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應發
摘 要 《祝福》悲劇內蘊的難以理解,跟缺少一定的理解“支架”有關。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可以承擔此“支架”工作。鄉土本色是《祝福》中祥林嫂悲劇的社會環境;差序格局是其悲劇的深層原因;禮治秩序是其悲劇的直接推手。
關鍵詞 《祝福》 悲劇內蘊 理解支架 鄉土本色 差序格局 禮治秩序
《祝福》是魯迅抨擊封建禮教、呼喚“改造國民性”的力作。學習《祝福》,學生總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悲劇內蘊。倘能以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為“支架”,完全可以借此開啟《祝福》“迷宮”。
一、鄉土本色:悲劇的社會環境
小說開頭為讀者描述了故事的發生地——魯鎮。這是一個相對封閉,保留著很多傳統的“鄉土社會”。這里的人們在舊歷的年底都要舉行祝福慶典,“年年如此,家家如此”。這是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環境,祝福慶典對于理解小說主旨具有重大意義。小說中“我”是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知識分子,“我”回到家鄉魯鎮后,發現已經與這個鄉村社會格格不入。為什么這樣呢?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第一章“鄉土本色”中指出,農業社會是不流動的,具有穩定性。外部世界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對魯鎮的人們沒有任何影響,魯鎮還是一如過去一般,“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全鎮只有魯四老爺因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讀過很多書,他“大罵其新黨”,表明魯四老爺是這個小鎮與外界的唯一一個聯系通道。然而可悲的是魯四老爺是抗拒這種外部世界的。他是這種“不流動的,具有穩定性”的鄉土社會的維護者。費孝通先生又指出“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這就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劇發生時,魯鎮的人們為什么這么冷漠。“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祥林嫂這個外鄉人,相對魯鎮的人們來說就是“孤立和隔膜”,盡管大家看似都是“熟人”。四嬸一開始對祥林嫂很滿意,柳媽“安慰”祥林嫂“捐門檻”等,然而人們骨子里依然把祥林嫂當做“外鄉人”。當祥林嫂訴說自己的“阿毛”的故事時,一開始,男人們聽到這里,沒趣地走了開去。女人們改換了鄙薄的神氣。有些老女人,“特意尋來”,留下眼角的眼淚后,“滿足地去了”。魯鎮的人們是悲劇的冷眼旁觀者,是冷漠的“看客”。在祥林嫂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似乎與他們毫無關系。他們將人性的冷漠演繹得淋漓盡致。
可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提《鄉土中國》中第二個重要概念——差序格局。
二、差序格局:悲劇的深層原因
中國鄉土社會結構是“差序格局”,“每個人”都是他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每一個同心圓波紋都以自己為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圈子)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而作為一個外來人的祥林嫂的街坊(圈子),可能連兩三家都沒有。顯然,在魯鎮魯四老爺家因為社會地位高,他的圈子范圍最大。衛老婆子、柳媽都有一定的圈子,而祥林嫂的“圈子”基本不在魯鎮,她先是在衛家山、和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組合的家庭。算是有了街坊(圈子),然后由于家庭變故,她只能孤身一人,最后經衛老婆子介紹,來到了魯鎮。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雖然不能建立以“家”為中心的圈子,但可以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圈子,可是她又被自己的婆婆劫走,嫁到了山里。她有了自己的丈夫賀老六,有了自己的兒子阿毛。在山里,她算真正建立了以“家”為中心的圈子。可不幸的是,男人傷寒喪命,孩子被狼叼走,她以“家”為中心的圈子徹底崩塌。她再一次回到了魯鎮。在魯鎮,她要么就不在別人家的圈子上,要么即使在別人家的圈子上,也只是處于同心圓的最外層(祥林嫂之于魯四老爺家)。
同樣由差序格局,又引出一個概念“家族”。家的主軸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這就是說,在鄉土社會,祥林嫂的婆婆對祥林嫂能起到絕對的支配作用。這從祥林嫂被“娘家人”劫走時,魯四老爺的態度能看得出來。魯四老爺用了兩個“可惡”,兩個“然而”。“可惡”的是未經魯四老爺商量,“娘家人”和衛老婆子就把家里的女工祥林嫂劫走,動了魯四老爺的“圈子”中的人物,盡管只是魯四老爺“圈子”的最外層的祥林嫂;兩個“然而”又說明這些舉動在“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魯四老爺的眼中,又是合乎規矩的,魯四老爺心中的怒氣不好發作,所以就只能說一個表示轉折關系的詞語“然而”了。連說兩次“然而”,說明魯四老爺心中“動圈子”與“合乎規矩”之間的思想斗爭最終以“合乎規矩”獲勝而告終了。魯四老爺自己的話,“既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話可說呢”可以作為佐證。
三、禮治秩序:悲劇的直接推手
禮是鄉土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人們對于傳統有敬畏感,因而其“秩序可以禮來維持”。
祝福慶典是魯鎮這個鄉土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是魯鎮人的“禮”。它對于理解小說主旨具有重大意義。小說開篇就營造了快到年終祝福時,人們忙碌喜慶的氛圍。“我”回到了魯鎮,暫宿在四叔家,引出了小說主角祥林嫂的故事。小說先說了祥林嫂悲劇的結局——死在了臨近祝福的時候。魯四老爺的一句話引起了學生的討論:“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四叔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呢?
因為四叔認為祥林嫂的存在違反了“禮”,討厭她是一個寡婦。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死了兩任丈夫,死了孩子——在魯四老爺眼里是“不干不凈”的,晦氣。她沾了手,祖宗是不吃的,而祖宗不吃,是不會給四叔家賜福的。這套邏輯源自魯鎮祖祖輩輩的傳統。魯四老爺眼里,他的舉動是合“禮”的,祥林嫂的舉動是違背“禮”的。
這種觀念通過四嬸的三次“你放著吧”傳遞到了祥林嫂本人身上。四嬸第一次說“你放著吧”時,祥林嫂“訕訕的縮了手”;四嬸第二次說“你放著吧”時,祥林嫂“轉了幾個圈”,“只得疑惑的走開”;四嬸第三次說“你放著吧”時,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這一次她的變化最大,“膽怯”,“怕黑”,“怕人”,“呆坐”,不半年“頭發也花白”了,記性尤其差。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已然坍塌。伴隨著精神世界的坍塌,祥林嫂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為什么四嬸第三次說“你放著吧”時,祥林嫂的變化最大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柳媽”了。這位“善女人”的出現,代表著另一種文化的“禮”。
柳媽一出場就帶著“善女人”“不殺生”的標簽。她有一套自己認為“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也就是“禮”。她分析了祥林嫂死后要被兩個丈夫分,閻王只能把祥林嫂鋸開的情況。祥林嫂顯示出“恐怖的神色”后,柳媽給了她“去土地廟捐門檻”的建議。祥林嫂真的“去土地廟捐門檻”后,神氣舒暢,眼光有神。殊不知柳媽遵循的“禮”并不是魯四老爺心中的“禮”。當祥林嫂她滿心歡喜以為自己已經合乎祝福祭祀的“禮”時,四嬸第三次說“你放著吧”,將她在這個世上僅存的精神希望徹底擊碎,最終形成了祥林嫂的悲劇結局。
以《鄉土中國》的相關概念作“支架”,以“鄉土社會”的視角來探究《祝福》的悲劇內蘊,能夠促進學生對小說的深度理解,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魯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和復雜性。
[作者通聯:安徽銅陵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