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微風輕撫河流,泛起層層波紋,不斷拍打著露出河面的兩節枯樹枝。在河灘上,一只成年永川龍正半臥在那里。它用較短的前肢撐起前半身,后半身側臥在地面上。它剛剛喝過水,本打算離開,卻突然改變主意決定臥身在此享受一番。
隨著呼吸,永川龍強壯的腹部和胸部也跟著一起一伏,它的鼻孔附近因凝聚了水汽而變得濕潤。永川龍微微張開的大嘴巴里有一排鋒利的牙齒。它們絕對是其他動物的噩夢。正是憑借嘴中的尖牙利齒,它成為方圓幾百公里的霸王!
永川龍的尾巴上有一道道條紋,這是它隱藏在樹林中最好的偽裝色。它眼睛前方有一條紅色的色帶,這代表其正處于發情期。現在的它既好斗又多情。
正當永川龍靜心休息時,三只會飛的狹鼻翼龍拍打著雙翼來到附近,其中一只甚至降落在永川龍身邊。狹鼻翼龍收起雙翼,翹著尾巴,抬起腦袋,望著面前如小山般巨大的永川龍。永川龍斜著眼睛,看了看身邊的狹鼻翼龍,然后繼續望向遠方。它的雙眸中少了平日里的殺氣,多了些許對未來的憧憬。

永川龍的名字來自今天重慶市永川區。1977 年,永川區還是永川縣,屬于四川省。當時的人們正在修建上游水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工程暫停下來。雨過天晴,一個民兵來到水庫的泥灘上挖土,結果挖到了一塊形狀奇特的白色石頭。他立即將自己的發現報告了當地的文化部門。
石頭周圍的泥沙被挖開后,一具近乎完整的恐龍頭骨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這么重要的發現就需要專業人員來處理了。重慶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們很快便趕到上游水庫,接著展開了進一步的挖掘。隨后,他們用石膏將化石保護了起來,并把它裝入了木頭箱子里。
裝滿化石的木箱被運到重慶博物館進行清理和修復。古生物學家們經過研究,確認化石屬于一種之前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大型食肉恐龍, 并于1978 年將其命名為永川龍,全名上游永川龍。永川龍共兩種,一種是上游永川龍,另一種是自貢永川龍。如今,巨型永川龍已被歸入上游永川龍。




永川龍是體形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最大的永川龍體長超過11米,高2.5米,體重約3噸。僅從永川龍的個頭來看,其比一輛公交車還長,抬起腦袋,可以看到兩層樓窗臺的高度,絕對算得上陸地上的巨型掠食者。
永川龍的腦袋長度超過1 米,呈橢圓形,上半部分較高。永川龍的鼻孔位于腦袋前端,一雙眼睛則在頭頂上。從化石上看,在永川龍的頭頂上長著骨質瘤狀物。永川龍的大嘴中長著50—60 顆牙齒。每顆牙齒的外形都如同匕首一般側扁,并向后彎曲。牙齒的邊緣長著鋸齒。永川龍的上下頜具有強大的咬合力,當它用力撕咬獵物時,它鋒利的牙齒會在獵物身上留下長長的傷口。
永川龍的脖子并不是很長,但能夠保證它的腦袋靈活轉動,并為嘴巴提供部分咬合力。它脖子后面連接的是永川龍強壯的身體,它的胸部之下是靈活且具有抓握能力的前肢,前肢上長著三根末端有彎曲爪子的手指。與前肢相比,永川龍的后肢要粗大強壯得多,正是依靠雙腿上發達的肌肉,這個大家伙才能快速奔跑。與前肢不同,永川龍的后肢上長著四趾。永川龍長著一根粗長的尾巴,其作用是平衡身體重心,還能用于轉向。
永川龍全身都是為獵殺而設計的,它的嘴巴和前肢是攻擊性武器,后肢和尾巴能夠幫它快速運動,追逐獵物。



永川龍生活在距今1.68 億至1.57 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至晚期,分布的區域是當今的四川盆地。侏羅紀時期,四川盆地發生了地表抬升,且這一帶氣候溫暖濕潤,地面上因而形成了發達的水系,河流湖泊星羅棋布,綠色植被大片生長,成為恐龍理想的棲息地。
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古生物學家們認為,和永川龍生活在一起的植食性恐龍有多種,如包括屬于蜥腳類的馬門溪龍、峨眉龍、自貢龍、蜀龍等,屬于劍龍類的巨棘龍、沱江龍等,以及屬于鳥腳類的鹽都龍和工部龍。與永川龍生活在一起的肉食性恐龍有四川龍等。無論是巨大的蜥腳類恐龍,還是尾巴上長刺的劍龍類恐龍,抑或是行動敏捷的鳥腳類恐龍,它們都無法逃脫永川龍的獵殺。
永川龍不僅是四川發現的最大肉食性恐龍,也是中國已知最大的侏羅紀肉食性恐龍。它傲視群龍,位于食物鏈的最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