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摘 要 針對荀子《勸學》審美鑒賞問題展開論述,先簡要介紹《勸學》的立意、文學地位,指出研究目的是激活學生興趣、優化教學組織,幫助教師規避偏重文字修辭、忽視審美引導的誤區。然后深入剖析《勸學》美學特征,從文章語言之美、結構之美、辯證之美、哲理之美四個方面展開論述,能夠充實《勸學》教學理論觀點,促進教學思路的優化及轉變。
關鍵詞 文學審美 語言 結構 辯證 哲理
如何促進學生文學審美、鑒賞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荀子《勸學》是先秦文學的經典佳作,它開門見山提出核心觀點,融入大量自然現象類、生活類論據,論述過程嚴謹生動。本文以荀子《勸學》為例,談語文教學中美學鑒賞的方向及思路。
一、《勸學》篇美學探索的方向
總體來說,對荀子《勸學》篇“美”的探索,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向展開:
第一,從《勸學》課堂的角度,探索美學?!秳駥W》篇以哲理深刻、旨深言淺著稱,得到了諸多教材編撰者、教育工作者青睞,但受到教學進度等因素影響,實際教學中偏重文字修辭、忽略審美引導的問題還客觀存在,對其展開美學探索有助于調節失衡現狀,促成課堂優化。
第二,在從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角度出發,《勸學》篇之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在于其立意先進、促人向上,更在于其深刻的美學意義,對其展開美學探索,既是挖掘文章價值、傳承古典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幫助學生鍛煉“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必要手段。
第三,從語文學科激趣角度上挖掘美學價值。通過《勸學》篇美學特征、美學價值的挖掘,可以更好地彰顯古典文學魅力,幫助學生充分感知美、體驗美,從而建立起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消除畏難、排斥情緒,促進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荀子《勸學》篇“美”的深層探索
1.語言“美”的探索
文章中所有的哲理、主旨,都需要以書面語句、言語的方式表述,因此,語言使用是否精煉得當、生動自如,語言表述是否切中要害、邏輯嚴謹,會直接影響文章整體的表達寫作效果。書面語言作為學生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通過挖掘《勸學》篇中蘊含的語言之美,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書面語言的魅力,推動其寫作能力的提升。
語句變化之美的探索。語句的變化能夠引導讀者走入到作者構筑的意境之中,展現出文章的內涵和精髓。同時,語句作為文章的基本要素,結構組織風格會直接影響讀者閱讀心情,甚至間接影響到讀者對文章的價值認同。過于冗長、繁贅的論述容易引發抵觸煩躁情緒,過于零碎的語句又容易沖淡邏輯感,使讀者產生不知所云之感?!秳駥W》則較好地規避了該種誤區,其中貫穿運用“整散結合”的句式結構,比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等,能夠在精準傳達主旨意思的同時做到靈活多變,讀來趣味十足、朗朗上口,語言之美溢于言表。
修辭之美的探索。修辭不僅能夠讓文章的語言更加精致優美,而且切題、適宜的比喻消除了議論文說理單調性,使得語言表述更加生動自然,賦予了文章更強的生命力和說服力。文中還使用了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比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句式工整自然,讀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論據鋪陳的邏輯感,強化說服力的同時,也給文章增添了更多語言之美,能夠讓讀者更加直觀地體會中華文字工整對仗帶來的舒適感。
2.布局“美”的探索
《勸學》的寫作布局具有鮮明的議論文特征,開篇提出論點“學不可以已”,圍繞該論點,進行各類論據的構筑,詳細分析了學習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使整個“勸”的過程順暢自然。文章運用了設喻、說理,議論方法靈活多變,語言美感、辯證美感均十分突出。在結構上,嚴謹、縝密的邏輯貫穿了《勸學》全文。文章整體了采用總分結構,開篇明義列出論點,后續又使用排比、對偶、設喻等多種方式印證論點,多個相似結構句式的鋪陳氣勢磅礴,先講學習的重要性,然后明確為學之道在于“借物”,在于“積累”,結構完整,增強了說服力。以文章主旨為統領的不同的分論點之間也是相互配合、補充的,內在關聯十分緊密,其中的哲理、價值觀更顯睿智和雋永,凸顯了議論文行文組織的邏輯美感、結構美感。在局部上,布局極為自然,例如第三段,作者先設置了多個比喻,以工整對仗的模式深入闡述,結尾部分點睛呼應,使得“學”的主題得到有效強化,從細節處體現結構美。
3.辯證“美”的深層探索
《勸學》所采用的核心論述模式為辯證模式。如何“勸”人學習,如何在說理過程中循循善誘,規避空洞說理的弊端,就成為了《勸學》的核心難題之一。縱覽《勸學》全文會發現荀子的處理非常巧妙高超,其中貫穿了大量的比喻論據,增強說服力的同時,給整篇文章增添了更多辯證之美。
數喻同歸的辯證。全篇以“學不可以已”為統帥,串聯羅列了大量的比喻,所有比喻均為文章主旨服務,“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博見”“順風而呼”等皆是典型例證,為整篇文章帶來一種磅礴恢弘之勢,喻散而神不散,可見辯證之美。
喻理結合的辯證。喻理結合比喻和論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更體現出辯證之美,有些地方先列比喻,講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再論理指出“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有些地方則僅用比喻,將道理隱藏于設喻之內,相互配合消除了單一結構之下的枯燥之感,給讀者提供了更多“留白”空間,方便其自行引申和思考。此外,文章的很多地方還使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比如最后一段先講“積水可以成淵”,再講“不積小流”的后果,一正一反更具辯證美感。
4.哲理“美”的深層次探索
從培養學生審美的角度出發,通過深入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哲理“美”,可以使其能夠更深入地領悟文章的內涵美感和文學美感,由此提高其的文學鑒賞能力。在文學鑒賞的視域下,《勸學》之美不僅體現在論證方法、語言韻律層面,更體現在立意主旨的選取之上。它在“勸”和“學”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將“學”作為核心,將“勸”作為立意方向,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方式闡明“學不可以已”的道理,與現代“終身學習”的思想觀念不謀而合。圍繞該中心,文章展開了學習方法的拆解和指引,強調學習過程中應當“善于借物”,做到“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用博學、自省不斷約束和規范自身行為。這種觀念反映了荀子作為儒家學說繼承者的內在價值觀念,對于當前的教育實踐來說仍舊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鼓舞學生不斷創新學習方法,通過師生討論、書籍查閱、網絡搜索等多樣方式獲得助力,提升自身的知識獲取能力和學習能力。此外,《勸學》中比喻的內容富有哲理,其中設喻大多具有“自然化”和“生活化”特征,體現出樸素唯物主義哲理觀,“鍥而不舍”“駑馬十駕”等比喻與當時生產生活方式緊密貼合,“蚓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等比喻,與生物生命活動息息相關,反映了作者對自然規律、哲學真諦的領悟和體會,體現出深刻的哲理、立意之美。
綜上所述,《勸學》中蘊藏著極為深刻的美學意義,能夠為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訓練、文學鑒賞思路的拓展提供契機,教學環節務必要重視其價值功能,從多角度出發把握《勸學》深層美感。
[作者通聯:鄭州市第三十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