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月 孫武權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和頸部損傷等因素引起的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或脊髓等組織而引起的一組影響廣泛、癥狀復雜的臨床綜合征。臨床根據頸椎病的病理改變、癥狀與體征將其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脊髓型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多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跌仆勞損,傷及筋骨,經絡不通所致,屬于“項痹”“眩暈”“痿證”等范疇。中醫推拿即通過適當的手法,刺激人體的特定部位,以舒筋活血、解痙止痛、理筋整復,可有效緩解頸椎病。
目前,推拿分為保健和治療兩大類,前者大多僅起緩解作用,而后者一般需在醫院和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多配合針灸、藥物等。在防治頸椎病方面,其基本操作包括——
舒筋活血 患者取坐位,醫生立于其身后,采用?法,即用第五掌指關節背側吸附于頸項部,以腕關節的伸屈與前臂的旋轉,用小魚際與手背持續不斷地來回滾動治療,約5分鐘。再采用一指禪推法,以拇指著力,通過前臂擺動,帶動腕關節往返擺動,使所產生的的力通過拇指持續地作用于患者的頸項部,約5分鐘。接著,醫生一手扶住患者的前額,另一手拿揉頸項部肌肉,以肌肉痙攣處為主。手法自上而下均勻用力,動作一張一弛,使力達深處,同時引導患者配合進行頸項部屈伸運動,反復3~5遍。
解痙止痛 患者取坐位,醫生立于其身后,用拇指按揉法作用于頸肩部、肩胛骨內側緣肌肉,反復3~5遍;再用拇指按大椎穴、肩頸穴、風池穴、頸夾脊、阿是穴等,每穴1分鐘。手法應為輕按重揉,范圍由小及大,以患者感到有酸脹感為宜。
理筋整復 患者取坐位,醫生立于其身后,對棘突偏歪者行頸椎旋轉扳——先把患者病變頸椎脊突定位于指下,然后向患側旋轉至有一定阻力時再施行扳動治療,從而增加頸椎活動度(注意:對于脊髓型或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慎用或禁用該法)。
除了上述手法,醫生在治療時還可根據患者的辨證分型加減治療手法,對癥處理。比如,對頸型頸椎病伴頸椎棘突偏歪者,可行扳法;對伴有頭痛者,可用拇指重點按于風池、風府、百會、太陽等穴位,再用五指對頭部行捏拿,反復3~5遍。對神經根型頸椎病伴上肢有麻木和放射性疼痛者,可用?法和一指禪推法作用于對應的神經根節段,反復3~5遍。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可按揉其印堂、百會、四神聰等穴位,每穴1分鐘;再用拇指橈側或其余四指指端快速地來回推抹其頭顳部,反復3~5遍。對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可用一指禪推法作用于其風池、心腧、百會、四神聰等穴位,每穴1分鐘;再分抹橋弓(脖子兩側的大筋上,即胸鎖乳突肌),先左后右,各20次。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可以按、揉、拿等手法作用于其下肢部位,反復3~5遍;再以按揉法作用于其環跳、委中、足三里等穴,每穴1分鐘,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度。
行推拿治療需要注意:疼痛較甚、頸項不敢轉動或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應首選制動或臥床休息,待癥狀有所緩解后再由醫生決定是否可以行推拿治療;推拿力度應適宜,切忌暴力、蠻力,避免引發意外。
還要提醒的是,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病,治療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拿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正確的頸椎保養,才能更好地改善病癥,防止復發。故患者日常應該加強頸部功能鍛煉,糾正不良姿勢,注意頸肩部的保暖。
(注:*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