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比如重大傳染病的爆發,會對社會公共衛生造成重大損害。由于突發性、復雜化和破壞性,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對社會造成巨大傷害。緊急情況的時空持久性給國家經濟和民眾帶來了財產損失和生活環境破壞。突發事件中的心理教育也是處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故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心理常識的宣傳、精神障礙的防治與恢復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等。
當人們受到重大事件及各種信息影響或經歷情緒波動時,會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并伴有反常心態與行動。
具體表現為在面臨危機時刻,想要擺脫或逃避某些狀況,卻又苦于無可奈何的心境,比如在經歷地震后,幸存者們經受著在擔架上顛簸的巨大恐懼。
具體表現為心情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即將出現一些不好的局面卻又難以處理的情況,出現回避、煩躁等,呈現高度警惕狀。
對突發事件的應激機制也提高了患者產生抑郁癥的風險,而應激性的程度不但決定于突發事件的特征,也決定于個體的性格特質、認識能力以及處理方法。
包括睡眠障礙、憤怒、悲傷等情緒反應,以及情感障礙所伴隨的身體癥狀與體征等。
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故的不同階段,健康教育工作內容并不相同。當情況出現后,有關部門要向群眾及時發布消息,以起到警示效果,并增強了人們的警覺性。在社會緊急情況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對社會各種群體進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干預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根據社會各種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人格特征和心理問題,制定有計劃的、逐步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針對突發事件中的問題,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宣傳教育。
恐怖是人們面對意外事件時的一種心理反應,恐怖情緒的出現并非一無是處。恐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組織內的向心力,因為恐懼能夠讓個人與組織之間聯系更緊密。在新媒體手段越來越多的情形下,高頻次的新聞報道除了警示人們注意防護,也給人們帶來恐慌的心理,人們要理性地看待問題,做到不恐慌、不恐懼。
焦慮癥患者或多或少容易緊張、恐懼、痛苦、依賴,并對自己的身體過分重視。我們必須了解到突發狀況,進而提高感知世界的能力;對自己的不良性格也有自我認識,這樣才能對周圍環境做出合理的反應。鑄造、幽默、補償、合理化等都是很理想的方式方法。
善于進行心理自我救助者經常選擇合理的方式來宣泄內心的痛苦,首先,可以嘗試理性的宣泄或者自我傾訴,訴諸言語讓抑郁者把心中的苦水倒出來;其次,轉變非理性的想法,這都是智者與強者所為,是遭遇極端心理問題時最好的治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