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朋 郭軼淼
一、引言
飲食出現在電影中,最早可以追溯到電影誕生之年,即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關于一家三口共進午餐的短片《嬰兒的午餐》放映開始。而擁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中華民族,關于飲食,亦有著深厚的歷史積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中國電影創作中,導演也給予了飲食極大的關注,影片中不僅常常出現各種飲食場景,甚至有一些影片直接以飲食為主題,把食物或者食物的制作過程作為主要表現對象,對烹制食物的場景進行奇觀化的創制,為觀眾展現出中華飲食文化獨特的魅力。與飲食相關的食物、餐具等在許多電影中不僅被用于表現本民族飲食文化特性,更被導演賦予了重要的內涵表征。可見,飲食文化在電影中的表現不僅能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更能成為影片的敘事載體,或者被創作者賦予更為深刻的含義。本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中的食物、餐具、飲食環境等具體影像表達進行研究,分析其所表現的家庭、情感、倫理、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內涵,這對增強觀眾對影片的認同感,提升中國電影創作民族性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
二、飲食傳遞“家和萬事興”的家庭理念
中國傳統社會最注重家庭觀念,對和睦的家庭關系尤為重視。人們對這種“家和萬事興”的家庭觀念的追求,從中秋、春節等傳統民俗節日,宴席、聚會等形式上就可以體現出來。無論是佳節,還是婚宴、壽宴,抑或是親朋聚會,都表現出一種“大團圓”的氛圍,這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對于“團圓”的追求。在影視作品中也常常通過“飲食”的場景來傳達這種團圓的觀念。
(一)親情與和睦的象征
飲食文化能夠彰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品質,中國人歷來對家庭關系和親情尤為重視,美好團圓的家庭關系幾乎是每個中國家庭成員最簡單、最熱切的期望,而家人在一張餐桌上共食便是促成這種團圓關系最簡單有效的方式。無論是日常相聚,還是佳節重逢,一張餐桌、些許菜肴,往往能夠充當起很好的媒介,把一個家庭的狀態和成員間的關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飲食是一種文化的象征符號,在電影中作為文化內蘊的表征存在,不同文化有著公認的不同的飲食象征物……表面上的食物與吃喝,暗含著文化的深意。” [1]
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某些食物往往被賦予了深刻的內涵,比如“餃子”就有著“吉祥團圓、更歲交子、招財進寶”等寓意。在電影《喜盈門》中,“餃子”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一個重要符號。在四世同堂的家庭生活中,因為各種糾紛和一碗被藏起來的餃子充滿了裂痕。大嫂強英給家人包餃子,卻藏起來不給爺爺吃,事情敗露后,爺爺氣憤離家,強英挨了丈夫的打后回了娘家,本來象征著家庭團圓和睦的餃子,卻成了破壞這種團圓關系的引子。隨著情節的發展,強英慢慢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一家人相互解開心結,重新回歸四世同堂的生活。結尾,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飯,一碗餃子從各自手里向后傳遞,最后又傳回了爺爺的手中,親情關系的修復、和睦的家庭關系,在這一碗餃子中彰顯了出來。
(二)傳統的大團圓觀念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每在中秋、春節等傳統佳節到來之時,人們對團圓的追求便更加強烈。中國特色飲食文化對于“大團圓”觀念也有著獨特的表達,大小宴席上,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大家圍桌而坐,各種蘊含著美好寓意、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釀置于桌上,一片熱鬧美好的氛圍。如電影《過年》,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為背景,講述了大年初一一個普通家庭里發生的瑣碎故事。包好了餃子,滿心期待與兒孫團聚的老兩口,度過了一個冷清的除夕夜。大年初一,兒孫們終于回家,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家人們圍坐在一起,縱使之前有再多的不快,這一張餐桌營造出的溫馨氛圍,還是讓人難以忽略。擁有著最樸素的中國傳統思維的程家老兩口,精心準備了餃子和飯菜,對于團圓的期盼可見一斑。然而劇情的發展沒有朝著傳統意義上的大團圓而去,家庭成員之間的隔閡隨著話題的深入而顯露出來。老人對于家庭團圓和睦的美好期盼,隨著親手端出的一盤裝滿鈔票的“菜”而破滅。兒女們的小心思被父親的這盤“菜”揭開,熱鬧的場景隨著各種鬧劇變得一片狼藉,“團圓”隨著桌子被掀翻而破裂。這種前后的對比,為飲食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更能引起人們對團圓觀念的思考,沖擊著觀眾的心靈,也增加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三、飲食對情感的獨特抒寫
現實生活中,情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電影無疑是一個表達情感的重要媒介,愛情片里美好的愛情,戰爭片里的家國情、戰友情,家庭片里的親情,青春片里少年時期的朋友情,等等,人類社會中方方面面的感情都能通過電影找到它的影子。在影片中,表現情感有多種手段,而本身就有著深刻社會內涵的“飲食”,無疑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自古以來,在中國,飲食就承載著表達情感的深刻使命,并且為特定的食物賦予了特定的象征意義。
(一)食物和餐桌對親情的凝聚
“特定的食物、飲食器具和飲食行為在儀式活動或日常生活中可充當媒介或載體,通過類比、聯想等直觀而形象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表達個體或群體內心深處的欲望、愿望、情感、情緒、個性及相應的價值觀,并能傳遞信息、溝通人際關系。”[2]對于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隔閡和疏遠,食物或者是同桌共食往往能起到比較自然的修復作用。食物、餐具、餐桌等的環境氛圍布置,能夠起到充當緩和媒介、傳遞信息、拉近彼此距離的作用。
如影片《唐山大地震》,因為地震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的母親和多年未見的兒子重逢的時刻,選擇在一家火鍋店里見面。存在隔閡并且多年未曾謀面的母子,加上陌生的兒媳婦,三人之間的關系略顯尷尬。隨著各自落座,餐桌上的美酒、火鍋和各式菜品,成了這場尷尬相聚的潤滑劑,在各自斟酒、夾菜之間,話題隨之而來,母子之間血濃于水的關系自然重新熱絡了起來。沉浸在家人離去的事實中久未走出的母親,雖然和兒子說話依然冷淡,但是言語之中對于唯一的親人回到自己身邊的喜悅,想和兒子緩和關系又不知如何自處的心情,都通過那不停夾菜的手顯露了出來。圍桌共食是維系家庭關系的重要手段,而無論是四周菜品的擺放,還是中間火鍋的放置,無疑又是團圓、團聚的象征。熱氣騰騰的火鍋,配上佳釀美酒和豐富的菜品,母子間的距離就在這般環境下被慢慢拉近了。
(二)飲食對于愛情的獨特表達
追求“含蓄美”是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大傳統,含蓄也成為中國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所在。中國電影創作者們在影片中對于愛情的表現往往是含蓄的,不同于直白的“我愛你”,含蓄而富有意蘊的電影語言,能夠給觀眾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提升觀眾的審美能力,并且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而對于愛情的含蓄表現,食物有著其獨特的作用。
根據鮑十的小說《紀念》改編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講述了母親招娣與父親駱長余的愛情故事。在他們的愛情故事中,食物成了招娣向駱老師傳達愛意的重要工具。喜歡又羞于言說的招娣,把自己的愛意裝在祖傳的青花瓷碗里,為心上人送去了一碗碗最好吃、不同花樣的派飯。暗戀總是充滿著美好和羞澀,讓自己喜歡的人吃飽、吃好,也是對愛情最樸實真摯的表達。電影《芙蓉鎮》中,對于胡玉音和秦書田愛情關系變化的表現,飲食同樣起到了關鍵作用。承認對秦書田產生感情的胡玉音,借一碗米豆腐表達了自己,書田問:“你的病都好了?”玉音點頭回答。書田:“那我待會就走”,玉音:“不!”隨即放進書田碗里一勺辣椒,“吃吧,趁熱”。字里行間沒有提到任何關于情感的字樣,但是一舉一動和一碗米豆腐卻把玉音對書田的感情完全表露了出來。飲食對于愛情的含蓄表現,其巧妙之處、魅力之處便在于此。
四、“食禮”與習俗的具體化實踐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于飲食非常注重,不僅注重食物的色香味,更加注重飲食中體現出的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飲食作為承載中華文化的載體,表現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飲食不僅是維系生命健康的保證,更體現出了中國人的禮儀精神和風俗習慣。
(一)飲食禮儀在影視中的直觀體現
“飲食文化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構成要素,除了滿足人們基本的生理需要以外,還在社會中起著規范人們行為活動,加強人際關系的媒介作用,飲食文化具有的這些社會功能使得它本身包含著特定社會的某些倫理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3]《禮記·禮運》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玉藻》載:“先飯辯嘗羞,飲而俟。若有嘗羞者,則俟君之食,然后食,飯,飲而俟”“凡嘗遠食,必順近食”“君未覆手,不敢飧。君既食,又飯飧,飯飧者,三飯也”。在《禮記》中,對于就餐時的座次排序、上菜順序、菜品餐具的擺放、用餐順序等飲食禮節有著明確的記載強調。飲食禮儀形成的“食禮”,是中華民族道德修養、精神內涵的重要體現。
座次排序、上菜順序、菜品餐具的擺放、用餐順序等是中國傳統飲食禮儀的重要直觀體現,這在影視作品中就有著直觀的體現。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多次出現一家人圍桌吃飯的場景,對于用餐禮儀以及影片所表現的傳統道德倫理觀念有著明顯的表現。座位排序能夠顯示出不同成員的地位高低尊卑,陳老爺、太太和三房姨太太都在場時,陳老爺坐在主位,太太居右,二姨太太居左,其他兩房依順時針排座,陳老爺不在場時,太太坐主位。桌上的菜品擺放、就餐順序、兩旁傭人的站立等也都有一定的意象體現。在影片中,飲食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尊卑觀念、家庭地位的體現,如太太和幾房姨太太單獨就餐時,頌蓮和二姨太太關于“菠菜豆腐”和“粉蒸肉”之爭,食物此時就被賦予了權力爭奪的象征寓意。
(二)飲食習俗的奇觀化表現
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中華飲食文化既有講究美感、四季有別等共同特點,又有著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生活實踐不同而產生的飲食文化差異特點。由于不同民族的習俗、飲食習慣不同,導致其選料、刀工、烹飪手法、菜品、菜系等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利用電影的視聽藝術手段,將不同菜品的制作過程呈現給國內外的觀眾們,能夠創造一種“陌生化”的視聽奇觀,引起觀眾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興趣,促進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
中國飲食文化在食物制作的選材、配料、烹調,甚至是食用上都有所講究。如電影《蛋炒飯》開篇炒飯的場景,雞蛋、青椒、洋蔥、黃瓜各自被制作成了不同的形狀,籠屜上紅、橙、黃、綠、青不同顏色的食材以白米飯為背景分裝排列。一碗平常的炒米飯,其制作的精細、食材的搭配讓人眼前一亮。在《蟹蟹儂》中,對每只螃蟹八兩八錢重量、每只蟹只取蟹鰲的精細要求、食用蟹黃包時的獨特吃法,“蟹香橙”“青籠蟹菊”“神蟹過江”等用螃蟹做出來的各式菜品,一只小小的螃蟹,演繹出了豐富的烹調、食用方式。又如《煙花三月》里各式精雕細琢的淮揚菜,“春暖花開”“竹風梅影”“風花雪月”等菜品共同組成了“春江花月宴”,搭配湖上美景,讓人拍案叫絕。飲食習俗的表現,在各種宴席中尤為突出。如在《黃土地》中,影片開篇的喜宴,拜天地時,桌上擺的棗、花生、桂圓等食物,有著“早生貴子”等習俗寓意,還有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吃的流水席等,都帶給觀眾豐富的審美感受。
五、結語
中華飲食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相較于文學作品而言,影視藝術作品由于其影像的直觀性,對于飲食內涵的表現更加生動直觀,并且能夠為觀眾帶來審美上的享受。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的電影創作者們,更加注重影片的現實性和民族化特征,飲食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影片深化內涵、彰顯民族化特質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影片通過飲食表現出的具有獨特東方氣韻的家庭、情感、倫理、文化觀念等具有深層內涵,接受者樂于接受影片表現出的奇觀化飲食影像,并且能夠產生認同,從而發揮想象去理解創作者的創作意圖。
參考文獻:
[1]孟靈.電影中飲食的符號學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4.
[2]瞿明安.隱藏民族靈魂的符號:中國飲食象征文化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3]瞿明安.中國飲食象征文化的深層結構[J].史學理論研究,1997(03):116-124.
(作者簡介:彭朋,男,碩士研究生在讀,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視聽文化研究;郭軼淼,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電視編導)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