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姣
幼兒園區域環境即區域活動環境,有著重要作用。一系列的教學結果表明,區域活動的有序、高效開展需要良好的區域環境作支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興趣愛好等科學地投放各種活動材料,設計空間布局等,讓幼兒在和諧、寬松的環境中自主選擇學習活動與內容,主動交往與操作,以此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促進其社會化、個性化發展。因此,要想達到既定的區域活動目標,創設一個能夠滿足幼兒需求與興趣的區域環境是關鍵與核心。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闡述當前幼兒園區域環境建設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并就如何有效建設幼兒園區域環境分享幾點拙見。
一、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建設現狀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幼兒園的區域環境創設受到高度關注,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相較于之前有了明顯改善,但是存在的問題仍然較多。就目前幼兒園區域環境建設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缺乏豐富性。豐富的環境是保證幼兒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的基礎與根本,然而,就當前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情況來看,單一、單調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尤其是材料的投放,部分教師為了省事、方便,給幼兒投放一種材料,比如語言區域活動中只投放繪本再無其他材料,很難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導致活動效果不理想;二是缺乏新穎性。幼兒活潑好動,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然而在當前的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建設的環境往往一成不變,一開始幼兒充滿興趣,但時間越長,幼兒的興趣也就越低,活動效果逐漸下降;三是缺乏自主性。區域活動是幼兒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進行的一項活動,所以環境建設也要突出自主性特點。然而,就當前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情況來看,教師過度掌控,就投放的材料而言,缺乏創造性、開放性,限制了幼兒個性的發揮,而且在玩伴的選擇、規則的制定等方面也過度干預,幼兒缺少自主發揮的空間;四是缺乏教育性。幼兒園教育屬于啟蒙教育,加上“去小學化”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保育員”,負責孩子們的安全,帶領他們玩耍,忽視了區域活動的教育性。實際上,不論什么類型的區域活動,都要以教育為目標,要讓兒童通過區域活動有所得,這也是當前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五是缺乏特色性。幼兒園的區域活動要盡可能地有特色,這要通過環境創設體現出來。然而,就當前幼兒園區域環境建設情況來看,很多教師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環境建設經驗,千篇一律,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也普遍較低。
二、幼兒園區域環境建設的特征
要想順利建設幼兒園區域環境,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作用等,這樣才能找準建設方向與切入點,保障環境的有效性。區域活動是指幼兒在教師所準備的環境中所進行的自主的、輕松的活動,特點是自主交往、自由自選、個性化學習等,而區域環境建設則包括材料選擇與投放、區域空間布局等,具有以下特征:
(一)分層性
區域環境的建設需要遵循層次性原則,這也是最基本的原則,是促進幼兒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最基本的要求。就目前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情況來看,教育資源少,幼兒數量多,所以教師在建設區域環境時很難考慮到每一位幼兒智力強弱與個性特征等,而投放具有層次性的活動材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具體來說,無論是區域空間布局、活動材料選擇和投放等,都要凸顯出層次性,讓發展水平、年齡段不同、學習需求不同的幼兒的需求均得到滿足。
(二)生成性
教育教學活動有著特定的目標,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也不例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設定區域活動目標后就不能再更改目標。實際上,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很多都是在計劃之外,這個時候就體現出教師的指導作用,他們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將所進行的活動轉變為有助于幼兒成長的、有意義的活動。因此,在區域環境建設上教師也要體現這一點,遵循生成性原則去創設,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確保所創設的活動平臺有助于幼兒的個性發展。
三、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建設策略
(一)注重環境建設的豐富性,便于幼兒展開集體活動
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創設需要滿足幼兒在藝術、科學、社會、語言、健康這些方面的養成需要。加上環境建設要遵循生成性原則,所以教師要注重環境建設的豐富性,為幼兒開展集體活動提供方便。為了調動幼兒的能動性,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共同搜集相應的材料,分別承擔任務,這樣既可以提升環境創設的豐富性又能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意識。以語言環境建設為例,可以鼓勵幼兒分享自己所擁有的繪本,通過這種資源共享的方式為早期閱讀活動提供豐富的文本資源。又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將帶有生活中常見事物如水果、動物名稱與圖片的海報張貼在墻壁上,從而反復地認識與運用常用的語言。基于這些材料創設的語言環境給予幼兒寬闊的個性發展平臺,有助于調動他們的能動性。以藝術環境建設為例,可以組織幼兒將常見的繪畫工具如顏料、彩鉛筆、蠟筆等擺放在區域角落中,方便日常繪畫使用。又如,引導幼兒尋找、搜集各種好看的風景照片,將它們張貼在墻壁上,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區域藝術氣息。也可以帶領幼兒展開剪紙活動或其他的手工活動,再將這些作品依次張貼或擺放在區域角落,共同促進區域環境的豐富性,縮短幼兒與區域活動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他們的能動性。此外,生活資源極其豐富,教師要善于利用它,仍然以藝術環境創設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搜集身邊的廢舊物品如礦泉水瓶子、光碟、瓶蓋、破舊的衣服、快遞紙盒等,這些都可以用作手工材料。發動幼兒的力量搜集這些材料,可以提升資源的豐富性,方便組織幼兒展開集體活動。
(二)注重環境建設的新穎性,有效滿足幼兒興趣需求
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特長與興趣,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創造性地建設區域環境,使環境更加多變、新穎。此外,幼兒本身就是一個有著強烈好奇心的群體,他們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而對于一成不變的環境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興趣愛好建設環境,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能動性,為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奠定基礎。例如,在科學探究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秉持著讓每一個幼兒發揮各自特長與愛好的理念展開創造活動。一些幼兒喜歡自然界中的植物,對它們有著強烈的探索興趣,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樹林、校園等地搜集各種類型的樹葉、花朵等,也可以直接給孩子們投放這些材料,然后組織他們用不同的材料、盒子去包裝這些樹葉與花瓣等,制作成植物標本供其他人欣賞;一些幼兒的空間思維能力很強,熱衷于玩這一類的游戲,教師可以利用硬紙片等材料制作迷宮模型,將其投放到區域活動中,組織幼兒共同開展迷宮穿越游戲活動。再以語言區域活動為例,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通常帶領幼兒去說,教給他們各種詞匯,以此發展其語言能力。這樣的區域活動很難激發幼兒的興趣,活動效果也不明顯。實際上,幼兒普遍喜歡看動畫片,教師可以根據他們喜歡的動畫內容設計區域活動方案,組織幼兒依據動畫故事中的人物去扮演角色,也可以模仿動畫中的情節自編故事等。為了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參與性,可以提前根據幼兒的興趣需求準備好相應的活動材料、道具等,確保他們在區域活動中全身心投入。
(三)注重環境建設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幼兒主體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孩子應當生活在美、游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創作的世界里。”對于這一點筆者深有感觸,很多時候,我們將自認為對孩子有用的知識機械地“投喂”給他們,他們記得快忘得也快,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去體驗,所以未能形成深刻的印象。真正的愛是教師創造環境,調動孩子的能動性,讓他們自主參與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同樣,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建立在幼兒自主參與的基礎上,而自主性最大的特點是交還兒童掌控權、決定權,讓他們做區域活動的主人,所以活動方案的設計以及環境的建立必須為他們“量身定制”。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教師應深入研究幼兒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結合這些要素去創設環境,給幼兒自主參與區域活動搭建良好的平臺。以學習區域環境建設為例,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教師不知道孩子應該去學習什么,實際上,可以提前與家長溝通,了解幼兒平時經常接觸的或者感興趣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根據他們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適當添加簡單的算數課本、拼音課本、古詩詞繪本、兒童故事書等,還可以增添小算盤等材料,這樣可以讓幼兒從小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在這樣的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去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從而實現學與樂共存。例如,在戶外區域活動中,教師要秉持著讓幼兒自主創造的教育理念投放材料,確保幼兒能夠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等。如投放“輪胎”這個材料,因為輪胎的玩法有很多種,所以這給幼兒自主選擇游戲方式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在具體的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滾輪胎,還可以鉆輪胎,又或者與同伴一起疊輪胎。除了在材料上突出自主性,教師還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伙伴,自主制定游戲規則等,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在這樣的區域活動中,幼兒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
(四)注重環境建設的教育性,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區域活動從表面上看是組織幼兒玩耍,但是它的性質是教育。通俗來說,不能為了玩而去玩,要讓幼兒通過區域活動有所得,或是獲得知識,或是獲得技能,又或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在建立區域環境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教育性原則,基于科學的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幼兒心理發展不夠成熟,不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教師應依據幼兒實際需求與成長狀況建立具有教育意義的區域環境,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教師要從各維度、各層面去觀察幼兒,再針對性地建立區域環境。例如,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部分幼兒養成了不良的消費習慣,甚至有盲目攀比的心理。面對這一局面,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制作存錢罐。首先投放包裝盒、橡皮泥等材料,再給他們展示各種存錢罐的照片,帶領幼兒一起發揮想象并用這些材料制作,定期存儲零花錢,以此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優良美德。又如,部分幼兒有著急躁的性格,在生活中容易與他人發生矛盾,難以有效適應新的環境。基于此,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以團結友愛、文明用語為主題制作海報并張貼,鼓勵他們學習海報中人物交流方式,以此培養幼兒之間的友好、互助關系。再以前文中的“變廢為寶”活動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從身邊搜集廢舊的材料,如瓶蓋、礦泉水瓶子、紙殼等,也可以給他們提供這些廢舊物品,然后組織幼兒開展集體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共同交流、討論,將這些廢舊材料經過改造后轉變為具有觀賞性或實用性的物體,譬如將洗衣液的空瓶子改裝成噴水壺,將破舊的鞋子改裝成有個性的花盆等。在這樣的區域活動中,幼兒不僅體驗到創造的快樂,而且他們的創新思維、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實踐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培養。除此之外,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深刻地認識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事壞物,只要肯動腦筋是可以將它們轉變為好事好物的。
(五)注重環境建設的特色性,提升幼兒的參與積極性
教育教學需要凸顯出特色化,幼兒園的區域活動與環境建設也是如此,不要千篇一律,要與眾不同,這樣既可以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又能實現學前教育特色化,提升幼兒園的辦學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從而創設具有特色的區域環境,促進幼兒的綜合發展。基于本土資源建設區域環境的優勢在于:第一,孩子們對本土資源比較熟悉,所以運用它們創設區域環境可以增強區域活動的熟悉感、親切感,有助于提升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第二,基于本土資源建設區域環境可以打造特色活動,而且還能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因此,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與幼兒共同探究本土資源并開發利用,如美工區域活動中,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幼兒去戶外搜集各種自然資源如樹枝、石頭等,鼓勵孩子們大膽想象和創作。譬如從溪邊撿一些光滑的石頭,組織幼兒在石頭上用顏料去創作,將平平無奇的石頭變成一個個藝術品。除此之外,教師應深入挖掘當地的美術資源、體育資源,即引進民間美術資源如刺繡、藍染、剪紙等,或者引進滾鐵環、踢毽子、跳竹竿等傳統體育項目。這些資源的開發與運用讓幼兒園區域活動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環境創設也更有特色。在這樣的區域活動中學習或游戲,不但可以調動幼兒的能動性,而且他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充分感受其魅力,這對提升幼兒的人文情懷、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此外,傳統文化也因為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得到傳承與弘揚。
四、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育是啟蒙教育,這個階段的幼兒表現出很強的自主性,而且他們的思維很活躍、學習能力也比較強。客觀來說,環境具有良好的育人價值,對幼兒的影響不容忽視,而且區域環境間接地影響區域活動氛圍,進而影響育人效果。因此,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區域環境的創設并細致安排工作。筆者在文中結合教學經驗分享了一些建設幼兒園區域環境的方式方法,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會繼續深入研究,找到更多科學的區域環境建設方法,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作用,促進幼兒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