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萍
摘 要 本文以《雁門太守行》為例,從色彩運用的角度深入剖析詩中各樣新奇濃重色彩的運用技巧,以及與所描繪事物間的關聯。該詩以平叛戰爭為背景,在四聯詩句中分別用到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玉白色等,準確描繪戰爭場面與邊塞獨特風光,并暗示作者自身的情感變化與價值取向。
關鍵詞 《雁門太守行》 賞析角度 奇麗色彩
李賀《雁門太守行》一詩以平叛戰爭為背景,運用夸張手法和艷麗色彩描繪當時的戰爭景象。教學中,結合詩中內容,引導學生找出表色彩的詞,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詩人李賀簡介
李賀,字長吉,出生于河南宜陽,唐朝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人稱“詩鬼”。他出身于沒落皇族,年少便才華橫溢。唐中期藩鎮割據、帝王昏聵、宦官弄權的社會背景下,社會矛盾一觸即發,他反對藩鎮割據、抨擊宦官參與朝政,對平民百姓給予同情。在應試中李賀受到周邊人的嫉妒、牽制,報國無門,郁郁寡歡,27歲便英年早逝。他雖然在政治上無法施展拳腳,但善于創作詩詞,利用雄偉瑰麗的詩句抒發內心的愁苦,留下200余首經典詩歌,為后世傳頌。《雁門太守行》便是在平叛斗爭中所作,運用夸張手法和多樣色彩描述戰場上一觸即發的嚴峻形勢,體現出渴望天下歸一的思想主張。全詩句句著色,通過黑色、金色、秋色、玉白等多種色彩相互輝映,描繪了色彩斑斕的畫面,同時也襯托出戰爭中的悲壯情調。李賀作為邊塞詩人的代表,通過以色示物、以色感人的方式,很容易使讀者感受到當時戰爭的慘烈,以及我軍將士奮勇殺敵、誓死報國的決心,體現出詩人即便報國無門,但仍關心國家大事的執著與愛國熱忱。
二、《雁門太守行》的色彩賞析
以往多數老師在講解《雁門太守行》時多側重于色彩的分析,學生也只停留于尋找色彩的多樣性,未能深層次挖掘作者如何運用色彩喚起讀者情感、增強審美體驗。本文從色彩解析的角度,逐聯分析作者在色彩遣詞與描繪物體間的用意,體會作者情感起伏變化,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
1.首聯——黑色、金色
在色彩運用方面,李賀并沒有單純描寫戰爭的場景,而是通過奇異、詭妙的色彩關聯,展現出所描繪物體間的聯系,進而揭示其情感變化,暗示報國志向。本詩開篇以黑暗、日光明暗對比作為畫面底色,用黑與金的對比展示詩人面對戰爭場景的復雜情感,一邊是報國的衷心,另一邊是現實的黑暗。首聯中,作者用濃重的“黑云”暗指敵人,用“黑云壓城”夸張手法展現出敵軍的囂張氣勢,用“甲光向日”突顯我軍將士的正義與威勢,其中甲光的“金色”與“黑云”的黑色形成鮮明對比。古代以日代表天,“黑云”雖然能夠壓城。但天還在、日還在,我軍的“甲光向日”便可說明是順應天命,在這場戰爭中屬于正義的一方,謳歌之情充分展現。同時,當日光出現時,烏云將會散盡,這也預示著我軍志在必得的氣勢。兩相對比,色彩鮮明,說明作者一心為國,愛增分明;在日光普照下,將士們的盔甲上閃動著金光。這說明我軍已經經歷過浴血奮戰,傷亡慘重,所以才會奮勇突圍,但卻戰馬哀鳴、血流成河,那種戰爭場面的血腥與悲壯,讀者可通過作者文字的描述自可想象。
2.第二聯——秋色、紫紅色、胭脂色
戰爭在秋季開展,自古以來,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秋季都是荒涼、凄冷的代名詞。“凝”字的運用使得秋季的悲涼徒增了沉重情感。“角聲滿天”指白天發生的鏖戰,場面恢弘,敵軍人多勢眾,對我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人少而怯戰。在漫天角聲的鼓舞下,戰士在秋野上奮勇拼搏,場面十分悲壯。這場戰爭從白天一直持續到夜晚,晚霞出來后映照在戰場上,大塊胭脂色的血跡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紅。戰士傷亡慘重,使得戰地氛圍更加凝重黯然。有學者認為“燕脂”應該是“胭脂”,為了襯托后面的“夜紫”兩字,先將顏色鋪墊出來。“胭脂”普遍指代紅色,本身顏色如血一般,紅而發紫更加觸目驚心,更能展現當時戰爭境況的激烈。鮮血染紅了塞外大地,加上霜降氣候惡劣、夜色黑暗,使得詩句更具感染力。可見,李賀是具有創造力、想象力的詩人,在詩歌意境塑造、遣詞方面都追求創新,不盲目效仿前人,善于利用濃重的色彩塑造一幅幅凄美壯麗的畫面,引人想象。這也是浪漫主義風格的典型表現,他用角聲、胭脂、紫來描繪戰場的氛圍,都是不俗的構思,充分烘托出作者想要展示給讀者的環境氛圍。
3.第三聯——白色、紅色
該聯兩句是對我軍將士姿態的特寫。在惡劣的環境中,戰鼓無聲,揭示出士兵大半戰死疆場;在嚴峻的局勢下,半卷著紅旗艱難前行。其中“臨易水”一方面指出交戰的地點,另一方面引用“荊軻刺秦”中的“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句,展示戰士一去不返的決心。“半卷”說明風很急,大隊人馬急匆匆地前進,環境惡劣,但“半卷”紅旗也是滿目瘡痍下支撐將士斗志的精神支柱。即便灰飛煙滅,也要保持著赤膽忠心,在霜重的白色背景下,一點紅旗形象更加突出。與第二聯的紫紅色相比,作者在用色上更加鮮明簡潔,能夠清楚告訴讀者自己心中的抉擇,愁苦與逆境都只是眼前,只要保持希望,終究能夠取得勝利。對于參戰的我軍將士來說,盡管更深露重,鼓聲低沉,但是為了報答君恩,守護黎民百姓,仍然愿意拿起武器,萬死不辭。但是好在增援部隊已經臨近易水,敵軍要想渡水便可能全軍覆沒,故而只能背水一戰。但若敵軍要魚死網破,我軍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局勢。“霜重鼓寒”、主將誓死便是在這種危急形勢下的反映。作者利用了特殊的藝術手法,將戰爭場景與局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為讀者留下許多想象空間。
4.尾聯——黃色、玉白色
該聯作為聚焦點,同時也是前三聯內容之美感的集中體現,美感在各個部位的體現都應遵循特定比例,如若全文都是大面積的濃墨重彩,沒有核心,容易使讀者產生紛亂錯綜的感覺。尾聯中,主要表現的是主將為了回報君主的信任,決定誓死效忠。詩句中沒有用到概念化語言,而是借助色彩、造型等將主將的心理動態、形象表達出來。因此在該聯中引用了黃金臺、玉龍這些色彩鮮明的物象,均營造出熱烈卻又蒼涼的意境。在黃金臺的典故中,燕王為了招攬天下有識之士,特意建造黃金臺,該詩借用黃金臺來表達將士們誓死效忠君主的決心。“玉龍”是劍名,黃金和白玉都是世間佳品,“龍”是傳說中的靈獸,而“黃金臺”則是有識之士施展抱負、實現人生理想之地。作者利用黃金臺、玉龍等形象,又借助黃金、白玉等顏色,將壯志凌云、舍身取義的主將形象描繪出來,也暗指作者自己如若有朝一日能夠獲得君王的賞識和提攜,勢必會肝腦涂地,積極作為。但是命運弄人,李賀出生在憲宗繼位后,藩鎮割據,戰爭頻發,他的一生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沒有實現報效君王、為國捐軀的夙愿,實是可悲可嘆。
縱觀全詩,李賀采用濃艷色彩將悲壯的戰爭場面描繪出來,稱得上是奇麗、詭譎,而這種色彩奇異的畫面卻能夠將戰爭所處的邊塞風光、時間、地點以及戰勢變化準確表現出來,顯得十分妥帖、新穎,為讀者營造一個富有情思和想象的意境。這是李賀在詩歌創作中的奇妙之處,值得后世學習、借鑒。本詩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找出色彩運用之處,還要結合創作背景、詩人創作風格等,深入分析色彩與所描繪物體的關聯,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夠真正“吃透”本詩,獲得更深層的感悟和閱讀體驗。
[作者通聯:福建廈門市尚文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