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最亮的一顆星”!
2022年,重慶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750億元,同比增長約10.5%。其中,“照母山” 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占到重慶總量近1/4,成為“最亮的一顆星”。
在這里,有超過6000家企業入駐、超8萬名人才匯聚,上百棟樓宇“群星閃耀”,工業軟件、汽車軟件、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產業成鏈成群……如今,照母山已成為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的熱土,“照母山現象”備受關注。
究竟什么是“照母山現象”?對其他城市發展數字經濟又有哪些啟示?
照母山實際是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的一個片區。其核心區僅有13平方公里左右,但就在這個不大的區域內,短短二十年時間里,已累計注冊數字經濟企業達6000余家,匯聚了超8萬名人才,聚集了騰訊、紫光、廣域銘島等眾多知名企業,逐步孕育出包括大數據、工業互聯網、數字金融、數字內容、物聯網等在內的多條產業鏈。
2022年,重慶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750億元。其中,“照母山” 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貢獻了其中的四分之一。不夸張地說,它已成為重慶數字經濟的一張名片,也是整個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產業的高地之一。
說到數字經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杭州模式”,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建立在平臺創新、支付方式創新、金融創新等基礎上的消費互聯網,而照母山所代表的“重慶模式”,則可以歸結為是主要依靠數實融合的工業互聯網。
眾所周知,重慶是國內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幾年前,受制于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壓力,重慶率先提出了智能化轉型戰略,推動“重慶制造”向“重慶創造”“重慶智造”升級。而傳統制造業在向智能制造轉型的過程中,恰好為照母山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場景,也吸引了一大批數字經濟企業的扎堆。
以重慶支柱產業——汽車制造為例,在目前的汽車智能終端領域,重慶的諸多創新都出自照母山:梧桐車聯向行業提供全棧式整車級智能化解決方案;廣域銘島作為吉利工業互聯網平臺總部,構建全國首個源自汽車行業的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勵頤拓揭榜“面向整車及裝備制造行業的國產高端CAE開發”項目,推出多款“重慶造”工業軟件產品……
不只是汽車,2018年,重慶提出的12大智能產業,還包括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超算、軟件服務、物聯網、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裝備等等。這些都給數字經濟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用武之地”。而照母山所在的兩江新區,本身在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方面有著突出的實力。這一產業集聚優勢,更進一步有利于數字經濟與傳統制造的強強聯合。
統計顯示,重慶市目前已累計認定智能工廠105個,數字化車間574個。經測算,重慶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9.8%。

重慶數字化生產車間。圖/ IC photo? ? 攝影/ 陶? 廉
為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重慶已推動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累計4075個,直接帶動工業投資600多億元;重慶市1500余家實施智能化改造的規上企業產值平均增長46.8%,對全市工業產值貢獻超6成。
這些智能化轉型成績的取得,顯然離不開以照母山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區的基礎支撐。而反過來,大規模的智能產業集群的加速發展,也給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
時至今日,可能還有人會認為,數字經濟產業似乎是“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立的。但其實,如果我們觀察照母山的數字經濟產業構成就不難發現,它其實是妥妥的“硬漢風”。
比如,近幾年照母山產業聚集度大幅提升,逐步構建起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渝興軟件園、星系列等產業樓宇。其中,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堪稱“核心引擎”,其定位就是以“數字經濟產業”為動力,打造工業互聯網等核心產業分鏈。
基礎設施方面,諸如全國首個“星火·鏈網”區塊鏈超級節點上線試運行,兩江云計算中心建成機柜2.8萬個、可容納服務器規模達到36萬臺,市場化智能算力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等等,也都是為工業互聯網服務的。
在早年,照母山的數字經濟產業確實也更多是以消費互聯網為主,如大量布局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包括文化創意產業、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等等。這些與多數城市的數字經濟產業,實際上都大同小異。但現在,乘著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的東風,照母山的數字經濟產業也順勢開啟轉型,向工業互聯網方向大踏步邁進。

圖為重慶汽車制造業生產車間。圖/ IC photo攝影/ 陶? ?廉
應該說,在全國范圍內,照母山的這一微妙轉變,是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一方面,契合了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實際上給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都帶來了新機遇。一個地方的數字經濟產業如果能夠及時抓住這個新風口,不僅能為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做好服務,也能夠推動自身的“脫胎換骨”。
另一方面,順應了數字經濟由消費互聯網向工業互聯網轉變的發展趨勢。眾所周知,無論從消費市場的發展來看,還是從應用場景的豐富程度來看,單純的消費互聯網,已經走過了飛速發展的時期。未來產業數字化的主戰場以及數實融合的重點,毫無疑問就是制造業。
在上述雙重變革之下,國內數字經濟產業的區域格局也很可能在未來幾年重新洗牌。那些既有傳統互聯網平臺、人才等基礎,又有強大制造業體系的城市,很可能成為工業互聯網時代新的王者。重慶會不會成為“西部硅谷”?值得憧憬。
借風起飛的照母山,對其他地方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有哪些啟示?
我認為,最突出的應該在三個方面。
一是善于抓住風口,果斷轉型。
從今天來看,照母山數字經濟產業的成功,是令人矚目的。但實際上,在過去很長時間里,包括照母山在內的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并不算出眾。即便是放在西部來看,也可以說是長期被成都的數字經濟光環所籠罩。重慶的整體產業結構,給人的印象主要是傳統制造業當家,結構偏“重”,甚至支柱產業汽車制造,也曾一度陷入低谷。
但前幾年,重慶果斷推進向智能制造轉型,盡管經歷了一定的陣痛,卻也較早抓住了數實融合的風口——不僅讓制造業邁向了一個新臺階,也帶動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
在這樣的新局面下,重慶并沒有止步。2022年,重慶又大手筆推出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明確到“十四五”末,全市軟件業務總規模達到5000億元,行業發展整體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由此可見,轉型越早,越容易抓住紅利。
二是重視創新資源聚集和人才培育。
新興產業的發展,如果缺了智力和人才支撐,就是無米之炊。重慶的創新資源,無論是高等教育資源,還是人才資源,在同等體量城市中,實際上并不突出。正是看到了這一短板,過去幾年,重慶對大學的“搶奪”,讓人印象深刻。
早在2018年,重慶就提出,到2020年,將建設3至5所高水平新工科高等院校;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分類發展體系初步形成。
2019年初,重慶又提出5年累計總投入不低于60億元建設高等教育強市,提高全市高校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2020年,重慶再次明確,到2022年累計引進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渝布局研發機構,助力重慶實現創新發展。
并且,這些高校的引進都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主要是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國家級科研平臺深入合作,壯大高端創新主體,吸引“高精尖缺”團隊和人才落戶,形成高端創新資源聚集。
發展新興產業,既要有具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也要有能夠吸引人的生態環境。
此外,照母山所在的兩江新區,也發布了“兩江人才十條”等政策。其中,兩江軟件與數字經濟產業學院、達內教育等10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人才培訓基地年培訓學員近2萬人,為塔尖和塔基人才提供優質戰略儲備。
毫無疑問,這些同步進行的攬才行動,為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和智能制造轉型,奠定了最基礎的智力資源支撐。
三是重視生態環境打造。
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會意外。因為一提到某個產業的發展環境,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營商環境,但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生態環境同樣非常重要。
這方面有太多的案例可以參考。比如,在國內,華為搬遷到東莞松山湖,員工上班就被形容為是暢游在歐式園林建筑中;并且,該區域坐擁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
在國外,蘋果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庫比蒂諾市的新總部,以綠色空間為主,擁有充裕的空間種植數千棵樹木以及設立果園和中心花園。蘋果稱該園區最終將有80%的面積屬于風景地帶。
而照母山,背靠約4700畝的照母山森林公園,周邊百林公園、天湖公園、金州公園、動步公園等集點成群,本身就是重慶著名的宜居之地,將數字經濟布局在此,可謂坐擁天時地利之便。
新興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偏愛,其實并非只是巧合,而與它們的產業形態有著必然聯系。只有意識到它們需要什么,才能夠最大化吸引企業的入駐。
所以,發展新興產業,既要有具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也要有能夠吸引人的生態環境。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