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春玲

張阿姨最近十分苦惱,老媽有病,自己去照顧,剩下老伴一人在家。一個月前老伴晚上睡覺不小心從床上跌下來把胯骨摔壞,當時幾乎就不能動了。老伴第一時間給張阿姨打了電話,告訴她自己摔了,還突然說了很多年從未說過的知心話。張阿姨的第一反應就是問題很嚴重,急忙給兒女打電話哭訴求助,并第一時間趕回家,和兒女一起把老伴送到醫院,當晚老伴就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現在正在恢復。
可最近這幾天張阿姨總是想著老伴說的那幾句話,開始失眠、焦慮、緊張,最愛參加的社區文娛活動也沒有心情去了,逢人就絮叨這件事。兒女們都安慰老人保重身體,老爸還要人照顧,張阿姨雖說心里明白,但就是不能恢復之前的狀態,不知該如何調節?
人們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會出現緊張、焦慮、憤怒、恐懼、悲傷、甚至絕望等情緒反應,老年人遇到突發狀況容易情緒失控、難以自拔,與自我認知、難以接納現實有直接的關系。
張阿姨被老伴幾句從未表達過的心里話所嚇壞,馬上聯想到老伴病得很重,甚至認為老伴很有可能因此會失去生命。當老人錯誤地判定事件的嚴重性,產生災難化的想法時,會加重其恐懼、焦慮及悲傷的情緒,以致會胡思亂想難以平復,影響睡眠、飲食,嚴重者還會造成軀體疾病突然發生,危害心身健康。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日常軀體不適增多等會變得脆弱、敏感,這是老年期情緒情感變化的特點之一。一旦遇到不如意、對自己影響大的事件,一些老人會爆發出強烈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短時間內難以平復,甚至有時還易反復。
張阿姨在經歷突發事件后,雖然老伴及時手術救治已經解決問題了,但老人的心態仍沒有同步復原,其主要原因與此時期老人處理情緒反應的能力降低有直接關系,若沉浸在負性情緒中不能自知,極其不利于自身健康。
突發事件后每一位老人的反應各不相同,張阿姨性格中有悲觀傾向,遇事負面評價多,習慣沉浸在緊張狀態中,缺乏自信。
另外,一些老年人生活中過于依賴他人、缺乏自立、過于追求完美、十分在意別人的評價等,這些情況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會導致老人出現看問題極端片面、愛往壞處想,進而激發不滿、緊張、焦慮、氣憤、悲觀等負性情緒,并深陷其中,導致處理問題能力下降、受限,容易感到無助及絕望。
老年人要保持情緒的穩定并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從挑戰“小困境”開始,逐漸培養抗挫折的耐受力,當面對突發事件時,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遇事不慌亂,接納當下發生的事實,客觀理性地評判事件,及時提取以往應對經驗和策略,積極主動調整情緒,在提升化解困境能力的同時不斷增加自信心。
求助是一種智慧,善于利用自己身邊的有效資源,借助發動外力快速解決當下的困難是提升老年人復原力的關鍵。
傾訴宣泄、表達需求和愿望,獲取情感支持和鼓舞,會降低老年人當下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逐漸釋放壓力、放松心情,主動勇敢應對,使問題逐步得以解決。
老年人可利用身邊的有效資源,如兒女、可信賴的親朋好友、鄰居、社區人員等;當自己仍無法面對、難以平復情緒、兒女等家人勸導無效時,要及時求助專業精神心理機構的幫助。激活積極行為,自主調節情緒,積極有效應對是老年人對自己的責任。
老年人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既不自卑也不自負,理性看待自己,正視衰老與死亡,加強心理建設和自我的情緒管理。遇事不簡單自歸因、不越位,不被自我消極暗示所左右,相信自己,做自己能改變的事情,要迅速變通,借助外力快速解決問題,主動調整恢復自己規律的作息時間和狀態,做出積極改變,恢復對生活的掌控,復原力就會反彈提升。
當老人遇到突發事件求助家人時,被求助的家人要保持冷靜,了解老人的需求,及時協助其解決當下困難,給予有力的情感支持和信心。
老人在家人的參與幫助中,主動表達感受和需求,釋放心理壓力,激活積極行為,對有效解決問題有推動作用,可以增加自信心和價值感。
當老人遇事及時求助時,家人的關心幫助、情感支持必不可少。除馬上幫助老人解決棘手的問題外,更要關注老人的心理變化。
家人應尋找合適的時間,主動了解老人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切記不要急躁和發脾氣,此時家人溫柔的言語、積極的投入,以及經濟、情感上的支持,會給老人鼓舞和動力,是老人穩定情緒、積極面對、迅速恢復狀態的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