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面肌痙攣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緩慢進展的周圍神經疾病,主要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多局限于單側,因此也稱半面痙攣。目前研究證實,80%~90%的面肌痙攣是由于面神經出腦干區域存在血管壓迫所致。大量臨床資料表明,在導致面肌痙攣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腦下前動脈及小腦下后動脈為主,而小腦上動脈較少見。另外,迷路上動脈及其他變異的大動脈如椎動脈、基底動脈亦可能對面神經形成壓迫。此外,橋小腦角區的非血管占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亦可引起面肌痙攣。
病程初期,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抽搐,逐漸緩慢發展至同側口輪匝肌和面部其他肌群,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頸闊肌,但額肌很少受累,雙側痙攣者極少見。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為陣發性、快速、不規律的抽搐,起初較輕,持續僅幾秒,之后逐漸延長至數分鐘甚至更長,且間歇期逐漸縮短,發作逐漸頻繁加重,嚴重者可致同側睜眼困難、眼裂變小并影響視物,口角向同側歪斜并影響講話,常因疲勞、精神緊張等因素而加劇,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發作,使人心煩意亂,無法正常工作或學習,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另外,有少數患者抽搐時可伴有面部輕度疼痛,個別病例還可出現同側頭痛、耳鳴。神經系統檢查除面部肌肉陣發性抽搐表現,無其他陽性體征,僅少數患者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側面肌輕度癱瘓。
很多人常常把面肌痙攣與面癱相混淆,其實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面癱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面神經受損而引起的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障礙,可以有患側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嘴角偏向健側、鼓腮時漏氣等表現;面肌痙攣是面神經根部受到壓迫刺激后導致異常放電產生的面部肌肉陣攣性抽動,起病多從一側眼瞼的不自主痙攣抽動開始,進而發展到口角,然后涉及整個面部,可因疲勞、精神緊張等加重。
面肌痙攣不會自愈,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只會不斷加重,因此要及時就醫。目前,僅卡馬西平、苯妥英鈉等藥物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短期內有效,其他藥物均無明顯效果,而且口服藥物治療無法徹底治愈,需要長期用藥,而長期服用此類藥物的副作用較大。也有部分患者服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神經營養藥物,但收效甚微。還有患者采取局部注射肉毒素治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暫時緩解痙攣發作,但長期注射會產生耐藥性,效果越來越差,而且因A型肉毒素可麻痹局部面部神經造成人為的面癱,理論上屬于毀損性治療,不推薦嘗試。另外,患者不要盲目進行中醫針灸治療,因為此病本身就是由于血管壓迫刺激面神經引起的異常興奮,針灸可能反而會加重病情,有個別患者起初有效,但日后癥狀復發反而更加嚴重。
微血管減壓手術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外科公認的治療面肌痙攣見效快速、療效顯著、康復穩定、復發率低的技術。具體方法是在耳朵后面做一個3~4公分的小切口,然后把血管和神經進行分離,不讓責任血管壓到神經,從根源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