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新建
“兩漢文化看徐州”。徐州,古稱彭城,素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是兩漢文化的桑梓之地,文脈綿長,勝跡浩繁,漢文化遺存總量和規模居全國之首。徐州,自古便是帝王之州、征戰之地,內生出剛強雄渾、崇武尚文、重情重義的漢文化特征,建構出江蘇“南有吳韻、北有漢風”的鮮明文化特點。
帝王之州 爭戰之地
徐州“東襟大海,西據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在東夷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以楚文化為主的周邊文化,形成了多元特征的獨特地域文化,后在秦漢大一統的基礎上,形成了特色漢文化。劉邦、項羽皆為楚人,秦滅,項羽稱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轄西楚九郡;劉邦以布衣之身,親歷翦秦滅楚之壯舉,楚漢爭霸,最終劉邦戰勝項羽,在自春秋末以來近600年戰爭的廢墟上建立起新的王朝。
漢朝大一統后,徐州地區一直為楚地,置楚國。西漢楚國自漢立建置以來,先后經歷了漢初異姓楚王韓信、漢高祖弟劉交及漢宣帝子劉囂,共計3個不同支系,傳王13代。東漢時期,又封為楚國,后封為彭城國、下邳國,又歷時200年。由于這一地區的特殊性,受到漢王朝的高度重視,歷經數十位諸侯王的統治,徐州成為兩漢時期最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兩漢時期,漢文化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融合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文化精髓,形成了全國的“大一統漢文化”。漢王朝發展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兩漢文化開創了漢樂舞、漢樂府、漢賦等文藝先河,留傳了“楚河漢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文化歷史典故。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漢人、漢族、漢字、漢服、漢俗等特定稱謂,成為中華民族永久的民族文化歸屬。一個“漢”字,占盡天下風流,成為中華民族最為醒目的圖騰,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是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的光輝典范。
因此,作為中華文化“核心文化”的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下仍將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尚武雄風 人文薈萃
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興盛為徐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徐州是全國漢文化遺存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展現漢文化輝煌的漢代文物在徐州境內薈萃,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國內首屈一指,在這些歷史文化遺存的背后是兩漢壯士的尚武雄風和彭城文人的思想薈萃。
兩漢歷史名人眾多,影響巨大。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劉邦率豐沛鄉黨逐鹿中原,“以布衣提三尺之劍取天下”,開創中國第一個強盛而統一的封建帝國。徐州走出了高唱“大風歌”的漢高祖劉邦;留住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涌現出一批風云志士,如蕭何、張良、曹參、樊噲、王陵等,為建立大漢王朝發揮了股肱之功;成就了一批文壇巨子,如著有《諷諫詩》詩人韋孟;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我國豆腐的創始人劉安,其所著《離騷體》是我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西漢經學家、文獻學家、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他們的著作對后世古文學家的影響頗深;南宋文學家劉義慶,一生著述甚豐,計有《宣驗記》30卷、《幽明錄》30卷、《世說新語》10卷、《小說》10卷、《徐州先賢傳》10卷、《文集》8卷,其中,《世說新語》是中國第一步筆記小說;史學評論家劉知幾撰寫《史通》,是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我國文學史上著名詞家、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吟唱贊美,所傳世的30闋詞作,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還有巾幗不讓須眉的著名女詩人和琵琶的發明者劉細君(烏孫公主)及劉解憂(解憂公主),為了維護漢朝和烏孫的和親聯盟,先后出嫁西域的烏孫國,其奉獻精神為西域各民族的大團結、大穩定、大融合和大交流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兩漢文學成就輝煌,影響深遠。在《史記》《漢書》中均有大量關于徐州兩漢文化的記載,列出專門的紀傳,如《漢書·高帝紀》《漢書·楚元王傳》;詩詞歌賦有項羽的絕命之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還有劉邦還鄉之作《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均為楚歌的代表作,流傳千年,經久不衰。楚歌作為一種抒情性的民間曲調,被稱為俗樂,由于漢統治者的喜愛與倡導,逐漸成為宮廷雅樂,開創了俗樂興盛時代。漢武帝創作《秋風辭》《瓠子之歌》,漢昭帝吟出《黃鵠歌》,唐山夫人留下《房中祠樂》,劉向還通過創作改編賦體,借整理文獻編選了被后世譽為“總集之祖”的《楚辭》。漢高祖的孫子劉安主持編寫了巨著《淮南子》,是當時道家最成熟的著作。漢賦,是漢代“一代之文學”的代表。枚乘在楚都彭城看望楚元王太子辟非時創作的《七發》,則拉開了由騷體賦向漢大賦轉變的序幕,在漢賦創作上曾一度引領全國。《漢書·藝文志》錄賦1004篇,其中徐州有賦137篇,陸賈以賦抒發情志,為徐州地區漢賦的創作揭開了序幕。以劉向、劉歆父子為代表的在目錄學、校勘學、天文律歷等方面都做出了標志性成果,劉向撰成《別錄》,為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劉歆編成《七略》,為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他們開創了我國古代目錄學、校勘學、分類學的先河,影響著后世近兩千年來圖書事業和學術思想的研究。劉歆還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提出接近正確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學家。當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說:“西漢后期,繼司馬遷而起的劉向、劉歆父子,做了一項對古代文化有巨大貢獻的事業。”
漢文化遺跡眾多,特色鮮明。徐州作為漢代開朝皇帝漢高祖劉邦的故鄉,跟隨他開疆拓土的多是豐沛人,他們在此留下許多遺存、遺跡和歷史典故傳說。徐州地區已知的漢代城址有10座,在徐州城區周圍還藏有大量的漢墓群,在徐州發掘的漢墓多達3000多座,其中在中國漢代考古史上有重大影響的西漢陵墓有9處20多座,獅子山楚王陵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此后又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大發現”之一。徐州城市周圍相鄰百公里范圍內,豐縣有金劉寨的劉邦祖陵、劉邦出生地中陽里、豐西澤、漢高祖廟等遺跡;沛縣有劉邦任泗水亭長的泗水亭,衣錦還鄉作大風歌的歌風臺,樊井等,五里三諸侯(安國侯王陵、降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的安國鄉;睢寧有張良進履求書的古邳圮橋,劉、項彭城之役溺死漢軍十萬的濉水。東鄰宿遷項羽祖地故居;南鄰蕭縣劉邦避難的皇藏峪;西鄰劉邦斬蛇起義的芒碭山等,在一個區域內分布如此眾多的兩漢文化遺存,全國實屬罕見。每一個遺跡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這些地方,也為徐州漢文化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楚漢風韻 文化名城
徐州漢文化秉承本土文化優勢,吸納眾多文化特色,融合而成大一統的漢朝文化,對于傳承徐州歷史文化,塑造新時代徐州城市精神仍然具有極強的價值意義。
楚漢風韻塑造城市精神。“楚漢風韻”一直是徐州城市人文精神的獨特標志,有漢高祖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帝王氣勢,有項羽、樊噲“拔山蓋世”的猛夫勇士,也有張良、蕭何那樣才高智廣的文臣謀士。樊噲在“鴻門宴”上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以“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的粗豪威猛、凜然無畏,舍身救主的英姿永遠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鴻門宴上,范增雖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而項羽視而不見,對“鴻門謝罪”的劉邦網開一面,這既是項羽答應項伯善待劉邦的諾言,也展現項羽光明磊落、豪爽真誠的一面,項羽雖然是歷史上的一個失敗者,但其表現出的豪爽守信、殺身成仁的精神,千百年來為世人所景仰。曹參低微時與蕭何關系好,待到蕭何為相時有隙,至蕭何將死,舉薦的唯有曹參,曹繼任丞相后“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一切公務,悉照舊章,這是“蕭規曹隨”成語的由來,對后人有著很大的教育意義。這種帝王之氣、情義為本、忠義至上的底色千百年來積淀為魂,養育了徐州人質樸雄健、重義輕生、大氣豪邁、敢作敢為的性格。2004年11月,“有情有義、誠實守信、開明開放、創業創新”的徐州城市精神成為徐州文化發展史上的結晶,其中“有情有義、誠實守信”充分蘊含了兩漢歷史文化的精髓,展現出徐州城市精神最深厚的歷史底蘊。
奮勇爭先激發內生動力。徐州被稱為“帝王之鄉”“九朝帝王徐州籍”,歷史上曾誕生3個開國皇帝——西漢劉邦、南朝劉裕、南唐劉昇。秦始皇平定天下,志得意滿之時,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馳騁中原所向披靡,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取秦而代之,終成西楚霸業,即使兵敗垓下,自刎于烏江,也悲壯激烈,“死亦為鬼雄”。劉邦出身布衣,斬白蛇起義,終戰勝項羽而“威加海內”,成為西漢帝國的開創者。令人稱奇的是,劉邦眾多將相中,除張良出身名門外,其次張蒼是秦朝御史,叔孫通乃秦朝儒生,其余蕭何、韓信、樊噲、周勃、王陵等,大多出身低微,無外乎獄卒、小吏、平民、屠夫、吹鼓手、車夫,都處于社會的底層,但在腥風血雨的戰場上,經過戰爭的洗禮,出將入相,成為漢朝初期著名的布衣將相,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預言。新時代,徐州人民奮發進取,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以轉型促進全面振興、增進民生福祉,成功實現了老工業基地向國家產業轉型示范區的鳳凰涅槃,資源枯竭型城市向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華麗轉身,“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變重生,先后榮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榮膺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走出了具有徐州特色的轉型發展新路子。
兩漢文化走出徐州,走向世界。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歷史上屬兵家必爭地,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古遺跡中獅子山楚王陵的雄霸之氣,北洞山楚王陵的精巧之工,項羽戲馬臺的滄桑之變,劉邦歌風臺的猛士之聲,在歷史的發展中久久回響。龜山漢墓墓道的施工精度之謎、星宿分布圖之謎、“楚王迎賓”崖壁畫之謎等特色漢文化內涵,打造了具有顯著徐州特色的城市名片。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以兩漢文物為主體的徐州文物相繼走出徐州、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在澳大利亞、日本、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國家舉辦了“中國徐州文物珍品展”“中國徐州漢代文物珍品展”“中國國寶展”“王的守護者——中國漢代陶俑藝術珍品展”等活動,讓世界人民了解徐州、了解兩漢文化,架起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堅定了文化自信。新時代,徐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和視察徐州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優勢,擔負起建設文化創造創新城市的使命,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和旅游目的地,推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朝著“楚風漢韻相輝映,文化經濟共繁榮”的目標邁進,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徐州力量。
(作者系徐州市史志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