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燕 馮璐 曾艷

摘要:湄公河國家是中國農業對外投資的重要區域,跨境農業產業鏈是提升瀾湄農業合作質量和水平的載體?,F階段中國農業企業對湄公河國家投資以生產端為主,在加工、倉儲等產業鏈中間環節的企業分布較少,并且存在企業發展能力不足、市場空間受政策影響較大、融資能力弱等困難。研究建議跨境農業投資企業繼續深耕現有生產空間、延長加工倉儲空間、拓展市場空間、開發本土鄉村新業態,在政策和制度層面注重對企業的激勵機制,構建瀾湄跨境農業產業鏈,提升企業投資能力,深化中國-湄公河、中國-東盟國家之間的農業合作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跨境農業投資;瀾湄合作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020年,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總額為302.19億美元,是2015年的2.33倍,投資范圍覆蓋六大洲(除南極洲)的108個國家及地區,共在境外設立農業企業1010個,其中,湄公河國家是中國農業對外投資的重點區域。然而,中國農業企業面臨復雜的國際投資環境、與東道國的制度距離、文化融合、市場管制、匯率波動等域外營商環境,加大了企業的投資風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新發展格局下,結合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湄公河國家農業資源及國內農業產業發展經驗,如何提升瀾湄跨境農業投資企業的競爭力及貿易質量,又如何構建一條瀾湄跨境農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之路,推進“走出去”企業深度參與區域內產業分工和合作,現有研究尚未有清晰的解析,亦為本研究提供了契機。
一、瀾湄跨境農業產業鏈利于推進高水平農業對外合作
(一)農業產業國際分工需要結合資源稟賦優化產業鏈布局
中國農業發展中的生產要素的約束逐年增強,消費升級導致本土商品不能滿足需求,進口多元化是中國今后更靈活、更高效統籌利用國外農業資源、調節農產品國內供需的重要路徑。農業國際合作通過貿易和投資利用全球農業資源,有助于減輕我國當前的資源壓力。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農業投資合作是減輕國內糧食供給壓力的重要路徑,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繼續深化農業合作和保障糧食安全,有助于保障區域內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因此,融通國內外市場、協調產業區域布局,以加工、倉儲、物流為關鍵發展環節,有助于推動農業對外投資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二)深度參與國際循環體系需要依托產業鏈培育跨國農業企業
構建自主可控的跨境產業鏈相互支撐雙循環下的國內產業鏈體系。全球貿易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格局由低成本勞動力和規模經濟比較優勢快速向創新型比較優勢轉移,中國面臨要素市場化改革相對滯后、城鄉發展差距等問題,迫使中國被動轉向優先布局和構建國內產業鏈循環體系,構建自主可控創新能力作為核心力量應對更加復雜的全球貿易形式。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已廣泛分布,但存在分布態勢不合理、投資規模具有明顯的低水平性和分散性的特點。根據“微笑曲線”原理,有條件的農業企業應當利用條件努力向上下游延伸,尤其是向下游延伸,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農業競爭力。因此,在新發展格局下,提升瀾湄跨境農業投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在農產品生產、倉儲、深加工和銷售四個環節逐漸增大附加值和盈利率,借鑒橫縱一體化產業鏈,培育壯大瀾湄農業跨國公司。
(三)快速地國內外市場變化需要升級農業企業國際競爭力
在國際農業企業競爭激烈的背景下,調整產業結構、以農產品生產為基礎、農產品價值創新為核心的產業化經營有助于延伸產業鏈。中國農業企業在海外投資區域比較集中,多數民營企業投資規模小,缺乏投資布局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是其海外農業投資的主要障礙。而我國對湄公河流域的農業投資合作領域以種植業為主,加大了農業投資風險且無法進入農業中上游產業鏈,也難以使企業資本融入全球農產品貿易體系。加之快速的國內外市場變化倒推跨境農業經貿合作嵌入全球產業鏈,需要鼓勵企業間的跨國農業合作并從健全跨境農業區域一體化市場、跨境農業合作協調機制入手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四)推進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市場與政策雙重導向
政策支撐是解決農產品市場準入的關鍵要素,農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是政策效應的競爭。構建良好的產業配套政策與社會環境有助于境外農業產業投資從環節輸出向鏈條輸出轉變。中國“走出去”農業企業農產品主要以在東道國本地銷售或出口第三國為主,農業產業鏈受到政策、價格、供求等外部因素和信息阻滯、利益沖突、物流桎梏等內部因素的影響。東南亞是中國農業企業對外投資較多的地區,但是,尋求互補資源的農業跨境合作面臨的政治風險往往高于其他類型的跨境合作,這需要健全跨境農業區域一體化市場、創新跨境農業合作平臺和經營協調機制。隨著企業對融資需求、支持政策、農產品市場匹配不斷出現新的訴求,完善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政策要素,同時采取一系列政策激勵措施,讓鄰國在跨境經濟合作中獲得更大利益,提升跨境經濟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瀾湄跨境農業產業鏈布局的分析
(一)投資空間:老撾和緬甸是主要投資國家
2020年中國對“一帶一路”重點國家農業投資中,我國對湄公河五國農業投資存量占投資存量總額的32%,而投資企業數量占總數量的63%,反映出我國農業企業在湄公河國家投資具有聚集效應。其中,超過60%的農業投資企業分布于老撾(91個企業)和緬甸(101個企業)。老撾和緬甸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有豐富的農業生產資源,兩國北部地區居住著多個民族,主要作物為橡膠、玉米、甘蔗、豆類和水果。云南省與老撾、緬甸和越南接壤,是我國對老撾和緬甸開展跨境農業投資企業的主要來源區域,云南省努力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已成為國家戰略交匯之地,以云南為支點構建瀾湄跨境農業產業鏈布局具有區位優勢。
(二)生產空間:以生產端為主并逐步向“加工+倉儲”環節延伸
湄公河國家農業部門吸納了國內60%-70%的農業勞動力,而農業項目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利潤薄,較難吸引國內有實力的大企業或大集團進行投資。中國具有較高的農業現代化技術和豐富的農業產業發展經驗,但受資源制約,使得中國與湄公河國家在農業發展方面有較強的互補性。以云南省企業為例,在“走出去”政策及“一帶一路”倡議驅動下,2000至2010期間年赴老撾和緬甸開展農業投資的企業約為企業總數量的86%,尤其是2006-2010年期間企業投資數量快速增加,投資領域集中于種植業(94%),林業(22%)和養殖業(19%)有少量企業分布;整體上投資環節為生產(90%)、加工(45%)和銷售(6%),表明現有產業空間依舊以生產端為主,產業鏈條中間環節的加工、倉儲及銷售有一定程度的延伸。
(三)市場空間:依靠國內及國際兩個市場
企業偏好在市場容量大、農業資源充裕、基礎設施完備的東道國的投資,并且自然資源、成本節約和風險規避導向是影響投資東道國選擇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國對湄公河國家農業投資的企業具有生產優勢,農產品銷售至中國市場。在境外市場方面,老撾和緬甸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如老撾全國人口約733萬(2021年),人口密度僅約為30人/平方公里,市場容量小,進入該市場的企業往往會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但2021年中老鐵路開通后,對接了來自全國21個省區市、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國際貨運任務,同時在老撾的企業也依托中老鐵路拓展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新加坡等國際市場的機會,為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提供了重要紐帶。
(四)政策空間:支持性和延續性影響國內市場準入
對“走出去”企業的政策支持(如稅收減免、手續簡化)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并且允許在老撾和緬甸的替代種植農業投資企業有部分進口農產品的免稅指標,為企業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提供了支持。但是隨著政策效應逐漸減弱,企業的市場空間也會受到影響。例如,對2017年至2021年期間持續開展老撾和緬甸投資的11家企業農產品進口配額分析發現,橡膠、玉米、稻谷的進口指標分別下降58%、47%、43%,各企業進口指標也在波動中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圖1)。該現象一是反映出政策服務不斷向天花板逼近;二是依靠進口指標實現境外生產激勵的作用開始出現疲軟態勢。同時,糧經作物的配額結構從2017年2.94…1,下降到2021年的1.39…1,而后又回升至2021年的2.98…1,但不同種植作物的進口審核比例卻未完全同步,表明政策服務對企業農產品國內市場準入有直接影響作用。
三、瀾湄跨境農業產業鏈面臨的問題
(一)產業空間布局集中且企業發展能力不足
未來我國重要農產品需求依舊是高質量代表食物及玉米大豆等基質產品,以境外投資方式獲取這些產品是“走出去”企業的戰略重心。但分析現有資料發現,對老撾和緬甸的投資作物集中于橡膠、水稻、玉米、甘蔗、香蕉、豆類等糧經作物,國內進口需求較大的禽肉、乳制品、淡水養殖等重要蛋白農產品則來源于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產業空間有較強的區域性。此外,投資企業大多為邊境民營企業,投資規模小、輻射力不足、融資能力弱、農產品結構單一、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成為企業的發展瓶頸。
(二)農產品加工倉儲能力不足且供需不平衡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嚴重影響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轉,尤其是跨境貿易的倉儲和物流受到嚴重打擊。以老撾內陸為例,其陸路運輸條件與泰國的海上運輸條件相比,耗費的運輸成本超過3倍。其次,境外企業加工倉儲存在物流不足,導致物流上的“螞蟻搬家”和倉儲上的“東拼西湊”。在海關報關過程中,車輛的噸位計量和集裝箱的噸位計量會增加手續的繁瑣,跨境農業生產缺乏專業物流公司的服務,個體運輸成本和風險都較高。進一步分析,農產品加工倉儲以實體固定資產建設為主,向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需要建設跨境加工設施及農產品物流倉庫,單純依靠民營企業自身運營倉儲服務、發展全產業鏈尚無余力。
(三)市場競爭激烈且資金壓力突出
在境內市場方面,企業農產品主要由中間商負責收購返銷回國,農產品進口計劃對企業國內市場準入限制較大,而且國際市場的物流、倉儲、銷售價格波動等風險提高了企業進入國內市場的門檻。在境外市場,老撾和緬甸市場發育程度緩慢,企業缺乏多樣化的農產品營銷或分銷渠道,疊加農產品價格低、運輸成本高等因素,大多數企業僅依托有長期聯系的第三方企業銷售,企業海外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較弱。從資金來源看,“走出去”企業一般享受3年的貼息政策,但政策性資金占企業投資總額的比例非常小,項目資金主要來源于公司自有資金和國內社會融資借貸等渠道,金融機構融資支持條件較高。例如,目前云南省僅有2家企業享有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支持,而大多數企業在初期投資種植、基礎設施、作物維護管理、雇傭當地工人及建設自有加工廠等消耗了大量資金,如果能在倉儲上實現突破,通過引進金融服務企業以及有信任度的倉儲企業,則有助于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
四、構建瀾湄跨境農業產業鏈空間布局的建議
(一)深耕現有生產空間推進投資產業多元化
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發揮農產品國際貿易作用,深入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我國與湄公河國家的區位條件為暢通農產品瀾湄區域循環提供了天然優勢。湄公河國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多樣化的農產品,農產品出口也是湄公河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如老撾除橡膠、玉米等優勢主導產業外,甘薯及熱帶水果也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緬甸的木薯、豆類、水產及肉牛養殖是重要的農產品出口產業。企業應繼續深耕現有境外生產空間,聚焦水稻、玉米、橡膠、木薯等重點農業產業,兼顧開發豆類、熱帶水果(芒果、山竹、榴蓮、菠蘿蜜等)、肉牛、禽蛋、淡水魚養殖等高值高效的農業產業,有效提升境外投資領域與生產要素的匹配度,形成投資多樣化的生產空間布局,對接國內市場需求。
(二)延長加工倉儲空間助力農產品“走進來”和“走出去”
注重全產業鏈開發和軟實力輸出,農業技術研發、農產品倉儲、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特有農產品品牌建設等高附加值環節是投資的重要環節。目前企業經過多年投資歷程,已度過初期摸索及適應階段,進入持續及擴大發展規模的階段,其對應的訴求由初期的生產端投資逐漸延伸至加工倉儲及農產品國內外市場需求??蓞⒄諊H農業投資企業產業鏈布局的經驗,在當地建立農產品供給基地或通過大型企業建立穩定的初級農產品供給源,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大型農業企業在中—老—泰沿線規劃布局農業產業園區,并引領農業技術研發、農產品倉儲、農產品精深加工、特有農產品品牌建設等高附加值環節,提供農產品生產的規?;透吒郊又?,提高企業農產品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拓展市場空間促進生產與需求匹配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2021年底中老鐵路的開通對推進中國與湄公河國家、東盟國家跨境農產品貿易發揮了連通與輻射效應,老撾豐富的農業資源疊加農業投資企業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將極大增強沿線農產品的生產效率,除滿足中國、泰國、越南等周邊國家的市場,并將拓展歐洲、美國和東亞地區市場。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整合現有中小企業資源及優勢,提高企業的技術投入,豐富企業投資和發展方式,并積極嘗試與泰國、越南、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農業企業合作,減少投資過程中消耗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增強企業的本土化和國際化運行管理,以市場為紐帶鏈接國內和湄公河、東盟市場連通聯動,實現企業與當地合作伙伴共贏。
(四)依托本土資源投資鄉村新業態
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謀劃設計和布局重點農業合作項目,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帶動當地鄉村發展。現有中小型企業可拓展在當地的投資空間,利用當地鄉村資源,開展更多“小而美”的民生投資項目,如開發生態蔬果、田園觀光、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等高質高效投資模式。借鑒中國鄉村振興經驗探索的新的投資增長點,如鄉村餐飲、旅游休閑等新業態等惠民項目,培訓當地更多農業農村發展人才和農業生產技能,賦能當地社區,滿足企業對當地人才發展需求突破企業管理瓶頸,帶動沿線鄉村發展。
(五)完善政策空間發揮制度引導激勵性
隨著企業逐步延伸的產業鏈及投資轉型升級,老撾和緬甸的低成本土地資源將逐步失去吸引力,而投資促進、財稅扶持、人才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將成為吸引企業跨境投資的重要動力。雙邊政府應加強宏觀層面的戰略對接,營造良好的政策空間。依托農業企業將資金、技術和市場以及湄公河國家的農業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加強農業區域合作機制對接,穩定宏觀層面支持政策,將農業產業合作納入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中國—東盟農業合作新格局框架,通過規劃對接有序引導農業重點產業合作,營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空間。隨著 RCEP 生效帶來的農產品進口政策便利化,在現有企業農產品進口計劃、稅收優惠的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進口農產品許可證制度、進口配額等配套支持政策,對于有發展潛力的優質企業應繼續以政策支持導向提升內驅力,促進企業在湄公河國家開展高質量、高水平的農業投資,深化中國-湄公河、中國-東盟國家之間的農業合作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 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合作分析報告(2021年度總篇)[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2]雷瑞.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制度距離對投資的影響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 2017(5):148-154.
[3]陳定定, 張子軒, 金子真. 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政治風險——以緬甸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為例[J]. 國際經濟評論, 2020(5): 161-176.
[4]肖衛東, 詹琳.新時代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及關鍵舉措[J].理論學刊, 2018(3): 67-76.
[5]Swinnen, J., R. Kuijpers. Value chain innovation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economies:conceptual issues, typolog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odPolicy, 2019. 83:298-309.
[6]黃季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問題:政府職能和市場作用[J].中國農村經濟, 2018(2): 2-14.
[7]韓璟, 潘子純, 盧新海. 東南亞地區中國海外耕地投資項目的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2021(6): 1521-1534.
[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2-07-05. 關于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農業合作和保障糧食安全的聯合聲明(摘要). http://www.gov.cn/xinwen/2022-07/05/content_5699266.htm.
[9]劉再起, 肖悅. 新冠疫情下的國際經濟格局與中國暢通"雙循環"的發展路徑[J]. 學習與實踐, 2021(2): 21-30.
[10]張杰, 畢鈺, 金岳. 中國高新區"以升促建"政策對企業創新的激勵效應[J]. 管理世界, 2021 (7): 76-91.
[11]Baldwin R . Global Supply Chains: Why They Emerged,Why They Matter, and Where They Are Going[J]. Social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19(2):89-107
[12]張喜才, 孔祥智. 中國農產品價值鏈變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 農村經濟, 2020(1): 8-15.
[13]盧昱嘉, 陳秧分. 美國對外農業投資格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兼論"一帶一路"農業合作[J]. 自然資源學報, 2020(3): 654-667.
[14]鄭健雄,方興起. 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中國應對[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5):37-47.
[15]Jin, Y., Zhang, L., Feng, L., Success Factors of Cross-Border Agricultural Investments for Opium Poppy Alternative Project under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Sustainability, 2022. 14.15762.
[16]張鑫. "一帶一路"戰略下西南跨境次區域農業一體化合作[J]. 廣西民族研究, 2017(2):162-170.
[17]馮璐, 張焱, 李勃,等. 科技外交視角下的跨境農業合作機制建設——再思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輻射中心的管理與發展[J]. 云南社會科學, 2022(3):53-62.
[18]王琦, 馮勇, 馬志剛. 中國農產品和農業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 2017(4) : 52-59.
[19]王浩, 陳前恒,朱葛軍. 中國企業海外農業投資行為分析——基于企業的深度訪談調查[J]. 農村經濟, 2013(1) :67-71.
[20]黃惠春, 管寧寧, 楊軍. 生產組織模式推進農業經營規模化的邏輯與路徑——基于江蘇省的典型案例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 2021(11):128-139.
[21]韓璟, 盧新海, 匡兵. 中國海外耕地投資東道國的空間分布及地緣關系因素影響路徑分析[J]. 中國土地科學, 2020 (10):79-88.
[22]張鑫. 中越跨境農業區域經濟合作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 2016(12):87-90.
[23]盧小平. 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國際協同——以中國與東盟三國為例[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6(4):29-35.
[24]UNOD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re Challengedby Opium Poppy in Shan Myanmar. 2019.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unodc.org/southeastasiaandpacific/en/myanmar/2019/10/myanmar-shan-state-opium-cultivationreport/story.html.
[25]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of Laos. AgriculturalStatistics Yearbook[R]. 2018.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Forestry, Lao PDR.
[26]李向春, 輝國政. 境外替代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J]. 云南社會科學, 2009(4):129-132.
[27]喻燕. 中國企業海外耕地投資東道國選擇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20 37(4): 95-103.
[28]杜鷹, 張秀青等. 新時期我國農業對外開放與高質量發展問題研究[J]. 全球化, 2022(1):5-26.
[29]徐振偉.日韓海外農業投資的比較及對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啟示[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20(3): 57-66.
[30]何君, 馮勇, 張玲玲等. 海外企業投資對中國農業"走出去"的啟示——以吉林省海外企業實踐為例[J]. 世界農業, 2014(12): 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