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松



向實而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的物質基礎。從世界范圍看,一個國家要提高競爭力,歸根到底要靠實體經濟。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經溶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從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資料和生活水平來看,實體經濟更是提供了保證吃飯、穿衣、行動、居住、看病、休閑這些活動得以繼續進行的基礎,它影響著人的基本生活資料、生活水平、綜合素質,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刻,我國經濟已從原來的有高速度發展特征的、年度兩位數增速的粗放型發展,調整轉變為尋求中高速的集約型高質量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實體經濟要持續高質量發展,就要堅持長期主義,在自己的領域深耕,將產品、服務、效率、成本等做到最優值,更需要與改革相呼應,從制度創新帶出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攻堅克難,打開巨大的潛力空間,實現升級跨越。
伴隨著新型基礎設施的快速崛起,數字化更寬、更深、更穩、更大,基礎性、全局性的作用凸顯,廣大實體企業逐漸認識到了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積極與數字技術、數智化供應鏈碰撞、交融,以突破難點、消除堵點,迎接高質量發展。
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數字經濟正帶動實體經濟動力轉換、體系重構和范式遷移。而實體經濟的大力發展亦有利于支撐數字經濟的發展壯大,實現“數實融合”已成為政府和企業近年來轉型戰略中的高頻詞匯。
數實融合
據IDC、清華大學和浪潮信息聯合發布的《2021-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當一個國家的計算力指數達到40分以上時,國家的計算力指數每提升1點,其對于GDP增長的推動力將增加1.5倍。而當計算力指數值達到60分以上時,國家的計算力指數每提升1點,其對于GDP增長的推動力將提高3倍。由此可見,數實融合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多大,數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
世界領先國家和地區紛紛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振興實體經濟、推動經濟動力轉換、搶占發展主動權和主導權的重要戰略,亦把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作為戰略核心內容,以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發展,以實體經濟轉型持續壯大數字經濟。
我國“十四五”規劃全面布局大數據發展,提出五大目標、六大任務和六項行動,明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要占GDP比重達到10%。
以產業互聯網為載體,數實融合的核心價值在于用數據度量、優化和連接多個產業環節,通過數字化技術優化產業鏈從生產到消費終端的各個環節和整體鏈條,最終能終達到價值提升、增效降本的核心目的。這個過程中,實體經濟將通過新的協同作用,基于產業互聯網創新出新的模式、業態和價值鏈體系。
基于此,我們已經看到了經過多年數字化改造過的平臺化、透明化、柔性化的整車生產線,看到了基于AI、光伏、光儲以及巡線攝像頭里內置的微波自組網技術等創造出低功耗、高可靠的新型電力巡檢系統,看到了在城市交通大腦助力下高峰期擁堵程度大幅降低……
而這,僅僅只是開始,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真正主動地相向而行,融合基礎不斷夯實,融合程度日益深化,融合廣度持續拓展,融合支撐體系形成,融合生態逐步優化。我國經濟將實現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我國也將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新高地。
結語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對于廣大實體企業來說,是艱巨的,也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