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華
小學階段的教師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并制作富有創意的數字作品?如何讓信息技術服務于學習和生活,進而解決實際問題?
開展跨學科信息科技教學實踐探索的意義
核心素養下的信息科技課程教學,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將實際情境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即通過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主題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良好行為習慣。同時,在信息技術課程中融入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多學科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跨學科綜合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信息科技課程核心素養中的計算思維,是指利用計算機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它應是每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許多國家把“計算思維教育”放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把計算思維的培養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和主要課程目標。因此,我們要將計算思維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情境中訓練和發展計算思維。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辦公軟件的學習占據重要地位,但目前的信息技術課程常常把這一課上成“軟件使用說明書”。因為教材及配套光盤視頻已經給出了軟件使用的詳細步驟,學生參照此教程就能掌握操作技能,教師的工具教學會導致思維教育的缺失。計算思維的培養應從實際和應用的角度出發,充分喚醒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問題意識。
跨學科問題情境的設計要貼近生活實際
發展計算思維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計算思維才能得到發展。因此,要注意課程中的問題設計。只有來自生活實際的問題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例如,在設計《演示文稿展成果》這一章時,素材的選擇十分重要。如果采用普通的素材,可能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如果采用三年級學生學習的科學實驗作為素材內容,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因此,教師結合《物質的溶解》實驗開展跨學科教學,把演示文稿的各種操作融入跨學科主題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演示文稿的操作技巧。
又如,在學習文檔編輯這一節時,教師將古詩詞比賽電子報的編輯引入新課,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將計算機基礎技能操作與語文素養相結合,實現了跨學科問題情境的設計。這樣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了計算思維能力。
學習應用要落實在真實的跨學科問題情境中
只有把任務融入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才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計算思維能力。以三年級下冊《演示文稿展成果》這一章為例,學生主要學習PowerPoint的操作技巧。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生要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進行練習,教學實踐中設計的任務要模擬真實的問題情境,如:選兩種物質進行溶解實驗,進一步充實“物質的溶解”演示文稿;使用藝術字、文本框為自己制作一份個人簡歷,展示個人的興趣愛好;等等。
跨學科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要從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維度進行。教師應以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組教學內容,實施翻轉課堂,創新教與學的方式,有梯度、有深度、有廣度地開展跨學科學習,跨學科整合資源,在日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和數字化創新能力,將人文情懷、傳統文化、社會熱點及其他學科綜合知識融入信息科技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進行科學探究、實踐創新及履行社會責任的探索。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