦,把祥林嫂當成是物品一樣隨意買賣。甚至當祥林嫂逃到魯鎮、開始了她的新生活之后,依然窮追不舍,把人綁架走,還敲詐了她在魯鎮的所有工錢,這種包辦式的婚姻習俗,無疑是一種野蠻而又落后的婚俗。
小說中仍舊體現出在當時的不少地區,特別是偏僻的鄉鎮地區,依舊有著強烈的婚姻包辦習俗。像祥林嫂一樣的被包辦者,不僅無法決定自己的終生大事,無法掌控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甚至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婆家像物品一樣任意買賣。在這種“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落后婚俗觀念下,婦女們逐漸失去了人生的希望和改變自己命運的動力,變得隨波逐流,逆來順受,不斷寄希望于能夠支配他們命運的人,乃至于神明,最終不可避免地像祥林嫂一樣,破滅了一切的希望,受盡世人的冷眼,成為一具行尸走肉。
魯迅的《祝?!肥且黄l人深省的、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的小說,不但批判了當時人們的冷漠麻木和世態的炎涼,同樣也抨擊了當時許多落后的封建禮教觀念。正是有了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土壤,才能滋生出冷漠的人心,才造成了封建社會無數個祥林嫂的悲劇。從魯迅筆下一些惡舊民俗的描寫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舊社會那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民俗對人的精神毒害之深。正是這些落后的舊民俗,給思想啟蒙本身帶來極大的困難。
《祝福》很值得研究,對于辯證封建禮教與傳統文化有積極意義。文中比較詳細一介紹了現代浙東地區仍然還保留著的一些民風民俗,如“祭灶”“祝福”的。這些民俗傳統有積極的因素,即寄托了民眾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愿,是優良的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保留。但在“祭灶”“祝?!被顒又杏休p視婦女的偏見,表現出對改嫁婦女的輕侮思想,這是封建神權、夫權在作怪。在經歷了新思想的洗禮后,如今許多封建禮教習俗已經逐步消除。但仍舊有許多地方有這種落后的封建習俗;在許多偏遠的角落,封建禮教依舊有著它的市場??傊?,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遇到涉及封建禮教、民俗文化內容的課文時,需要正確區分傳統文化與封建禮教的內涵,認清其本質,傳承優良的民俗文化,摒棄腐朽的封建禮教,積極構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作者通聯:丁逸寧,重慶師范大學歷史
與社會學院;
劉 羽,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