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讓我想起那些奇人異事,民間藝人,他們像神一般存在,肉體消失,靈魂還在,他們的故事,如朱鏞所寫,朱二憨、泰惠老人、王師嬢、捕蛇者、老隊長、朱石青、楊俊錫……他們在曾經的具體的鄉土中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鮮活的存在,對應的是曾經消失和正在消失的人物碑記和鄉野雜記,有關手藝人和居住者,這些民間話本、傳說傳奇和村志野史,無不在一方水土中口口相傳。作為寫作者,僅僅是記錄嗎?不,關于鄉的自我意識、自然地理、文化史學、社會人類學,隱沒在所謂的故事、傳說、民間和田野上。無疑,它的來路和去向,在這片土地上,人物臉譜和故事傳奇像楔子深刻插入鄉土的變遷史。
……朱鏞對鄉土的必要田野考察和人物志的經驗,即便是在時間和文化的差隔上,在有限的地理上,呈現出一個云南邊地的中國經驗、故事和文學現實的版圖。這些宏闊的想象和地理空間,即使是呈現某一個暗角和角料,但不影響我對云南鄉野的幻想。
盡管它不一定那么斑斕,不一定很云南昭通,但它是他個人史。那里有他具體的博物學和田野志,或者說在那片土地有他寫作的專屬名詞,這關乎他的文學主張和理想。在他的地理和時間,鄉土是緊張的、對立的、貧困的、掙扎的、悲傷的……但我仍然看到那片大地對天空生機勃勃發的向往。
從先民的譜系中,朱鏞所見是鄉土的圖騰,出生地的基因,居住地的密碼,盡管他每走一步,荊棘叢生,需要拔云見日,但他之所見,除卻田園風光,更多是人的性命、命運、成長和未來,唯有他們決定著鄉土的可能性。
也許不必宏闊俯瞰,他只需細微,俯身的體察,并偶爾張望、休憩、向下的感知和分辨,隨之的鄉的體味、溫度、濕度以及方言、鄉風、民俗、地方性和秘密部分,信手拈來。在這之外,他對接的是區分于地理意義的世界性和時間之外的時代感,它可能是一件沉睡的老舊的物象,生生不息的光影,肉體和精神的生死游歷。所謂鄉土,普遍的和局限的部分,日常和神性,此消彼長……
因此,在一個開放的敘事環境下的多向度表達,散文有必要從各類抒情中解放,有必要從文明的角度重新打量我們的行為和倫理,思量美學的原則。我想,鄉土不只是自然生態的意義,而是田野的、宗教的、倫理的、地理的、博物的、社會學的鄉土進行考量,在此展開問題的表達、突破、思索,再回到人。當新的經驗不斷被書寫,被包裹,被打破,技術翻新時代的到來,我們能否將舊有的故事重新散發野性的、人性的、斑斕的光澤,這或許是鄉的意義,在未來時間也在現在時間里,我們擁有感知的力量。
《捕蛇者默》的朱二憨是一個傳說,《咫尺天涯》的王師嬢同樣是一個傳說,那么《呼吸的水塘》的朱石青何嘗不是一個傳說,因為在走失的時間里,擦亮這些記憶中的人,讓我艱難分享了他們的善良、狡黠、愚昧、無畏等,他們沒有消失的柔軟之光,又照在今天又一代人的田野,周而復始。而《尋找自己》的楊俊錫呢,不同的是他是新時代中奮發青年的形象,但這一曾經熟識的臉譜化人物,被朱鏞重新激發和革新,“術”不再是技藝,策略、方法而是道,是形,不可名狀。大概是這樣的經歷,他將鄉土的人物志區別于各種典籍志異和傳奇故事,將人異化為非人,將物異化為超人,賦予他們無比的力量,人在神化后,他們也無所不能。他將人還原于巨大的鄉土現實中去。
每一代人所處的鄉土,在志怪、鄉村傳奇和野史中左沖右突,事實上,寫作者作為審視者和申辯者,終將跳出自我命名的風暴中,對鄉土千變萬化的審察同時,請對于我或我們一并自省,將我身處其中,我能做什么,我又做了什么。當然,所有拷問必要在框定的現代文明中進行反省、修辭、敘事……
(責任編輯:孫婷)
黃海兮 詩人和小說家,現居西安。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白日》,長詩《余哀》及小說集《朝花》等,計二百余萬字。有中短篇小說多次被《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轉載,有少量作品被翻譯成英德韓日西班牙等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