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相對貧困測度與城鄉差異

2023-05-30 00:20:55方迎風周少馳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3年3期

方迎風 周少馳

關鍵詞 相對貧困;不平等;城鄉差異;弱相對貧困線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不斷探索,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并在反貧困斗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從2012 年年底到2019年末,農村貧困人口從9 899萬人銳減至551萬人,并于2020年最終完成現行貧困標準下的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絕對貧困的消除并不等于扶貧工作的終結,在城鄉間發展差距居高不下、農村和城鎮地區內部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現實背景下,以發展差距為特征的相對貧困問題便凸顯出來,成為新時代亟須解決的問題。因而,新時期的扶貧工作是通過降低個體間不平等、縮小城鄉等地區間發展差距來治理相對貧困問題,進而推動城鄉融合,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相對貧困測度成為中國未來貧困測度的主要方法,合理設定貧困標準并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將是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相對貧困標準是未來扶貧工作首要考慮的問題。傳統的相對貧困測度是基于收入中位數或平均數某個比例,它與地區間和各地區內部的收入分布狀況息息相關,這意味著不平等將影響相對貧困的測度。如何凸顯不平等在相對貧困測度中的作用,分析地區與個體間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鄉間的不平衡對貧困識別的影響,將是相對貧困測度的研究重點。在當前的特殊階段,相對貧困識別問題在國內產生了較高的研究熱度,然而,這些研究主要參考國際常用相對貧困線的設定,沒有深入探討不平等和地區發展差距對相對貧困線設定和相對貧困測算的影響,如此就貧困本身探討扶貧政策將不利于減貧效率的提高。該研究以此為落腳點,研究不平等和城鄉差距等問題對相對貧困識別的影響,深入討論相對貧困形成背后的作用機制。首先,該研究凸顯相對貧困識別標準構建中不平等的作用,分地區(省份、城鄉)分別使用統一和獨立的融入不平等的相對貧困標準測度不同地區相對貧困的動態狀況,為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相對貧困線提供理論支撐;其次,使用Shapley分解從時間和城鄉兩個維度,將相對貧困分解成增長效應、分配效應和生活成本效應,分析中國相對貧困的動態變化和城鄉差異的原因;最后,使用Fairlie非線性分解進一步分析城鄉相對貧困差異形成的原因,為推動城鄉融合、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政策思路。

1 文獻綜述

貧困作為長期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社會經濟問題,始終為發展經濟學家所重視。一般情形下,個人或家庭未能擁有一定水平的收入以獲得足夠的經濟福利,則被認為處于貧困狀態。在早期,國際社會通常采用滿足飲食、住房、交通等基本需求所需的最低經濟水平來衡量絕對貧困。在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有學者逐漸意識到貧困不僅僅是指人的基本需求,還包含著人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不平等和相對剝奪狀況。Foster[1]認為貧困的測度應當基于需求資源的比較,在資源達不到貧困線水平時,就處于貧困狀態,并提出了相對貧困概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對貧困的內涵和外延不斷發生變化。目前有兩種主流的理論對相對貧困概念進行闡述。其一為福利主義理論。它假定與平均收入掛鉤的相對貧困線是一種效用的貨幣度量標準,并將福利水平視為消費過程中的偏好效用函數,進一步認為福利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可進行比較的功能。另一種則是Sen[2]倡導的功能主義理論。它認為福利應該由被定義為所有可實現的功能集合的能力來判斷,并將福利指標與功能主義的相對標準進行結合,且貧困線應該包括確保個人能有尊嚴地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社會包容成本。

如今,中國已經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然而貧困治理工作尚未結束,相對貧困問題仍是經濟社會正常發展的一大障礙。部分學者較早對此提出了預警,并闡述中國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均與社會平均水平有較大的差距,農村相對貧困狀況不容樂觀的事實[3]。但是,在以治理絕對貧困為主要任務的階段,國內針對相對貧困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4]。早期,國內學者通常參考國際常用相對貧困標準,以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為貧困線[5]。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部分學者意識到相對貧困不僅僅包含收入不能滿足基本需求引起的“貧”,也包括健康、教育等功能性活動能力被剝奪造成的“困”[6-7],進而嘗試從多維度視角探討相對貧困標準的制定。其中,方迎風等[8]從多維度視角出發提出并構建多維相對貧困測度體系,對中國農村和城市的相對貧困狀況進行測度。然而從多個維度衡量相對貧困在理論制定和實際操作層面都存在困難,因而并不能在現階段作為貧困識別標準普及使用。因此,調整對相對貧困問題的認知,重新構建相對貧困測量體系顯得格外重要。

在重新制定相對貧困標準時存在一個關鍵性問題,相對貧困的內核究竟該如何理解。有學者提出相對貧困的內核并不盡然是貧困的本質或福利的缺失,而是不平等領域的子課題,或者說是由于不均衡發展所帶來的相對剝奪、相對貧困問題[9-10]。此外,也有部分學者注意到收入分布對相對貧困測度的影響:Ravallion等[10]提出與收入不平等掛鉤的弱相對貧困線;Duclos等[11]從收入分布和洛倫茲曲線的角度出發探討不平等與相對貧困之間的關系。

然而,在當前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已經凸顯,地區間甚至地區內部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制定全國統一的相對貧困標準較為困難。部分學者注意到發展不均衡現象,提出具有地區異質性的相對貧困標準。孫久文等[12]提出分城鄉制定相對貧困標準。周力[13]也認為相對貧困發生率存在明顯區域異質性,并建議分區域分階段設置相對貧困線。然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是不平等問題的外在表現,僅僅以其作為相對貧困的衡量標準顯然是不夠充分的。國內卻鮮有學者溯其根源,從不平等角度出發解讀出現相對貧困狀況的原因,而這正是該研究的落腳點。

綜上所述,學界對于相對貧困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其中不乏對相對貧困標準的討論。目前國內主要使用國際常用的相對貧困標準。然而這些研究對相對貧困的核心本質卻沒有進行深入討論,忽略了相對貧困問題正是由發展不均衡以及不平等帶來的,少有文獻將不平等與相對貧困問題結合討論。該研究立足于地區間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在考慮地區發展差異的基礎上,突出不平等在相對貧困測度中的作用。在具體設定方面,采用Ravallion等[14]提出的弱相對貧困線,并加入基尼系數以衡量不平等狀況,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分析和實證分解,解析出一種能夠與不平等掛鉤并具有地區異質性的相對貧困標準。

2 相對貧困線的選擇

2. 1 國際常用相對貧困標準

類似于聯合國開發署制定的每天一美元的絕對貧困衡量標準,國際上也存在常用的相對貧困衡量方式。197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對其成員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后擬定了一個貧困標準,即以社會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線,這就是后來被廣泛運用的國際相對貧困標準。2001年歐盟通過了相對貧困線的官方定義,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60%,這大致相當于平均收入的50%;在其他國家,這個數字是中位數的50%或接近中位數的40%[15]。

這種以收入中位數一定比例衡量的相對貧困標準,被Ravallion等[14]稱為強相對貧困線。王小林等[16]認為,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進程以及收入核算方式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沒必要在相對貧困標準上與OECD國家接軌。不僅如此,Ravallion等[14]還指出該貧困標準有一定的缺陷,單純用貨幣比例衡量相對貧困會使得貧困與收入的彈性為1。這違背了弱相對原理(Weak Relativity Ax?iom,WRA),即如果所有收入以相同的比例增加(減少),那么總體貧困指標必須下降(上升)。在任何標準的貧困衡量中,只要貧困線對平均的彈性不超過1,就可以滿足這一理論。因此,在國際貧困標準的基礎上對其數學形式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

2. 2 弱相對貧困線

與傳統福利主義理論觀點不同,功能主義理論認為福利水平應該由被定義為所有可實現的功能集合的能力來判斷,如果這些能力不能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得到滿足,那么一個人就處于貧困狀態。Atkinson等[17]提出了一種簡單的理論來實現這一想法。他們在擬定相對貧困標準的過程中假設了兩種關鍵能力:物質生存和社會包容。前者是為滿足生存和正常活動的物質需要的能力。除此之外,一個人還必須滿足某些社會包容需求,這些需求被假定與居住國的平均消費水平成正比。Atkinson等[17]的主張是,一個人只有同時滿足物質生存和社會包容功能的情形下,才能被視為不貧窮。因此,Atkinson等[17]的貧困線可以表示為:

其中:z* 為確保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的基本消費需求得到滿足所需的最低支出,Mi 指個體居住國的平均消費水平。由于假定社會包容需求與平均消費水平成正比,k 為特定比例,因此kMi 是指滿足社會包容成本需求的最低成本。在式(1)中,社會包容成本與居住國平均消費水平成正比,因此在消費水平很低的極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節日花費、社交成本等社會包容成本接近于零。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貧困人口的支出往往有很大一部分花費在社會包容成本上,并不會接近于零。在此基礎上,Raval?lion等[14]提出相對貧困線的另一種表達式:

在這種情形下,相對貧困線ZA + R 將永遠不低于絕對貧困線ZA。這表明相比于絕對貧困,相對貧困的識別閾值相對更高,同時也意味著以此貧困標準識別出的相對貧困人口中包含處于絕對貧困狀態的人群。

2. 3 引入不平等的相對貧困線

Ravallion等[10]將不平等概念引入收入均值中,并定義了一個新的均值——比較均值。思路如下:假定在地區j 總人口為Nj,個體的收入水平為y。給予該地區任意一個個體兩個隨機的收入水平ykj 和ylj,使其根據自身偏好在收入水平區間φ(ykj,ylj )內選擇一個收入水平,以評估個體相對于其他人的表現。由于該地區的人口總數Nj非常大,根據大數定律,無偏的收入比較均值等于每個個體的收入選擇情況的均值,其數學表達式如下:

2. 4 相對貧困的測度指數

相對貧困測度采用Foster 等[18]提出的一個指標族——FGT指數,計算公式為:

式中:ZA + R 表示設定的弱相對貧困線,xi 代表第i 個相對貧困個體的收入水平,N 為總人口數,n 為貧困人口數。α 一般取值為0、1、2。其中,P0 (x,z ) 為貧困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即貧困發生率;P1 (x,z ) 為收入差距比例,也被稱為貧困缺口指數;P2 (x,z ) 被稱為加權貧困矩指數。

3 數據與收入分布

該研究使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對中國貧困狀況進行測算和比較分析。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組織實施,樣本覆蓋25個省份。在調查對象上強調長期動態追蹤。在實際分析中,根據CFPS數據庫提供的價格指數將收入調整到2010年的價格水平。由于在CFPS中收入的極端數值較多,最高值和最低值差距過大,導致收入分布圖的橫軸很長。借鑒計量實證常用方法,在繪圖過程中對CFPS數據在收入的1%和99%位置處進行縮尾處理。這種處理方式得到的樣本數保持不變,但剔除了部分極端數值,而又不會對收入分布圖產生誤導性的影響。

從核密度函數來看(圖1),收入分布具有左端厚尾的特征。這意味著中國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低于兩萬元,并且有相當多的家庭年收入略高于擬定的絕對貧困線,處于貧困線的邊緣,并有很高的風險陷入貧困狀態。同時,可以注意到,分布的右端存在一個小的凸起,表明存在小部分家庭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十萬元,而這遠遠高于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在收入分配過程中出現收入兩極分化的不均衡問題。

城鄉的收入分布圖也存在顯著的差異。農村地區大部分家庭的人均年收入集中在低于一萬元的收入水平區域。城市地區的收入分布較為扁平,盡管部分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并不算高,但是大部分家庭的人均收入在兩萬左右,其中也不乏人均年收入高于四萬的家庭。這不僅展示了城鄉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也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差異性。農村地區家庭的人均年收入集中分布在低水平收入區間,正是由于這種收入分布狀態導致農村地區的絕對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相比之下城市地區家庭的收入分布更加均勻。據此該研究認為,經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布狀態共同決定了絕對貧困狀態,并以此為落腳點深入探討不平等對貧困狀態的影響。

4 相對貧困狀況的測算

4. 1 國際常用貧困線的貧困測算

4. 1. 1 國際常用貧困線下的貧困測算

在對國內相對貧困狀況的衡量過程中,參照國際常用相對貧困線,分別以收入中位數的40%、50%和60%作為相對貧困標準,分城鄉對中國的相對貧困狀況進行測算,結果見表1。從貧困發生率看,相對貧困與絕對貧困的測算結果相似,大部分貧困人口來自農村,并且農村貧困發生率遠高于城市貧困發生率,甚至比絕對貧困的測算差距還要大。這體現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也提醒我們相對貧困線的制定應當考慮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

4. 1. 2 貧困發生率隨相對貧困線的變動

由圖2可以發現,農村地區的貧困發生率高于城鎮地區,反映了農村地區居民收入水平與城鎮地區之間的差異。貧困發生率隨貧困標準的上升而上升。其中,貧困發生率在貧困線為收入中位數的0~1倍區間內上升速度很快,而在2~3倍的區間內卻上升十分緩慢。結合圖1家庭收入分布圖來看,2018年國內大部分家庭的年收入水平集中在0~2萬元的區間內,當相對貧困線在此區間內取值時,貧困線的輕微變動將引起貧困發生率的上升。對收入很高的家庭來說,在貧困標準較高的情形下,貧困線的提升并不會對其相對貧困狀態產生影響,從而相對貧困發生率的改變并不大,這進一步證實了國內收入不平等的存在以及其與相對貧困的密切關系。

4. 2 弱相對貧困線與貧困測算

4. 2. 1 弱相對貧困線

該研究參照Ravallion等[10]的做法,并基于中國的實際國情,將最低社會包容成本α 定義為現階段貧困標準2 300元/年的48%水平,成本的具體數值取為1 100元/年。為了全國通用,并且能反映地區異質性的貧困標準,該研究采用的弱相對貧困線z 的具體形式表示為:

其中:下角標i 指代對應的目標地區,gi 為該地區的基尼系數,yi 表示該地區居民的收入均值,系數a 的取值為正。該研究借助弱相對貧困線的方式將不平等概念融入相對貧困標準中,并得出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普適性的相對貧困線。

4. 2. 2 弱貧困線系數的取值

為了反映系數a 的不同取值對相對貧困測算結果的影響,該研究采用CFPS 2018年的數據,計算不同系數值下城鄉和全國整體的貧困標準與弱相對貧困發生率。與圖2不同之處在于,圖3在考慮各個地區的收入水平后,城鄉之間的相對貧困發生率在數值上的差距并不大。在系數a 取值小于1. 4時,農村貧困發生率曲線幾乎與全國曲線重合,略微高于城鎮地區貧困發生率。這表明在低貧困標準下,城鎮地區的相對貧困狀態好于農村地區和全國整體。當系數a 取值高于2時,城鎮地區的曲線與農村地區的幾乎一致,并高于全國范圍的貧困率曲線。此外,當系數取值為1時,相對貧困發生率高于40%,處于極高的水平,而這并不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因此系數a 的取值應當在0~1之間。當系數選取為0. 8時,相對貧困發生率接近37%,貧困線也遠遠高于之前采用的貧困標準。考慮到扶貧政策的連續性,貧困線的取值變動不宜過大,因此系數應當小于0. 8。而當系數取值低于0. 4時,違背了國內各地區之間整體發展不均衡、存在較大發展差距的事實,因此,將系數取值范圍設置在0. 4~0. 6之間。

4. 2. 3 城鄉相對貧困的測度

在系數a 取值為0. 4、0. 5、0. 6的三種情形下測算弱相對貧困線并進一步計算中國相對貧困狀況,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弱相對貧困線放大了地區收入水平和收入分布對最終貧困狀態的影響,在人均收入較高的城鎮地區貧困標準出現相應的提高,而農村地區的相對貧困標準相比之下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調。在使用弱相對貧困線的框架下,構建出具有地區異質性的貧困線,相比于表1中城鄉相對貧困發生率的巨大差距,此處城鄉相對貧困發生率的數值差距大大縮小。這表明在當前階段,盡管制定全國統一的相對貧困標準仍存在巨大的難度,但可以把握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根據地區的發展程度針對性地制定相對貧困線。

不僅如此,在2 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絕對貧困標準下,2018年中國整體的貧困發生率為7. 2%。對比表1傳統的相對貧困標準測度結果與表2的弱相對貧困標準測度結果可以發現,兩種相對貧困標準下的相對貧困線均遠遠高于絕對貧困線,并且伴隨著基尼系數的上升而升高,導致貧困發生率也明顯高于絕對貧困發生率,但最終還決定于收入的具體分布。其中,在系數相等時,弱相對貧困線的貧困標準略微低于國際常用貧困線。在中國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今天,相對貧困標準比絕對貧困標準更適合作為貧困的識別方式,然而扶貧過程中應當避免出現貧困標準的跳躍性,因而基于中國國情,弱相對貧困線是最佳選擇。

4. 2. 4 各省份相對貧困的測度

該研究還分別以全國弱相對貧困線和各省份自身的弱相對貧困線對2018年不同省份的相對貧困進行測算,結果如圖4所示。相對貧困發生率與基尼系數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相對貧困發生率受地區生活水平和不平等程度影響。當使用各省份自身的識別標準時,上海、北京的基尼系數最低,貧困發生率也處在很低的水平;而重慶和內蒙古的貧困發生率較高,并且有較高的基尼系數。當使用全國統一標準時,上海、北京依然最好,而貴州、廣西等省區的貧困較為嚴重。對比結果不難發現,與一般相對貧困線相比,不平等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例如北京和上海的不平等相近但貧困發生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該研究提出的貧困衡量中,經濟發展水平和不平等共同決定貧困狀況。

4. 3 城鄉相對貧困狀況的動態變化

該研究還考慮了相對貧困發生率隨時間的變化。采用弱相對貧困識別標準,并將系數a 取值為0. 6,使用CF?PS 2010、2012、2014、2016和2018年共五年的連續追蹤數據測算中國相對貧困的變動情況,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2010—2018 年全國范圍的基尼系數先下降后上升。其中:城鎮地區基尼系數在2010—2012年出現小幅度的上升,而后保持下降的趨勢,并且下降幅度較大;農村地區的基尼系數在2010年到2018年間出現大幅度的上升。這說明中國城鎮地區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僅居民收入出現大幅度的提高,不平等程度也保持著下降的趨勢;而農村地區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收入分配過程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從而導致不平等程度的上升。中國的相對貧困發生率整體上出現顯著的下降。其中全國范圍的貧困發生率從2010年的33. 2% 下降至2018年的29. 4%,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相對貧困狀況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在采用弱相對貧困線,農村地區的貧困發生率仍然明顯高于城鎮貧困發生率。因為農村地區的不平等程度較高,并且農村地區的居民收入水平分布存在左端后尾的現象,導致農村地區的相對貧困發生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在進行鄉村振興的同時應當考慮農村低收入群體利益的分配問題,盡量做到收入分配的公正和合理。

5 相對貧困的城鄉分解

5. 1 相對貧困時間維度與城鄉維度的Shapley分解

使用CFPS 2010—2018年的連續面板數據計算相對貧困的動態變化,并參考Fang等[4]的做法,利用Shapley分解方法將貧困動態變化分解為增長效應、分配效應和貧困線效應,分解結果見表4。可以發現,2010—2018年間相對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而加權貧困矩的下降幅度則很小。這表明盡管相對貧困發生率下降了,但是貧困群體的貧困狀態卻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此外,增長效應和價格效應對家庭的貧困指標變動的影響較大,而分配效應則并不明顯。其中,2010—2018年,增長效應均為負值且數值的絕對值相對較大,說明增長效應對這期間貧困指標的降低起著主要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依然是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根本措施。分配效應在大部分時間為正值,說明收入分配不均會對相對貧困狀況起負面影響,提高相對貧困發生率。價格效應的影響也相對較高,地區生活成本的變化對相對貧困的影響也非常顯著。

其次,該研究還將城鎮和農村分別作為對照組和實驗組,依然采用Shapley分解對城鄉貧困差異進行分解。得到的結果見表5。參考Fang等[4]對增長效應和分配效應的定義,此處增長效應指的是同年內城鄉收入均值的差距;而分配效應則是城鄉收入分布差異導致的貧困差距;價格效應則是根據消費價格指數重新衡量貧困標準之后仍然殘余的價格因素影響。在控制價格效應的情形下,增長效應為負,并且其絕對值遠遠高于分配效應的數值,這說明城鄉之間固有的發展差距是農村地區的貧困指數顯著高于城鎮地區的主要原因。然而,分配效應可以降低城鄉相對貧困指標的差距,盡管這并不能完全抵消城鄉之間的差距效應。這表明在納入消費指數控制價格效應,并且控制城鄉之間的絕對收入水平,農村地區整體的收入分布甚至要好于城鎮地區的收入分布狀態。城鄉生活成本的差異在相對貧困發生率的差異上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對相對貧困深度和嚴重度有顯著影響,城市相對農村生活成本較高是城市相對貧困深度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

5. 2 城鄉相對貧困的Fairlie分解

為了進一步分析城鄉相對貧困差異的影響因素,借鑒Fairlie等[19]的分解方法對城鄉相對貧困進行非線性回歸分解。首先,建立城鄉相對貧困形成的非線性回歸模型:

其中:Y u 和Y r 分別表示城鎮和農村地區的家庭是否處于相對貧困。X為城鄉特征變量,主要包括:戶主變量,如年齡、婚育狀況、性別、自評健康、最高學歷;家庭層次變量,如家庭規模、從事工作類型、商業性保險、生活質量、去年家庭總收入以及所在省份。其中,家庭生活質量包含是否清潔用水、清潔燃料、擁有住房這三項指標,工作類型則劃分為無工作、從事農業、幫他人干農活或打工、個體私營、獲得工資共5種類型。

其中:Nu 和Nr 分別代表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的人口數量。等號右邊第一項表示可解釋部分,是由不同地區的可觀測變量造成的差異,后半部分表示不可解釋部分,反映的是變量系數差異所帶來的城鄉間效率差異。需要注意的是,在非線性模型的分解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各變量分解的先后順序不同影響最終結果,為了解決該問題,將變量進行100次隨機分組后得出平均結果,最終分解結果見表6。

可以看出,2014—2018年,城鄉相對貧困差距越來越大,由0. 173上升到0. 252。2018年,選取的解釋變量對城鄉相對貧困差距有接近85%的解釋程度,但依然存在15%的不可解釋部分。相對農村來說,城市不僅在資源上可能存在優勢,資源利用效率也更高。不過,2014年可解釋部分的系數大于整體城鄉系數,表明存在部分未選取變量的解釋程度為負而且系數的絕對值較大。結合中國的扶貧歷程,該研究認為,隨著精準扶貧在2016年正式開展,農村受到了各項扶貧政策的支持,減貧進程加快,因此相關因素對貧困的解釋力度下降,不可解釋部分上升,才出現2014年和2018年的差異。

除了戶主的教育水平,戶主層次的婚姻狀態、年齡、性別以及健康狀態對城鄉相對貧困差異的解釋并不高。戶主教育水平對城鄉相對貧困差異的解釋在10%左右,2018年為9. 28%。由于教育有很強的代際傳遞性,戶主的教育水平能夠整體反映家庭的教育水平。因此,分解結果間接證實了教育在城鄉貧困差距中的重要作用。增強農村的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農村教育水平能夠降低農村的相對貧困,從而縮小城鄉相對貧困差距。

家庭特征是解釋城鄉貧困差異的主要因素。2014年,家庭特征對城鄉相對貧困差異的解釋程度大約為86%,其中家庭收入對相對貧困差距的解釋高達32%,這表明過往的家庭收入水平會極大地影響其當前的相對貧困狀態,城鄉地域因素對收入流動有較強的解釋力。不僅如此,城鄉分割也是城鄉居民工作差異的主要原因。2014 年,城鄉工作差異對城鄉相對貧困的解釋也高達29. 14%。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因素對城鄉相對貧困差異的影響逐漸下降,但在2018 年依然達到67. 12%。工作類型也是城鄉貧困差異的重要原因,2018 年解釋了26. 71%。家庭的地理位置對城鄉貧困差距有一定的解釋程度,然而影響程度在不斷下降,貢獻程度從2014年的13. 77%下降到2018年的8. 48%。

綜上所述,地區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相對貧困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區差異不僅直接體現在資源要素的差異上,還會間接通過影響家庭因素進一步強化個體發展差異,兩者共同作用加劇相對貧困問題。

6 結論

作者研究了不平等與地區差異對相對貧困線設定和相對貧困測度的影響,并采用Shapley分解和Fairlie分解分析城鄉間相對貧困差異形成的原因。可以發現,在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情形下,個體間和地區間發展不均衡所導致的相對貧困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中國還有很大的人群處于比較脆弱的狀態。地區內的收入水平和不平等程度共同決定了地區的相對貧困程度。不平等也會通過影響收入分布形態顯著地影響相對貧困,并且這兩者能夠確定一個地區的貧困狀態。因此,在加快推進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做好2020年后相對貧困的扶貧工作,結合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議。

第一,重新構建相對貧困識別體系,提高相對貧困人口識別的精準性。當今中國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共同富裕的特殊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相對貧困識別體系。國際上目前常用的相對貧困標準設定也并不完全契合中國國情,應當結合中國地區間的收入分布動態差異和發展不平衡,制定地區間相對統一的相對貧困標準,并通過構建大數據貧困監測中心,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動態識別與救助體系。

第二,推動地區平衡發展,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地區間發展不均衡和收入不平等加劇的背景下,大量低收入人口將依然集中在西部、農村、山區等欠發達地區。一方面,考慮地區間的發展差異,尤其城鄉間,建立相對統一的相對貧困標準,構建城鄉統一的貧困治理框架,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推動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從教育、人才、產業、信貸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入手,推動地區平衡發展。要對不同收入群體實施差異化的收入分配政策。由于貧困的相對性意味著扶貧工作在扶貧對象、標準和措施上都具有動態相對化特征,因而在面對不同的扶貧對象時,應當進行差別化的資金扶持和能力扶持,做到因人、因地、因時而異。

第三,在為相對貧困治理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推動地區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化醫療、教育等相關資源的區域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個體間的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和醫療公平,提升落后地區醫療資源的可及性,提升低收入群體的能力水平,使其更大程度地分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進而從地區和個體兩個層次降低不平等,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緩解相對貧困,推動共同富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精品福利视频网|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欧美a√在线|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亚洲性网站| 广东一级毛片|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综合久久| 找国产毛片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午夜a级毛片| 久久综合色视频|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3p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aa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色国产视频|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高清|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精品色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噜噜噜久久|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 国产av色站网站|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在线啪|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成肉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高清|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男女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毛片| 欧美h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靠逼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蜜臀AV在线播放|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色在线| 在线毛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