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澤群


“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漫山遍野向陽開呀啊格呀呀呆……”
1982年,黃土高原上17歲的農家少年劉威生第一次坐上火車,告別桃李杏梅蔥蘢掩映的家園,去往他鄉求學深造。就像家鄉民歌里翻山越嶺的“憨哥哥”,劉威生一路拼搏、一路逐夢,堅實的足跡漸行漸遠,科研的道路越走越寬——在山西農業大學讀本科,在沈陽農業大學讀研究生,在中國農業大學讀博士,在中科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先后赴挪威、美國、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開展訪問交流或合作研究。然而,科技報國、服務“三農”的初心,促使他“從農村來,到農村去”,扎根僻處海濱小鎮的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30多年,將忠誠與夢想綻放在李杏枝頭……
到農村去:為了科研的進步
對很多人來說,無論是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熊岳鎮還是位于此地的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都名不見經傳。而在全國各農業院校果樹專業師生心目中,這里卻是“圣地”——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遼寧果研所”)是我國建立最早、科研隊伍人數最多、研究領域最全的果樹研究機構,在蘋果、李、杏、藍莓育種與資源研究方面領先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學術影響、產業影響和社會影響。
正因如此,1991年,劉威生從沈陽農業大學果樹專業研究生畢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到僻處鄉鎮的遼寧果研所工作,是該所第一位碩士。愛才的老所長張加延看他是一棵好苗子,便將他安排在自己擔任帶頭人的李杏課題組親自培養。
參加工作不久,組織上就交給劉威生一項重要任務——擔任一項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的副主持,建立李、杏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體系。不同于以往僅對李、杏品種進行大小、顏色、糖度、酸度等表觀性狀的鑒定評價,此課題希圖深入研究李、杏的抗鹽性、抗寒性、抗旱性等生理性狀,一切都要從零起步、從頭開始。
為了建立系統、科學、精準的種質資源鑒定評價體系,進而解鎖選育李、杏新優品種的“成功密碼”,劉威生過上了宿舍—實驗室—大棚“三點一線”的生活。實驗設計方案需要反復摸索修改,各種人工控制條件需要科學設置,各項實驗需要定時觀察……歷經3年苦心孤詣的研究、3年早出晚歸的實驗,劉威生向遼寧果研所、向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課題圓滿結題,為進一步選育新優品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砥礪奮進:為了果農的笑臉
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劉威生發現,李、杏在我國種植面積大、分布廣,但產業化程度低,主要原因是沒有綜合性狀好的品種:國內品種(第一代品種)好吃但不耐貯存,從國外引進的品種(第二代品種)耐貯存但不好吃。因此,他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培育出鮮食品質好、著色佳、耐貯運的新一代(第三代)李、杏新品種上。
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是遼寧果研所的優良傳統和特色。30多年來,劉威生先后作為遼寧果研所李杏團隊的骨干和帶頭人,與同事一起發揚傳統、并肩奮斗,在系統地開展李、杏種質資源鑒定評價的基礎上,率先提出李、杏育種路徑圖,建立高效育種技術平臺,攻克了果樹育種周期長、效率低的世界性難題。他帶領科研人員以“金太陽”杏和“龍園秋”李等為骨干親本,配制李、杏雜交組合152個,從9440余株雜交實生苗中,突破性地育成適于在不同生態地區種植的“國色天香”“國馨”李和“國之鮮”杏等15個新優品種,其中9個品種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在遼寧和山西、陜西、寧夏、新疆、四川、重慶、貴州、廣西、湖北、江蘇、北京等省區市試驗、示范、推廣,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0年,劉威生成為李杏團隊的負責人并成長為全國李杏研究方面的領軍者。在此前后,劉威生相繼成為遼寧果研所第一位博士、第一位博士后和第一位博士生導師。
2018年6月,在全國最高端的進口水果批發市場——上海輝展,一場特殊的測試正在進行。在來自意大利、智利和新西蘭等國的國外同行,來自貴州、山西、江蘇等地的生產單位代表和高端水果經銷企業代表的共同見證下,劉威生團隊培育的“國馨”李,在硬度、可固含量和味道等方面,測試值都超過了美國某進口品種。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國馨”李是國內自主育成的果樹種類品種中,唯一優于國外新品種、可以做全球開發的品種。
遼西北的北票市,年平均降水量100-200毫米,相當于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區。如今,這里的800畝荒山禿嶺種植了劉威生團隊培育的“國之鮮”杏,不毛之地變身杏林花海,春天有“杏花節”,夏天有采摘節,“杏府生態莊園”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經濟品牌。當地種植戶王國棟高興地說:“好管理、賣價高,‘國之鮮杏子的收入是一般果樹的5-10倍。”
劉威生告訴記者,李、杏生性“樂山”,不占平肥地,耐干旱、耐寒冷,不懼風沙,在生態脆弱地區尤顯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四川攀枝花海拔1800米以上的彝族聚居區,劉威生團隊的杏成為當地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一大法寶;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安順,劉威生團隊的“國峰”李已覆蓋了逾萬畝荒山。
2022年8月,葫蘆島興城市藥王鄉李子種植戶杜丙艷讓兒子代表全家給遼寧果研所上級單位——遼寧省農科院寫了一封信,感謝遼寧果研所專家團隊幫助他家通過種植李子脫貧致富。信中說:“四年間,家里的百畝山坡梯田,由一片黃土慢慢地變成了如今郁郁蔥蔥的果園,今年秋天更將迎來成園后的第一個豐收年。” 目前,李杏產業已成為興城市特色農業產業。
踏遍千山:為了總書記的囑托
如果說品種是農業的“芯片”,那么種質資源就是品種的“芯片”。李、杏新優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首先得益于遼寧果研所長期以來對李、杏種質資源的系統考察、收集、鑒定和評價。
1995年6月,劉威生代表單位到福建省福州市組織召開“第五次全國李杏資源研究與利用學術交流會”,切身體會到種質資源的重要意義——此前,遼寧果研所李杏團隊在福建沙縣、古田等地的大山深處發現并科學鑒定了一個珍稀的李樹品種,將其命名為“奈李”,收集保存在遼寧果研所的國家李杏資源圃,為奈李產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奠定了物質基礎。此后,在福建省有關部門的組織下,福建開始大面積、產業化發展奈李產業,目前全省已種植奈李60萬畝,成為全國特色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典范。
這次學術交流會,是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召開的,有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海峽兩岸的21個省(區、市)105名代表參加。會后,“福建模式”開始在全國推廣。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州市委書記。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重慶調研時,指示長江經濟帶要科學規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此后,重慶市巫山縣委慕名派人來到遼寧果研所,邀請劉威生等人去巫山縣,協助規劃、指導當地脆李產業發展。
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時任巫山縣委書記的李春奎匯報了巫山縣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精準扶貧和提前脫貧的成績。總書記多次插話,特別提到福建奈李和巫山脆李,指示要發展規劃好巫山脆李這個“搖錢樹”和“致富果”。
如今,遼寧果研所國家果樹種質熊岳李杏資源圃保存著世界各地的李、杏種質資源1600余份,是世界最大、我國唯一保存李、杏種質資源的專業圃,為打造世界級李杏種質資源基因庫奠定了堅實基礎。僅2021年,遼寧果研所李杏團隊就深入云南境內橫斷山脈,收集珍稀、瀕危、特異種質資源101份。
如今,已經年近花甲的劉威生仍在為李杏種質資源研究與育種利用到處奔忙。“不忘初心,服務‘三農,我們有信心將李杏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團隊打造成民族種業自信的一個標桿。”這位農業科學家的拳拳報國之心,如同李杏枝頭的累累碩果,那樣紅,那樣艷……
人物簡介:
劉威生,1965年12月出生于山西原平,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我國李、杏種質資源研究、新品種選育和產業化技術的領軍科學家。現任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兼任國際園藝學會杏工作組主席、聯合國糧農組織杏地區間合作網國家協調員、中國園藝學會李杏分會理事長等職,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制定地方標準4部、行業標準6部、國家標準1部;主持選育出15個李、杏新優品種;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李、杏田間基因庫——國家果樹種質熊岳李杏資源圃。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