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琳
農村留守兒童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父母在外工作,很少回家,而祖輩家長又缺乏良好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使得他們的成長缺乏照顧和指引,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導致不良行為習慣和情感發展異常的狀況。要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能單單指望幼兒園或者家庭,而需要社會、幼兒園、家庭共同發力。
一、提高家長認識水平,改善育兒觀念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普遍學歷低,對幼兒的教育存在很大誤區,大多只關注吃穿用住等基本的物質需求,未能關注幼兒的心理需求。一些祖輩家長對幼兒比較溺愛,未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要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首先要提高家長的認識水平,改善家庭教育的氛圍。
(一)提高農村家長的認識
家庭是幼兒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初始場所,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對幼兒的終身成長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特別是在幼兒階段,家庭的影響力是其他教育機構無法企及的。家庭對幼兒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身體發展方面,還體現在幼兒建立良好行為習慣和穩定的情緒上。為了讓家長提高對幼兒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我園積極邀請專家開展家庭教育講座,讓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師為家長普及家庭教育知識。通過講座,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養育孩子不是只負責“吃飽穿暖”,還要關注其多方面的發展。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從小養成的,與他生活的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留守兒童擁有不良行為習慣的一個共同原因就是:生活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樂樂經常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我們去家訪時發現,一起生活的爺爺奶奶也有這樣的習慣;多多愛說臟話,緣由是奶奶總是這樣罵他;大班的明明還需要奶奶追著喂飯;紅紅很任性,總愛霸占很多玩具,因為在家里爺爺奶奶總是這樣縱容她……要想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從自身做起,給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并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如增強衛生意識、與幼兒對話時注意用語、允許幼兒自我服務等。家長還要多多關注幼兒,幫助解決幼兒行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支持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提升祖輩的育兒水平
祖輩家長已成為留守兒童的主要看護人,但他們的文化水平偏低,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比較落后,育兒水平有待提升。為此,我園組織“祖輩課堂”,幫助祖輩明確認識到自己對孫輩負有教育的責任,改變說道式的教育方式,要以身作則,認清溺愛對幼兒的不良影響,避免“全盤操辦”和“無條件順從”,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規矩”。告訴祖輩家長在照顧好幼兒的日常生活同時,更要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給予幼兒足夠的認可和肯定;提醒祖輩家長與教師加強溝通和交流,關注幼兒在園行為情況。同時在多次的學習與交流中,幼兒園積極協調父母、祖輩、教師、留守兒童四者之間的關系,促進隔代教育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二、提升教師教育水平,加強教育指導
(一)用愛撫慰心靈
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懷和愛護,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用愛撫慰他們的心靈,拉近師幼之間的距離,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我園,教師會時常與留守兒童談心、擁抱,了解留守兒童一日活動中喜歡做哪些事并鼓勵其大膽去嘗試,并在他們面臨困難時提供幫助。
心理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由于長時間見不到父母,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快樂得不到分享,困難得不到解決,這些孩子經常會出現緊張、焦慮、內向、自卑、脆弱等心理狀況。針對這一問題,我園教師特別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上的投入,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我園的日常的保教工作。通過對話,教師了解了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走出了心理困擾,養成了開朗、樂觀等優良的心理品質。
(二)用心觀察并提供指導
無論是在集體活動還是游戲中,教師都用心觀察和記錄留守兒童的行為,并分析產生某種行為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給予幫助。例如:有留守兒童在活動中經常出現低頭不語的情況,游戲時也時常一人玩。教師觀察記錄之后,對此進行了分析:因為他們缺少愛,缺少家長的引導,很多時候不知道怎樣表達,或者不會表達。于是,在討論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分享表達的方法,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教師還將這些幼兒集中到一起,做一些簡單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針對他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進行細致引導,確保他們能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養成更多的良好行為習慣。當教師耐心走近留守兒童,悉心觀察,及時給予幫助,他們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能慢慢養成。
(三)用好多媒體,加強家校聯系
為了更好地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園教師加強與幼兒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首先,對常年外出打工的家長,通過電話、微信、QQ等形式保持聯系,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生活和表現,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僅僅是物質生活;其次,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行為問題,教師多和家長談心,讓他們在家庭中也配合幼兒園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在一致的教育環境中促進幼兒行為的改善。
三、引入社會力量支持,惠及兒童發展
(一)引入社工,建立長效機制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不能只依靠幼兒園和家長去解決,也需要社會力量如政府和社區的介入。其中社工制度是一種比較優秀的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它通過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針對社會上的弱者提供必要的幫助以解決社會問題。幼兒園積極與社區聯系,引入社工,幫助留守兒童家庭。社工通過定期開展社區父母課堂、黨員代理媽媽和爸爸等方式,既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又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問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二)開展“代理爸媽”行動,關愛加倍
在我園開展“代理爸媽”的活動中,好多家長積極參與,認領自己喜歡的留守兒童,每周三一起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類親子活動,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經過一學期的“代理爸媽”活動,留守兒童變得開朗了,語言表達越來越多,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
總之,家長、幼兒園和社會要三位一體、共同努力,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