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重視,使得越來越多的傳承人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筆者認為,對非遺的保護,實則就是對傳承人的保護。在幾千年的傳承中,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是一個關于國家、民族的記憶。因此,在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時,選取的拍攝對象應該遵循真實性原則,深入了解其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物的真實情感,講好接地氣的中國故事。
一、非遺紀錄片在發展和傳承方面所面臨的問題
(一)主題忽視了人文關懷
一部分非遺紀錄片導演為了適應國際化,去少數民族地區尋找題材,拍攝短片。為了能夠在內容和題材方面迎合西方評價體系以及滿足人們追求新奇另類的心理,還有一部分導演偏向于拍攝國家級的非遺項目、省級市級的非遺項目,導致出現了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對于真正隱藏在民間的傳統手工藝人或者其他非遺傳承人不聞不問,所以創作者需要靜下心來尋找好的題材,并進行田野調查,而不是隨波逐流。很多創作者在拍攝時,都會尋找技藝高超的傳承人,在拍攝時會過度注重非遺的表演或者創作的過程和特點,忽視了這一高超技藝背后遇到的問題和一系列困難,從而忽視了人文關懷。
(二)過度地真實再現,缺乏親和力
我國非遺類紀錄片的發展相對較晚,而較早開始研究人類學紀錄片的作者大多數是新聞工作者,他們由于職業素養與要求,無法擺脫新聞創作的束縛,認為紀錄片創作的原則必須遵守,這雖然符合了紀錄片的創作理念,但帶來的傳播弊端也是不容忽視的。也有一類紀錄片學習模仿《望長城》的拍攝手法后,片面地追求長鏡頭和跟蹤拍攝的手法,盲目追求紀實性,使得影片整體節奏拖沓,觀眾看的也一頭霧水。目前有很多非遺紀錄片為了追求真實性、紀實性,使用大量的長鏡頭,雖然現代設備的更新為紀錄片的拍攝提供了便利,例如無人機等的使用,但是表現手法依舊單一和乏味。在內容方面,有些紀錄片缺少田野調查,不能夠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與非遺傳承的真實現狀,缺少感染力、親和力,以至于不足以打動觀眾的內心。
二、非遺紀錄片的敘事技巧探討
(一)平民化視角敘述,引發共鳴
隨著我國紀錄片的發展,觀眾逐漸喜歡有內容、富有生活氣息的影視作品,因此,平民化視角敘述也是創作的重要趨勢。通過運用平民化視角語言畫面的傳遞,就要結合群眾生活,從大眾審美出發來注重生活性與共鳴性;另外,要充分展示出人與非物質文化之間的關系,記錄傳承手藝的同時,要把握好呈現的任務,每位傳承人平易近人的態度和對傳承的責任感應該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引發共鳴;在內容方面,更應該考慮以內容為中心的作品,從刻板的記錄轉變到有血有肉地塑造形象,以及生動形象地講好故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國際頂級修復專家們,他們卸下主角的光環,認認真真地修文物,嚴謹、專注、耐心等態度深深地打動著觀眾。修文物是古今的對話,也是與未來的對話,因為在未來,還會有無數人來觀摩這些文物,而逝去的是歷史,留下的是記憶。又如賀亞莉導演的《傳承》,也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為主題的,拍攝了傳承人們真實切實的故事與情感,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用平民化的視角敘事能夠潛移默化地給觀眾傳遞文化精神,從而引發共鳴。
(二)把握敘事節奏,讓懸念帶動情緒
在非遺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要把握好影片的敘事節奏,故事性的敘事方式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使其慢慢接受紀錄片的內容,沉浸在既有趣,又能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的世界中。懸念是指通過某種設置,使人們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產生一種期待,這種期待能夠激發觀眾的好奇心,這也是創作者的一種處理方式,例如可通過特寫鏡頭的羅列,將要展示的主體呈現出來,并且在時間上有交錯感,也可通過音樂和同期聲來把握敘事節奏,以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式引起觀眾的注意,使其有看下去的欲望。《汾孝秧歌》的開篇有一段汾陽秧歌的表演,主要展現了三種不同的秧歌表演形式,鏡頭中,每一種形式展現的時間不長(圖1、圖2),但這樣精彩的表演為后面的傳承人老爺爺對汾孝秧歌的完整介紹進行了鋪墊,引發了觀眾看下去的欲望。
(三)增強畫面的真實感和可觀性
紀錄片真正的感染力與可觀性源于真實,往往不需要過多的解說,拍攝者通過田野調查,真正融入要拍攝的集體后,真實記錄即是最好的故事,也就是說,紀錄片所記錄的是生活。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總能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傳達一種優秀的精神品質和力量。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學習中,都需要匠人精神,去完成學業和工作,保持高度的嚴謹和十分的熱情來對待生活。在《汾孝秧歌》這部紀錄片中,采用傳承人張丕基的同期聲采訪來展現紀錄片的真實性,講述地秧歌的三種表演形式,腰鼓、小鑼、花棒以及他們的穿衣打扮,汾孝秧歌的歷史和由來(圖3),以及老人在結尾時表達的自己內心真正的感慨與期待(圖4),這些具有故事性的畫面,加上穿插的張丕基的口述采訪,既增加了影片的紀實性,也可以讓觀眾了解到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地秧歌的人文情懷,以及傳承的不易,有利于加強觀眾對流傳至今的汾陽和孝義秧歌文化的認識,促進秧歌這種非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三、非遺紀錄片的意義與價值
(一)促進非遺文化傳播和傳承
非遺類紀錄片在傳播過程中的基本任務是將文化有序且盡可能永久地傳播下去,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任務的重中之重。紀錄片的出現,能夠記錄各種藝術表演方式、手工制造業、雕刻等技術的過程,還能通過記錄的方式,廣泛傳播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通過對影片的觀看,希望能夠給觀眾在視覺上帶來直觀的感知和深深的思考,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有所了解和思考。《汾孝秧歌》就是在展現汾陽地秧歌的同時,呼吁大家對地秧歌這種文化的關注,通過記錄傳承人老爺爺給徒弟的講解,以及對秧歌表演團隊排練時的指導,讓人們慢慢了解什么是地秧歌,產生興趣后,了解了地秧歌表演的深刻意義,促使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二)挖掘古人智慧與工匠精神
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人,在拍攝過程中,一方面是記錄非遺文化,另一方面是展現非遺傳承人,挖掘傳承人背后的感人故事,并且尋找到其與非遺文化的切入點。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對于許多人而言,故宮或許是一生只去過一次的旅游景點。但是通過紀錄片,人們可以看到故宮文物修復工作中的許多細節,在人們通過屏幕看到那些古文物的面貌時,并不知道這樣一幅畫、一件陶器、一個鐘表背后經歷了怎樣的天災人禍。但是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修復師,總是化腐朽為神奇,讓人們能夠一睹千年文物的原貌,觀眾還可以近距離地觀看修復文物的過程,從而對故宮的文物有所了解,也對修復文物的技師產生崇高的尊重,認識到文物修復工作不僅需要后繼有人,更需要后繼有能人、有潛心者、有技藝開拓者。
四、非遺紀錄片創作的提升路徑
(一)多元化傳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傳承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雖然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是極力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使得人們保護非遺文化的意識逐漸提高,并且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也帶來了傳播方式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可以投放于電視節目中,也可以投放于電影院;還可以通過微博、抖音等平臺進行播放,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觀看,吸引國內外的人群關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以我國豐富的美食文化來展示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的,其在電視、互聯網等各大平臺播出,一時間,引起全國的美食潮流,聽到熟悉的背景音樂都能讓人想到各種美味,也讓外國人看到了我們中國的美食,感受到了中國的美食文化,因此,要增強多種媒介融合發展的傳播能力。人們在視頻網站上還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與不同的觀看者交流,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二)增強互動性與體驗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也逐漸提高,這也要求紀錄片的表現形式需要朝著故事化的方向發展,其實有時對觀眾有較強吸引力的往往是精心設置過的情節和細節。當然,沖突的制造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話說,有沖突才有看點,紀錄片本身就枯燥,若沒有一點矛盾和沖突,會使人們失去耐心,沖突反而可以提高人們的觀影興趣,提高紀錄片的感染力和生動力,使觀眾一步步地在情節展現過程中慢慢觸摸到背后的深層文化意蘊。
(三)多角度、多鏡頭的敘事
在記錄畫面事件時,長鏡頭最大的功能就是真實地記錄現實,長鏡頭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畫面的內容和思想內涵,在非遺紀錄片中,大量長鏡頭的使用能夠將傳統技藝的傳承過程或表演過程更加詳細地記錄下來,把某個片段的完整過程展現出來。特寫鏡頭也是非遺紀錄片常用的鏡頭之一,被拍攝的主體充滿整個畫面,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到某種技藝或表演的細節,縮短了觀眾與被拍攝主體的距離。恰到好處的特寫鏡頭,能夠給人以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既可以展現傳承人的面部表情,也可以展示某一具體的形象或者某一動作的方法,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汾孝秧歌》中傳承人在講述敲小鼓的手指動作時,運用特寫鏡頭可以更好地讓觀眾看清楚怎樣握住才能彈出聲音(圖5),也增加了觀眾的參與感。當然,也可以適當地使用空鏡頭來渲染情緒和氣氛,環境是人情感的延伸,觀眾的情緒也會受到空鏡頭的影響。
五、結語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精神性與特殊性,有著巨大的影響。如何進行保護和傳承引起了業界人士的關注,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方式具有文字記載所不具備的直觀特性,其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多元化的傳播渠道,能夠引起注意,因此,非遺紀錄片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紀錄片同電影一樣,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新的時代環境下,非遺紀錄片需要不斷調整敘事策略,不斷創新,以更好、更鮮活的方式呈現出非物質文化的藝術魅力,適應新的媒體平臺與新的傳播環境,以及滿足觀眾的需求。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也應該多注重用優質的畫面、多變化的拍攝角度來豐富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審美感染力,樹立以內容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創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更多的人關注非遺文化,從而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陳小娟.非遺微紀錄片的敘事問題與表達創新[J].當代電視,2021(10):79-84.
[2]申園園.非遺微紀錄片人物形象塑造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21.
[3]徐丹華.淺談非遺題材紀錄片的影像記憶與文化表達[D].浙江傳媒學院,2015.
[4]王穎.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5]高芮.“非遺”類紀錄片敘事藝術[D].河南大學,2016.
[6]毛奕鷗.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作方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8.
[7]張舒淇.非遺類紀錄片創作研究[D].西北大學,2019.
[8]朱榮清,鐘欣穎.非遺紀錄片創作中的敘事策略研究[J].電影文學,2022(13):14-19.
(作者簡介:張嘉藝,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新疆藝術學院,研究方向:影視創作)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