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非常重視社會組織發展,不斷深化對社會組織的認識,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隨著國家鼓勵政策的支持和社會發展需要,社會組織發展數量已達一定規模,發揮的獨特作用日益明顯。目前,社會組織已然深入到農村發展的各個領域,促進了農村的政治文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呈現出的方式多種多樣,類型齊全,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如農村宗族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老年人協會等。社會組織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可以提供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產品商標、公共資源服務等。
社會組織發展水平與農村公共產品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制約了社會組織作用的發揮。在主體資格上需要進一步明確。以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都是以政府部門為主,而政府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能力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政投入公共服務領域表現為“城鄉二元”分化,政府供給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嚴重不足,個別企業以營利為目的進行一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社會組織以非盈利為目的卻難以介入。在黨建引領上需要進一步強化,社會組織普遍存在黨建弱化的現象。由于農民個體對于市場缺乏競爭力和話語權,過去單打獨斗的方式難以提高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通過專業合作社、協會和商會等社會組織可以形成合力,為農民爭取最大收益,而社會組織中黨的建設是其服務方向不變的根本保障。在相關的法律制度上需要進一步完善。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很多專業法規,但還缺少一部社會組織基本法,作為統領性法律規范社會組織的發展,而且對于社會組織提供公共產品也要在法律層面進一步明確,有的社會組織無法以獨立主體資格從事公共產品供給,部分農民對其存在懷疑、擔憂乃至偏見,隨時面臨被取消的困境。在社會組織發展上需要進一步扶持。由于提供公共產品需要大量的人、財、物,但社會組織經費來源主要是農戶的少量會費,導致有的社會組織缺乏活動資金。如果社會組織不具備融資條件,金融機構也不能為其貸款。同時,社會組織缺乏專業人員、組織機構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組織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質量。
當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公共產品供給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強社會組織建設,積極發揮作用,能夠加快實現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均衡,有利于減輕基層政府壓力,為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新動能。
積極推動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構建多元主體格局。在農村發展中,要優化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必須改變以往只依靠政府提供的單一供給主體,建構政府、市場、社會組織三方供給機制,實現政府與社會、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相互合作,政府供給、自愿供給和市場供給相統一。政府應通過授權和分權等方式,將社會組織引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領域,使其逐步承擔起相應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責任。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三者聯合為廣大農民提供全面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提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能,加快推進農村高質量發展。
加強黨建引領社會組織發展,保障組織目標和服務方向不偏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理順行業協會、學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為我們做好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建設是實現各項社會事業的根本保障,社會組織要提供優質的農村公共產品,必須堅持系統有序建設黨的組織,以黨的宗旨和理論指導其發展,按照黨建要求制定社會組織章程,能夠純潔隊伍,提升服務能力。
盡快制定社會組織提供公共產品的專門法律法規,保證社會組織提供公共產品行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法律法規不僅可以規范社會組織行為,而且可以保護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提高社會組織的社會認可度和影響力。在社會組織基本法尚未出臺的情況下,通過專門的法律規定,社會組織能夠明確自身發展定位和功能職責,細化社會組織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程序和范圍,避免無謂的不良競爭,實現專業化發展。
健全社會組織自身治理架構,妥善運用國家扶持政策,整合“內力”和“外力”不斷發展壯大。社會組織要承接公共產品供給,自身必須具備相應的能力。為此,要健全社會組織自身治理結構,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行業規定,堅守誠信自律和服務意識,強化專業隊伍建設。同時,政府部門應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通過擴大政府采購農村公共產品范疇等方式予以支持,特別是對農業技術類、農產品經營管理類和公共資源服務類等社會組織放寬貸款政策,并根據社會組織的資質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從而為社會組織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奠定經濟基礎,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作用。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員、長白山干部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謝?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