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露
在當前的學前教育中,實施游戲化教育能夠基于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考慮,為幼兒創設更加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氛圍,符合當前幼兒教育的方針要求,能夠受到幼兒的歡迎和支持,讓幼兒教育可以真正推動學生的健康發育和快樂學習。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加強對幼兒園班本課程構建和實施的研究探索,讓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和內容展現其應有的育人作用是廣大幼兒園和教師的重要使命,可以提高幼兒園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課程游戲化實質是對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化,基于此背景,幼兒園構建更加完善的班本課程需要多方支持和參與,幼兒園和幼兒教師、幼兒家長以及全社會都應當對其加強關注,提起重視,發揮自己應有的力量,積極為廣大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助力幼兒興趣個性的發展,激發幼兒各方面的潛能。
一、幼兒園班本課程核心概念的理解
幼兒園班本化課程的本質,其實就將實踐活動和園本課程結合,將班級作為基點,逐步推進課程建設和完善,以幼兒和教師實際情況為基礎,以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在關注幼兒的生活環境、經驗水平和發展需要為前提,充分整合和利用幼兒的課程資源,盡最大努力讓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并繼續發展。它具備以下特征:第一,要充分體現出幼兒的主體作用。班本化課程的實施是為了切實滿足幼兒的全面發展需求,因此不應當僅僅將幼兒教師作為課程設計的主體,還應當引領幼兒參與進來,讓幼兒展現其主人翁的作用。第二,班本課程應當具備導向性。班本課程的資源的選擇、開發和調整,源于幼兒的問題反饋,教師基于幼兒自身的觀察,以問題為導向,從而構建起發現、解決問題的、具備可持續性的學習過程,使幼兒的學習逐步深入。第三,班本化課程不是幼兒教師的預先設計,而是在實踐中持續追蹤幼兒的興趣、幼兒的認知經驗、幼兒的發展需求等方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第四,班本化課程具備適宜性,即課程的建設不能脫離幼兒發展規律和幼兒教育的發展規律。
二、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班本課程實施的不足
(一)幼兒教師的認識有待深化
對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的班本課程構建與實施,主要存在的問題在于幼兒教師對課程游戲化的認識和對班本課程重要性的理解不夠深刻全面,教師對于幼兒的實際情況關注較少,往往會依靠自身的理解和經驗來進行相關課程內容和實踐活動的預設,教師缺乏自主創新設計,習慣于參考和借鑒其他已經存在的課程和活動內容,致使班本課程的審議浮于表面。即便一些幼兒教師會實施審議行為,但是并未形成系統的機制,缺乏明確的目標,未能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提出的相關要求,因此難以保證課程內容的科學性。
(二)課程的審議實施缺乏交流
由于小部分幼兒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班本課程的審議工作對于整個課程建設的重要性,使得幼兒教師“各自為政”,相互之間不會主動交流,針對班本課程的實施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問題,致使審議工作變成了簡單的任務分配,各個教師只需要完成自己所獲得的任務即可,整體課程缺乏關聯性,課程教學和活動之間的配合和銜接不夠緊密,因而無法展現其應有的價值。
三、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實施路徑
(一)加深認識,做好課程審議工作
面對當前課程游戲化的背景,幼兒園和教師在展開班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工作之前,必須要對幼兒、對所需要的資源、對具體的內容等方面做全面而深入的考慮,思考相關話題是否能夠為幼兒個體和全體帶來積極的價值和作用,所選擇的話題資源是否符合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目標,有哪些可以整合和利用的資源來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深化幼兒教師對課程游戲化和班本課程實施的認識,從而讓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
1.審議幼兒學情。
幼兒園各個班級必須要展開審議工作,各班先自主進行班級審議,對幼兒的學習有充分的把握,通過傾聽和觀察幼兒來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實際經驗,由此為尋找相應的課程內容和資源提供依據。
2.審議課程內容。
在對幼兒學情進行了審議的基礎之上,對課程的適應性、課程構建的可行性進行審議,從而選擇合適的教育資源。
3.審議教育價值。
審議的對象即課程和活動的文化內涵及教育價值。例如,小班的“認識新朋友”,出于對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展開學習和生活,對于新的環境和集體的好奇所實施的活動。中班“漂亮的衣裳”,以當前中班幼兒的自理能力發展現狀為出發點,讓孩子學會觀察日常生活,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著裝,了解服裝的作用和種類,學會正確穿衣,整理好自己的儀表。大班預設開展“我是小小清潔員”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大班的孩子對當前的環境現狀和垃圾分類情況建立一定的認識,從而讓孩子主動學習并踐行良好行為習慣和垃圾分類方式。這樣的審議流程可以幫助幼兒教師們對班本課程的意義和具體的開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以及明確的方向。
(二)課程內容的班本化
課程內容的班本化,指的是基于幼兒已有的園本課程資源,教師廣泛聯系幼兒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結合對幼兒興趣和需求的考慮而積極主動地開發和生成新的課程內容。
1.調整和完善基礎性內容。
幼兒園原先的課程主題框架可以保留,將綜合主題實踐作為載體,切實做好課程審議工作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課程內容。幼兒教師需要積極思考和探索哪些內容更適合不同班級、學段幼兒的需求,哪些課程可以被替代;哪些課程還需要進一步的補充;哪些課程的形式可以改進創新;哪些課程已無存在的必要,必須刪除;哪些可以做進一步加強開發和利用,哪些可以做繼續創造、設計和拓展等問題。針對綜合主題活動的調整和完善,就需要幼兒教師根據活動的主題目標和幼兒已有的主題經驗,適當的刪減或者補充過去的集體活動內容,讓游戲貫穿其中。根據活動主題的目標和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幼兒教師還需要做好游戲環境的預設,投入相應的游戲材料,通過實踐觀察,實現環境的優化和材料的調整。
2.選擇和開發生成性內容。
在活動主題背景之下,圍繞著活動的發展線索和幼兒的主題活動經驗,開發和生成新的主題,這些內容本身是在原本主題上衍生出來的。例如,“集體生活”主題背景下衍生的微主題“同伴之間的友誼”或者“處理同伴之間的矛盾”。另一個則是結合對幼兒興趣特點的充分考慮所生成的主題活動。我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中就提到生活即教育,無論哪一階段的課程,皆源于生活,一切課程的開設都是為了服務生活,而生活就可以看作是課程的源頭。幼兒園班本課程的課程來源必然應當和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突發事件,也可以是游戲活動中的創造性提問,還可以是主題教育活動的延伸等等。
例如:孩子們在玩耍追逐中…
小明:老師,我的鞋帶散掉了,可是我不會系。
娜娜:老師,我的繩子打結了,現在跳不了繩了。
幼兒教師就可以確定課程活動主題,引導孩子們展開系統的學習活動,建立對線的客觀認識,觀察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線及其特征,嘗試分類,運用線展開創作,實現孩子們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有了明確的主題目標,教師隨之可展開班本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融入游戲要素,教師基于對幼兒已有經驗認知的調查把握明確班本化課程開展的方向。
(三)課程實施的班本化
課程實施的班本化也需要從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角度出發,滲透游戲的基本理念,采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比如直接引導幼兒感知、引導幼兒親身體驗,鼓勵幼兒實際操作以及安排一些個性化的活動,充分營造出自主自由、創新愉悅的游戲氛圍和精神。
1.班本化的活動形式。
幼兒教師必須要保證活動形式的多樣性,靈活采用或者組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小組合作、集體活動、個別參與,為幼兒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創造更多機會。首先,幼兒教師基于對本班幼兒的經驗水平和發展水平實際的考慮和分析,在對區域游戲和集體活動的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后,整合梳理課程內容,比如哪些課程內容可以落實于區域游戲活動當中,哪些內容又需要在集體活動中落實,由此合理安排集體活動、小組合作和個別活動。其次,幼兒教師還需要對幼兒的個別活動的效果予以重點關注,在對本班幼兒情況的追蹤和觀察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優化幼兒的學習活動環境,保證所投放的游戲材料的科學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強化幼兒自主學習,引領幼兒展開深度學習。再者,幼兒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作用,廣泛收集整理和利用周邊的資源,走向社會實踐,讓幼兒的活動范圍脫離空間限制,結合家園活動、參觀訪問、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幼兒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
2.班本化的活動安排。
就目前多數幼兒的時間表來看,大多數幼兒園對于幼兒活動時間的安排集中在午餐、午睡和戶外活動等時間段,幼兒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展開對幼兒個性活動的創新設計和靈活安排,對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場地做科學設計和把控。雖然目前很多幼兒園開始實施彈性作息,但是鼓勵并強化幼兒教師的創新意識,使其展開課程活動的創新設計,可以明顯提高班本化課程的實施效益。
(四)課程資源開發的班本化
幼兒園的課程資源是豐富多樣的,所有的資源最終都會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實踐當中,被幼兒教師應用于特定的教學,從而產生相應的教育效果,但是同樣的資源如果在不同班級中進行應用,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對幼兒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幼兒園教師在推動實施班本化課程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對已有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使已有課程資源能夠充分展現其教育活力,另一方面也應當積極向外拓展更多優質的課程資源,從而使幼兒園現有的原本和班本課程資源庫更加豐富。
1.加強教師理論學習。
鑒于目前很多幼兒教師對于班本化課程的理解不足,因此在具體的行動上也會表現不同,為了提升教師的認識和素養,幼兒園就有必要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使廣大幼兒教師能夠對課程游戲化和班本化課程的概念、特點、內涵、意義的理論性知識有深入的理解,能夠在學習和積累的基礎上,梳理五大領域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經驗方法。教師在深刻把握理論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明確班本化課程的目標,不斷優化和生成相應的課程內容,創新實施的方式與路徑,使幼兒教師的專業性提升,由此保證班本化課程實施效果。
2.構建多元互動機制。
為了推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班本化課程的順利實施,幼兒園有必要構建起多元互動平臺,通過專家引領、教師參與和家園互動來進一步夯實幼兒教師的理論基礎,幼兒園從自身角度出發能夠為幼兒教師所提供的支持包括制定并落實科學的培訓方案,組織專家講座或者集體研討活動等等,助力幼兒教師論證班本化課程計劃或者方案實施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實現課程資源的整合,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而不同年級的教師則可以對幼兒教師所實施的班本化課程實踐進行調研和觀察,結合案例分析來評判幼兒教師班本化課程實施過程中,是否在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偏差,關注各個班級班本化課程計劃是否順利落實,明確各個班級的班本化課程實施情況。班級教師則需要展開廣泛的交流,相互分享,建立對幼兒需求的客觀認識,加強對幼兒的了解,分析課程的價值意義,解決疑難問題。針對單獨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留到年級教研活動或者園級教研活動中解決。
3.構建課程管理機制。
為了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班本化課程的管理機制,使制度能夠展現其應有的價值,幼兒園需要切實加強課程的管理平臺建設,構建班本化課程開發小組、班本化課程實施小組、班本化課程監測評價小組、班本化課程的資源保障小組為一體的高效管理機制,總負責人為幼兒園的園長,領導各項活動開展,親自參與課程審議和討論,與教研人員加強互動,從而立足實際做好課程管理方向的調整。班本化課程開發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制定班本化課程的方案、調整課程內容以及相關培訓工作。班本化課程實施小組主要負責調研收集實施問題,統計調研結果,從結果中獲取相應的反饋,提出下一階段的實施建議。班本化課程評價小組主要起到評價和監督的作用,從而提出相應的建議。資源保障小組主要負責建設資源庫,配備完善相應的資源。
四、結語
總之,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意義重大,對幼兒、對幼兒教師以及對幼兒園自身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幼兒園及教師應當提高重視,加強建設,促進科學教育目標的達成,推動幼兒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