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紅 孟麗娟 高希海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影響,全球范圍內的抑郁癥和焦慮障礙患病率持續升高。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受到高考成績不理想、綜合能力相對較弱等因素的影響,面臨著較大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他們的抑郁傾向現狀值得關注。
2022年3月,10597名高職學生通過問卷星平臺采用抑郁篩查量表參加心理測評。結果表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大部分學生個性特征開放活潑,情緒較穩定,有一定的應對挫折能力和適應能力。但仍有部分學生(960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方面:部分學生自我認知不清晰,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較為明顯。“覺得自己很糟或覺得自己很失敗,或讓自己、家人失望”的學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
2情緒方面:有些學生情緒存在不穩定的狀態,其中“感到心情低落、沮喪或絕望”的人數較多。表明學生中情緒化傾向高,自控力較低,易受外界暗示和干擾。這與高職學生年齡階段有關,需要老師的引導與關注,幫助其解決情緒困擾。
3行為方面:部分學生表示存在“對事物專注有困難”“行動或說話緩慢”等行為。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共渡難關。
具體來講,高職學生的抑郁傾向表現在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感覺疲倦或沒有活力,甚至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種方式傷害自己的念頭。因此,要重點關注高職學生的抑郁狀態,防患于未然。
● 運用微信群、QQ群、微博、抖音等自媒體教育陣地,搭建安全教育平臺,實現大數據功能;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公眾號、網絡平臺、電臺廣播等廣泛宣傳安全教育知識,營造積極向上、關愛成長的氛圍,加強正向宣傳,激發自主成長動力,為學生健康成長創設安全氛圍。
● 依托“3·20國際幸福日”優勢普查、“5·25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動、“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普查等節點工作實現全年縱向貫通,實施月月有活動、院院有精品,建立心理健康特色項目。
● 舉辦“讀一本心理書”“看一場心理電影”“寫一篇感恩日記”“樹洞傾訴”等活動,實現線上線下全域時空宣傳。真正提高學生對抑郁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
(1)為重點關注人群建立“一人一檔”臺賬、重點支持、跟蹤成長,詳細記錄學生心理狀態。
(2)對于在心理疾病治療和服藥期間的學生,加強與醫院、心理咨詢師和家長的溝通,關心學生治療進展和恢復情況。
(3)關注重點學生心理健康,了解重點學生心理狀態與訴求,探索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找準用力方向,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真正做到學生的動態化、平衡化、制度化管理,掌握學生動態情況,用心用情關注學生心理狀況。
(1)實行心理委員記錄觀察日記制度。每周記錄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問題、早匯報、早干預。每月匯報學生異常情況,做到精準摸排。發揮朋輩輔導員的作用,真正做到早識別、早預防、早干預。
(2)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堅持嚴把入口關,強化培訓關,實現從業人員“三強、三有”,即專業意識強、研究能力強、咨詢能力強,有專家督導、有業務水平、有理論支撐,打造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組織精干教師開展線下心理咨詢,以專業知識指導學生進行心理調適,筑牢學生心理安全網。每天安排心理咨詢師線上線下提供同步咨詢,做到宏觀微觀結合,真正實現“流程化、專業化、規范化”,共同助力學生成長。
(3)打造特色心理課堂。依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等特色心理課堂,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增強心理韌性與自我效能感,對學生調控情緒、生命意義、高效學習以及有效溝通方面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做好情緒調控、度過有意義的時光。
(4)開展主題為“生命的意義”等講座,體察生命,注意生命的客觀性、獨特性、意義性,關注生命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從對生命的認知、現實生活狀況的感受、對生命死亡的態度、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定位入手,全方面創設氛圍,引導學生接受生命傳承、體悟生命價值、踐行生命意義。
(5)家校共育,呵護學生成長。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加強與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工作實效性。可有選擇性地進行家訪、依托網絡搭建起學校與家庭交流平臺等方式,共同關注抑郁傾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守護學生健康成長。
基金項目:濱州市2022年度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2-ZJZX-13;2021年度山東積極心理學會課題,項目編號:JJ21YY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