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雨 彭玥



摘要:本文研究拉薩市在校大學生手機成癮狀況及影響因素,為拉薩市在校大學生改善手機成癮現況及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運用《智能手機成癮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西藏拉薩市包括西藏大學、西藏藏醫藥大學、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內的4所大學的700名在校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對于檢測結果進行t檢驗、相關性分析等研究。
關鍵詞:拉薩市;大學生;手機成癮狀況;影響因素
引言
進入21世紀,智能手機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 迅速成為最大的網絡使用終端。截至2022年6月,我國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10.2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042萬,占網民整體的97.7%。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88億,較2021年12月增長1698萬,占網民整體的75.0%。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16億,較2021年12月增長1290萬,占網民整體的68.1%。短視頻用戶規模為9.62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805萬,占網民整體的91.5% [1]。與此同時,大學生由于自身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自控力低下、智能手機的易得到性,在智能手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智能手機成癮”這一新的概念,大學生更是手機成癮風險的易感人群。如近年來最熱門的“抖音”短視頻應用,讓無數在校大學生沉迷,導致學業荒廢,加劇手機成癮的現狀。
手機成癮(mobile phone addiction),又被稱為手機依賴、問題性手機使用等,是指個體對智能手機過度使用,又對此行為無法有效控制而導致其社會功能受損、并帶來身心健康等問題的一種新型行為成癮[2]。國內外的大量研究結果證實,智能手機成癮問題早已存在并極其具有危害性。甚至有精神病學家認為,智能手機成癮是21世紀最主要的非藥物成癮類型之一。手機成癮降低人體活動量,從而增加脂肪量和減少肌肉量,影響在校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紊亂。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過度使用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對健康的破壞性比其他因素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也將這一問題視為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關注對象[3]。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大約三分之一的世界互聯網用戶為18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但以往對手機成癮的研究中,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的關注度并不高。雖然國內外學者均已開始探索手機成癮理論概念以及從心理、個人等層面提出干預措施,但國內相關理論發展速度和研究深度還是稍遜于國外學者,并且均處于緩慢發展狀態。
綜上所述,手機成癮研究對人們尤其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健康以及未來的發展來講,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對在校大學生手機成癮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在校大學生的手機成癮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有利于引導在校大學生形成正確使用手機的態度與認識。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手機成癮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和行為干預,為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在校大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在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魄做出一定的貢獻。此外,該研究在高原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背景下進行,可以補充手機成癮研究的現有數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橫斷面問卷調查的方法,以西藏拉薩市包括西藏大學、西藏藏醫藥大學、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內的4所大學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大一至大三中700名在校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總計700份,有效問卷回收647份,有效回收率92.43%。其中男生在校大學生361人,占比55.80%;女生在校大學生286人,占比44.20%。大一在校大學生249人,占比38.49%;大二在校大學生201人,占比31.07%;大三在校大學生197人,占比30.45%。漢族在校大學生388人,占比59.97%;藏族在校大學生259人,占比40.03%。
1.2 研究工具
參考Kwon和Lee等人改編網絡成癮量表,并結合智能手機特點編制出包含33個項目的《智能手機成癮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這是第一個智能手機成癮量表、蘇雙等人編制的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量表(SAS--C)[4],最終分數越高,也說明手機成癮傾向越嚴重。量表分數<34,不存在手機成癮傾向;34~51,輕度手機成癮傾向;51~68,中度手機成癮傾向;68~85,重度手機成癮傾向。該量表也廣泛適用于大學生群體[5]。
1.3 研究過程
在正式調查問卷開始之前,進行小樣本量的預調查,用以檢測問卷的效度、評價正式調查的可行性以及提前熟悉調查的步驟流程,降低突發狀況的概率。具體做法:隨機抽取西藏大學在校本科生20名作為預樣本量,完成本研究的調查問卷。正式調查: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研究對象,現場填寫完畢之后,在特定的小組成員帶領并指導下進行問卷填寫。在規定時間內填寫完畢后統一收集。排除無效問卷,其排除標準為:一是急或慢性病、抑郁癥、焦慮癥病史,且無節食減肥計劃;二是手機成癮問卷填寫不完整。收集錄入、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及評價。調查過程中嚴格遵守知情同意的準則和保密原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首先將紙質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收集,剔除無效問卷后將其數據導出,對漢字結果賦值,以數字形式錄入軟件系統中。采用雙盲雙錄入的形式導出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核查,以確保無缺失值、錯誤值。使用SPSS 22.0處理數據,包括男女手機成癮的對比分析、漢藏族手機成癮的對比分析,以及此研究整體手機成癮率與內地數據的比較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數據分析與結果
2.1 西藏大學生手機成癮檢出率
分析數據得出,647名西藏大學生中,不存在手機成癮傾向者有372人,檢出率為57.50%;輕度手機成癮傾向者有195人,檢出率為30.14%;中度手機成癮傾向者70人,檢出率為10.82%;重度手機成癮傾向者10人,檢出率為1.55%。
2.2手機成癮在不同性別、民族和年級的差異
2.2.1手機成癮在不同性別間的差異
比較不同性別的智能手機成癮得分(見表1)。智能手機量表總分的結果顯示:性別與手機成癮的P=0.000,說明性別與手機成癮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且女生手機成癮現狀較男生而言,情況更嚴重。
2.2.2手機成癮在不同民族上的差異影響
拉薩市藏、漢族在校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量表總分與民族之間的相關性(見表2)。智能手機量表總分的結果顯示:民族與手機成癮之間顯著相關,拉薩市在校大學生中藏族學生比漢族手機成癮問題更嚴重。
2.2.3手機成癮在不同年級的差異影響
拉薩市不同年級在校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量表總分差異檢驗結果(見表3)。民族與手機成癮之間不存在相關性關系。
3. 結果討論與建議
3.1 結果討論
3.1.1 手機成癮在不同性別上的差異分析
性別與手機成癮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且女生手機成癮現狀比男生的情況更嚴重。根據韓國亞洲大學最新的一項研究,每日使用1小時或更長時間智能手機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手機成癮。研究顯示:52%的女性每天使用智能手機時長在1個小時以上,而男性僅29.4%。22.9%的女性每周手機使用時長在6小時及以上,而男性僅10.8%。具體來講,女性使用智能手機主要是瀏覽社交媒體,其使用頻率比打電話、玩游戲和搜索等頻率高,而大多數男性僅在休息間隙使用智能手機。每5位女性受訪者中,就有1位表示無法使用手機會讓自己產生異于平常的不安全感,男性受訪者中有相同看法的為8.9%[6]。究其原因,這可能與女性壓力相對較大,更易焦慮、抑郁,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以及女性的購物量較大等有關。現今社會,女性的壓力普遍高于男性。在工作中,對于初入職場的女性而言,由于各階級對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在男性占優勢的專業方面,因此,女性的升職加薪等各個方面機會都較少。在家庭中,大多數女性選擇婚姻,這往往使女性產生“角色沖突”:既要在工作中有一番作為,又要照顧家庭。面對如此大的生活壓力,最終會突破女性的心理防線,導致抑郁情緒,所以,女性使用手機放松、緩解壓力的時長就久。此外,女性本身對于商品的需求量就比男性大,再加上女性要照顧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更多,網上購物機會就更多。
3.1.2 手機成癮在不同民族上的差異分析
民族與手機成癮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且藏族在校大學生手機成癮問題比漢族學生嚴重。這一結論與高蕾的研究結果一致:抑郁分量表得分顯示,藏族學生比漢族學生抑郁癥狀更嚴重;焦慮分量表得分顯示,藏族學生的焦慮癥狀比漢族學生嚴重[7]。抑郁、焦慮等情緒均會誘導大學生增加手機使用時長,提高手機成癮率。藏族在校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差距,會對漢族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不理解,從而導致他們擔心影響與漢族同學交流溝通。長此以往,部分藏族學生就會產生焦慮的心情。對于漢族學生而言,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而藏族學生面對新的大學環境,需要較長時間熟悉環境,這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打擊他們對學習的熱情,讓他們認為自己的學習水平就是如此,對自己產生懷疑,成績的不理想也會誘導藏族在校大學生產生焦慮情緒。
3.2 干預措施的提出
3.2.1 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減輕高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且中等運動量的體育活動能夠顯著改善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制定并完善強化大學生運動心理干預的機制,既引導高校大學生逐漸邁出宿舍走向操場,將學習和生活的重心從電腦和手機上逐漸轉移出來,同時使大學生的身心保持健康青春氣息。各個高校針對大學生鍛煉時長短的問題可以有很多較為靈活的應對措施,不僅僅局限于跑操、體育課等傳統的方式。增加社團活動,開展體育類的興趣比賽,開展與專業相關的課外實踐等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身體鍛煉,更有利于學生培養興趣愛好,提高人際溝通能力。
3.2.2 家長和學校的中介作用
手機早已成為在校大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重要來源,但手機的使用又是一把“雙刃劍”。挪威的一項干預研究中,根據臨床建議編寫了一份《“規范兒童視頻游戲行為”的簡短家長指南》,向家長分發并提醒使用[8]。其研究發現,32.6%的家長認為該指南能幫助規范孩子視頻游戲行為,為他們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調解手段。“中國式教育”本身對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就存在很多的弊端,然而對于大學生來講,他們已經形成明確的個人獨立意識,家長和老師一味制止玩手機的行為往往適得其反。作為家長、學校管理者等在校大學生在家、在學校的監督者,必須首先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使用手機的利與弊。同時,加強健康思想教育,制定合適的學習和運動時間,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作息習慣,青少年使用手機時間自然會減少。
3.2.3 情緒調節法
壓抑的不良情緒往往誘導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因此,學會釋放壓力、保持良好穩定的情緒對于避免手機成癮尤為重要。在校大學生自身應培養適合自己的、積極健康的情緒調節方法,學會適當、定期地釋放壓力,保持心情愉悅,多與朋友家人溝通并進行有益的活動,以此降低手機成癮的概率。
結語
總而言之,手機成癮現狀日益加劇,嚴重影響了在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研究發現,手機成癮在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之間呈現差異。為了有效避免手機成癮,應從多方面著手,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個人應當自覺運用體育鍛煉法和情緒調節法,家長和學校應當積極發揮輔助性作用,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來保障高校學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2-08-31].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2]劉勤學,楊燕,林悅,等.智能手機成癮:概念、測量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1):82-87.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excessive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and gaming platforms[EB/OL].https://www.who.int/news/item/13-09-2018-public-health-implications-of-excessive-use-of-the-internet-and-other-communication-and-gaming-platforms,2021-10-10.
[4]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7年世界兒童狀況:數字時代的兒童[R].北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8.
[5]蘇雙,潘婷婷,劉勤學,等.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5):392-397.
[6]何安明,萬嬌嬌,惠秋平.青少年生活事件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一項交叉滯后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2):366-369.
[7]女性更容易對手機上癮[J].37°女人, 2018,(11):3.
[8]KROSSBAKKEN E,TORSHEIM, MENTZONI R A,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a parental guide for prevention of problematic video gaming in children:a public health randomized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study[J].J Behav Addict,2018,7(1):1-10
作者簡介:郭夢雨,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臨床醫學。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西藏大學生手機成癮對體脂率的影響的相關研究(編號:S20221069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