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逸

淼淼,女,17歲,高二學生,因突然不愿與人交流而主動來到心理輔導室。據班主任描述,她之前很陽光活潑,人際關系較好,但這一兩周變得不愛動了。淼淼的父母也反饋,孩子現在變得不愛說話,不怎么和同學交流。
在輔導室,淼淼自述上周數學周測考得不理想,心情不好,感到難過,出現不愛與人交流的情況,會害怕這種沉默狀態影響學習,甚至影響到以后上大學,不確定自己是否正常。上課時容易被心事打擾,不易專注,內心著急,不知道該怎么辦。
陽光女孩怎么了?為何突然變得如此?
在與淼淼的深入交流中,我了解到,經過選科分班,高二班級屬于全新組成的班級。新學期伊始,周測成績的不理想給入班成績較好的淼淼帶來很大的落差感,同時好友的進步也給她很大壓力。即便第二次周測有了進步,但長期積蓄的壓力爆發后,就出現了低迷壓抑性情緒。通過“不與人交流”這種應對方式,淼淼暫時減緩了成績不理想帶給她的人際壓力,同時緩解了部分競爭壓力。但這樣的應對方式也讓她備受煎熬。
淼淼從輔導開始就表現出強烈的悲傷情緒,陳述時伴隨哭泣。我認真傾聽她的描述,對她的擔心、焦慮予以共情。常態化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的各種負性情緒,幫助她合理宣泄。同時對她愿意與班主任及家長交流,并主動來到輔導室的行為予以肯定和鼓勵。
與淼淼建立信任關系后,我運用焦點解決短期療法,聚焦目標和資源,和她共同找尋解決方法,展開以下對話。
咨詢師:“假如某天晚上,你睡著后發生了奇跡,你來和我談的這個問題解決了,你會發現自己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可能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淼淼:“可能會像以前那樣大笑,愿意和同學交流。會變得開心起來。”
奇跡問句幫助淼淼在想象當下問題已解決的情境下思考未來的活動,有助于創造“困難將被克服”的期望。同時也引導淼淼朝向正向、未來及解決導向的晤談方向。
咨詢師:“如果這次輔導對你有幫助,你覺得會談結束后你可能發生了什么變化?”
淼淼:“能夠與同學正常交流。”
咨詢師:“那將與同學正常交流定為本次的輔導目標,你覺得可以嗎?”
淼淼:“可以的。”
咨詢師:“狀態變好后誰會第一個發現?”
淼淼:“兩位一起走讀的同學。”
咨詢師:“現在你和他們交流嗎?”
淼淼:“不怎么交流。”
咨詢師:“雖然現在不怎么交流,但是你們還是會一起上下學的,對嗎?”
淼淼:“是的。”
咨詢師:“與同學不交流外,那會和其他人交流嗎?”
淼淼:“可以和家人交流,和班主任也能。”
咨詢師:“一天中狀態好一些是什么時候?你在做什么?”
淼淼:“在教室里的一些課,不用出去活動,不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會好一點。”
咨詢師:“那現在一天中有稍微活動一下的時候嗎?”
淼淼:“也有的,晚自習課間的時候我會出去走走。”
咨詢師:“好的,每天能活動放松一下身體,出去呼吸幾口新鮮空氣,是非常棒的行為!你覺得可以堅持每天運動10分鐘嗎?”
淼淼:“應該可以的。”
咨詢師:“如果給交流狀態打分,1-10分,1表示狀態很不好,10表示很好,你會給自己打多少分?”
淼淼:“3分吧。”
咨詢師:“這3分意味著什么?”
淼淼:“就是現在有必須問同學問題的時候還是會問的,同學也會給我回應。”
淼淼:“那你期待自己到達幾分?”
淼淼:“8-9分吧。”
咨詢師:“8-9分如何解讀呢?”
淼淼:“就是我愿意和別人分享快樂,變得和以前一樣交流。”
咨詢師:“如果達到8-9分,每天需要跟人交流多少呢?”
淼淼:“可能20句話吧。”
咨詢師:“你現在能做到嗎?這對你來說有難度嗎?”
淼淼:“目前好像做不到。”
咨詢師:“那如果我們把步子跨小一點,前進一分,你覺得你能與人交流多少?”
淼淼:“5句話吧。”
咨詢師:“那你可以嘗試著每天跟同學交流5句話嗎?”
淼淼:“可以試一試。”
幫助淼淼明確自己目前在哪里,處于什么狀態,以及將要去哪里。
咨詢師:“通過你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你非常期待像往常一樣和同學們說說笑笑,分享自己的快樂。看得出來,你原先是一個很活潑開朗的女孩。成長道路上我們都會偶遇陰天,都可能出現暫時的迷茫和停滯,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和想法,但太陽一直都在,陽光總會再次出現。接下來的一周,我的建議是你每天堅持和同學保持交流5句話,每天運動10分鐘(形式自選),然后通過書寫或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情緒表達出來,你覺得可以嗎?”
淼淼:“好的,可以的。”
一周后淼淼并未再主動走進輔導室,我通過班主任了解到,她這周狀態好多了。半個月后,我在校園內偶遇淼淼,她面帶微笑,熱情地和我打招呼,眼神中洋溢著自信和快樂,整個人的精氣神都和來輔導室的時候很不一樣,陽光而活潑。看到她發生轉變,恢復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與人自如地交談,我內心由衷地為她高興。我的心情也和她的笑容一樣,明朗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