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耀
兒童細菌性腹瀉是由于多種細菌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疾病,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甚至生命安全。臨床資料顯示,導致兒童細菌性腹瀉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菌、志賀菌、弧菌等。臨床治療中,抗生素的合理、有效運用控制感染性腹瀉至關重要。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濫用情況也越發常見,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細菌耐藥性,從而導致感染性腹瀉疾病的治療難度不斷增加。而準確的細菌鑒定以及藥敏試驗,有助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兒童細菌性腹瀉概述
有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大概有150萬年齡小于5歲的兒童因細菌性腹瀉死亡,尤其是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地區。兒童腹瀉是因為兒童消化道受到多種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除了大便次數增加、性狀改變外,可能有腹痛、發熱、嘔吐等癥狀。兒童細菌性腹瀉一般表現為排便次數遞增、水樣或黏液大便、發燒、嘔吐與食欲不佳等,通常可采用飲食療法、液體療法與藥物療法等開展救治。
引起腹瀉的原因
夏秋兩季溫度比較高,致病菌適宜生存,而且兒童戶外運動增加,與環境中致病菌接觸的機會大大提高。此外,兒童未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也容易感染病菌導致腹瀉。 引起腹瀉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通常情況需要對患兒糞便進行檢測,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在大便常規檢查中呈現出白細胞不斷增高,說明是由于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腹瀉,通常會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如果大便次數持續增多,那么還需要配合相應的止瀉藥物,比如蒙脫石散,以保護患兒的胃黏膜。在這過程當中,家長要做好患兒的飲食管理和保溫措施。
細菌感染
(1)大腸桿菌感染。是當前較為常見的細菌性腹瀉病因,患兒主要表現為大便水樣化。大腸桿菌的種類非常多,臨床近年來很多兒童腹瀉是由于腸毒性大腸桿菌而引發。
(2)空腸彎曲菌感染??漳c彎曲菌是屬于一種新型的致病菌類,患兒主要表現為便中帶血或出現黏液等??漳c彎曲菌作為引發幼兒腹瀉的常見致病菌,也可能存在于各類家禽當中,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避免幼兒直接與家禽接觸,以降低病菌的感染率。
病毒性腹瀉
可引發腹瀉的病毒有輪狀病毒、腺病毒、ECHO 病毒以及柯薩奇病毒等。其中,以輪狀病毒最為常見。由輪狀病毒引發的腹瀉,集中在秋季,可能導致患兒出現嚴重腹瀉或脫水,進而導致體內出現電解質紊亂,甚至出現其他并發癥。輪狀病毒主要通過衣物、土壤或者其他的家庭用品進行間接性傳播。
真菌性腹瀉
目前較為常見的真菌性腸炎類型有以下四種。
(1)念珠菌腸炎:是引起真菌性腹瀉的主要真菌,患兒表現為嘔吐、腹瀉以及發熱等,且大便中會帶有黃綠色的泡沫。
(2)曲菌腸炎:曲菌是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外源性真菌疾病,通常會伴隨血便、腹痛以及偶有腹瀉等問題。曲菌還可能侵犯血管,引發血栓。
(3)毛毒菌腸炎:主要是由于患兒食用了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表現為腹痛、腹瀉,嚴重者可能導致血栓,甚至出現穿孔或腹膜炎。
(4)組織胞漿菌腸炎:主要由于患兒攝入了土壤當中的孢子,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以及消化不良等。
寄生蟲性腹瀉
主要是由于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以及鉤蟲等引起腸炎。其中以阿米巴腸炎最為多見,即由于阿米巴原蟲寄生于人體的結腸內而引發的結腸炎,其感染率與當地的衛生環境、飲食習慣和經濟情況有著直接關系,好發于秋季,男性的感染率明顯高于女性。
微生物檢驗措施
(1)采集:用無菌棉簽采集患者的糞便標本大約5 g,然后放入無菌采樣杯當中。
(2)培養及鑒定:把糞便標本接種到瓊脂培養平板上,放入35 ℃溫箱,培養20~24 h,從瓊脂平板上選擇可疑的細菌菌落,做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
(3)藥敏試驗:臨床常用MIC法和KB法。
預防及治療措施
兒童處于成長發育期,免疫力比成年人低,容易被致病菌感染。作為家屬,平時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洗衣褲,切斷致病菌的傳播路徑,同時對生活用品展開常規消毒。當兒童發生腹瀉、膿血便、發熱等癥狀時,需要及時就醫,做好病原菌檢測工作,查清病因,給予對癥治療。小兒發生細菌性腹瀉,一般是因為飲食不潔或啃咬不干凈物品,使得細菌從口腔進入胃腸道所致。除了腹瀉外,常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甚至是大便內有黏液、膿血等。此時,家長應遵醫囑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同時仔細觀察患兒病癥的恢復狀況。一般來說,首先,應讓患兒減少進食,尤其不要進食涼性的食物,因為患兒的腸道處于應激狀態,攝入食物會加劇腸道壓力,延長腹瀉時間;同時,腹瀉會導致患兒體內水分的過度流失,甚至引發脫水,因此提倡多飲用溫開水以彌補腹瀉丟失的水分。其次,做好患兒的防寒保暖工作,尤其是腳與腹部不要著涼,可以在腹部放上熱水袋,以改善腸道痙攣,對止瀉有一定效果。特別需注意的是,腹瀉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有助于排出毒素。所以,在患兒剛開始腹瀉時,如沒有明確患病因素,切不可盲目使用止瀉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