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國的果樹種類繁多,您為什么選擇李和杏作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呢?
劉威生:我從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就進入了遼寧果研所的李杏團隊,越做越感覺有意思、有意義,從此就沒再改行。
我曾經沿著古絲綢之路進行考察,從西安到地中海,在干旱山區,種植最多的果樹就是杏樹。從我國果業發展史上看,李杏栽培利用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遺傳多樣性最豐富。這就涉及李、杏的生理特點:耐干旱、耐寒冷,不怕風沙,越是在生態脆弱地區,越能彰顯生命力。
果品消費特色化、多元化是必然趨勢。在蘋果等大宗水果普遍產能過剩、價低難銷的背景下,優勢李、杏品種以其特色化、小眾化,在果業結構調整中擁有廣闊前景,李、杏研究大有可為。目前李、杏新品種及高效栽培技術僅在我省的推廣應用面積就達50萬畝,并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應用,從2019年到2021年,新增經濟效益超過70億元。
記者:您曾經在國內外刊物或會議發表論文150余篇,其中SCI、ISTP收錄38篇;在果樹種質資源研究與育種利用的實踐中,您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您如何看待理論和實踐的關系?
劉威生: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是遼寧果研所的傳統和特色。我們只有腳踏實地,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真正了解果農想要什么,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比如在一些水果主產區,很多農戶種蘋果,就出現了蘋果產量大、銷售難的問題。我們動員一些果農改種我們所培育的“國峰”李,2年掛果,3年進入豐產期,有個果農當著我的面把大腿拍得啪啪響,說真后悔沒把整個園子都種上李子。
這些年我們團隊東奔西走,收集種質資源、推廣新品種和良種良法,也吃了不少苦頭。我們曾經在新疆伊犁河谷遇到泥石流,在福建武夷山區遭遇臺風,爬山時扭傷腳、被蜂蜇蛇咬也時有發生。但是我們堅信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一個團隊、兩代人歷經半個世紀,考察、收集、保存了一大批珍稀、瀕危、特異李杏種質資源,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李、杏田間基因庫;以種質資源為依托、新品種創制為重點、良種良法配套為目標,成功培育了一系列新一代品種,研制、集成了配套栽培技術體系,為推動中國乃至世界李、杏科技和產業進步作出了重大革新。
記者: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您對這些要求有怎樣的認識?
劉威生:品種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則是品種的“芯片”,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我們在種質資源和品種上作出的努力,對我省乃至全國果業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遼西北寒旱地區特色果業發展有重要經濟與戰略意義,對邊遠貧困地區林果業發展、踐行“兩山”理念、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建設美麗鄉村、滿足市場多樣化消費需求等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服務“三農”是我們的初心使命。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解決果業“卡脖子”難題,把中國人的“果盤子”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