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付榮 史麗娜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更多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然而,與西方相比,我國心理治療行業起步較晚,很多人并不了解心理治療,也有很多人存在顧慮和擔憂,無法明確心理治療是否對“心病”起作用。
現階段,心理治療具有上百種理論學派,我國心理醫生包括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等,資質水平高低不一。如此看來,普通患者確實應該聽一聽國內外心理專家建議,以作出更好的判斷和選擇。
科羅拉多大學的Mary Lee Smith和Gene Class借助搜索1000多種書籍、報刊、雜志,最后選用275項檢驗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有效性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治療的來訪人員,其平均狀況優于75%不接受治療人員,相比不治療,治療的成效更加顯著。
托馬斯·威特科夫斯基是波蘭華沙社會心理學院的一名心理學教授,他與波蘭外科醫生馬切伊·扎通斯基共同編著新書《心理學出錯了》,書中對心理治療存在的必要性進行質疑,指出心理治療并不是醫學治療,心理治療師的訓練與從業經驗不直接關聯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成效,業余治療師和有經驗治療師沒有任何差別。從整體上看,很多患者接受的心理治療都沒有成功,甚至不如與朋友談心效果明顯。
唐敏是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中級心理治療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她認為雖然親友的理解、安慰、批評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心理受到干擾的人發揮作用,但是并不能將核心問題很好解決。心理治療不同于普通聊天,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特點,經過專業訓練且具有心理學知識的治療師可以在安全空間和固定療程,對特殊的心理困擾進行討論和評估,充分理解患者,借助溝通交流,將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到。
然而,心理治療不具有萬能性,一些人并不適合做心理治療。比如,對于急性發病期的患者而言,他們很容易沖動,具有過激行為,必須首先采取藥物治療,可以輔助心理治療;再如,被家屬帶過來被動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他們主觀上并沒有求治想法,通常無法獲得有效的治療效果。威特科夫斯基以為,當前存在大量缺少科學依據、不靠譜的心理治療,得到科學依據支持的僅僅包括認知行為治療。
那么,如果人們產生心理問題,該如何尋找適合的心理治療?正規醫院的心理科、精神科或者心理咨詢機構,哪種更好?《精神衛生法》明確指出,心理咨詢人員不具有從事心理治療或診治精神障礙的資格;心理咨詢人員應當建議接受咨詢且具有精神障礙的患者到合法醫療機構檢查;需要在醫療機構內部展開心理治療活動;專業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不能診斷精神障礙,也不能進行外科治療,開具處方。如果心理咨詢師進行越界心理治療,則被給予嚴重處罰,包括警告、罰款、執照吊銷等。
唐敏指出,市面上的心理機構只能對一般心理問題進行處理,如婚姻問題、戀愛問題等,并不具有開藥權限,并且不與癥狀學診斷相關聯,比如抑郁癥等,這些患者應當去醫院精神科診治。如果患者具有嚴重問題,還需要到醫院臨床心理科進行診斷,借助藥物方式進行控制。選擇市面上的心理機構之前,需要對其進行了解,同時掌握咨詢師的基本信息。
(注:★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