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志

英國作家笛福曾經說,對災難的恐懼比災難本身更可怕。
人生難免會遇到災難,在災難面前,人類是脆弱的、渺小的。相信經歷了疫情的人們,都對此深有體會。疫情對整個世界來說是一次考驗,對于學校教育來說,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驗,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契機。如何通過適宜、有效的災難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從小了解災難、不畏災難,知道如何積極有效應對災難,對學生們有著現實的教育價值和指導意義。
只有人的生存得到保障,才有后期發展。開展災難教育正是體現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的“以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改革理念,突出教育中的“人”,教學生學會生存,增強學生個體生存能力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提出二十一世紀“學會生存”的教育口號,明顯指出生存能力是當前教育的核心之一。
災難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但經常性的災難教育會增強學生應對災難的能力,也會不斷警示學生要具備憂患危機意識。
很多災難損害后果的產生都源于無知,災難就是一本活的教科書,一個活的教學案例。學校加強災難教育能夠讓學生深刻了解其種類、危害程度、災難前兆、破壞形式、原因及規律等。并且,通過了解國家的救災措施,能進一步了解國家的基本國情,明白災害對國家經濟發展和安全造成的嚴重威脅,知道國家現階段抵御巨災的能力和水平。
通過災難教育,學生能了解到自然災害頻發、臭氧層空洞、全球溫室效應等諸多環境問題,進一步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增強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上下展開了一場抗疫阻擊戰,激起了億萬人民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讓學生們了解到這些,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擔當責任感。學生們會感受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在患難之時勇擔責任,學會在經歷中進步,在抗疫中成長,用自身行動踐行愛國情懷。
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科教學特色,適當在授課中融合災難教育。
比如,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多視角呈現自然災害知識,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借助氣象衛星圖像、雷達影像圖,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地震、山洪、風暴、火山爆發等災難性自然現象的形成原理、生命周期、運動規律等;
在數學課上,學生可通過創建數據條形圖了解颶風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計算由颶風災害引起的通貨膨脹率;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帶領學生發掘抗疫主體的不屈精神、愛國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勇氣,并以此作為中心思想寫作短文,或以更文藝的方式科普防災減災知識,通過課堂短劇、小品,生動形象地演繹災難下的百姓生活等。
除了學科教學要融合災難教育外,學校還可利用班會、學生聚會、社會實踐活動、安全教育平臺和學校公眾號等渠道進行減災防災知識宣講,開展形式多樣的知識競賽或征文等活動,通過多路徑傳播躲避危險的技能與知識。
學校還要經常開展減災防災演習,邀請消防專業人員進校指導。以防火演習為例,學校首先可安排學生先行研究校園環境,根據地形、建筑分布和房屋內部空間結構,自己設計、繪制災害逃生路線圖(按比例尺);其次,完成校園防火急救包的籌備方案,讓學生明確各類急救物品的作用及使用方式、流程;再次,要在消防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并完成心肺復蘇訓練,掌握心肺復蘇術。
學校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首先是讓學生對保護環境有一定的認知,主要為意識層面;其次是讓他們懂得自覺保護環境,主要體現為行為層面。意識與行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校可定期開展環境教育講座,力求達到以下效果:
● 提高學生對整體環境的感知與敏感性;
● 提高學生對環境的問題了解并具有經驗;
● 樹立學生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提高學生關心環境的情感;
● 使學生獲得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前段時間的韓國梨泰院踩踏事件,足以引起我們的反思:任何時候,生命都是第一位的。
在此,我們以踩踏事件為例,講一講面對此類事件,學校的自我保護教育應該側重于哪些方面:
讓學生了解踩踏事件發生的場所和原因有哪些——讓學生有能力辨別危險。
如何預防踩踏事件——讓學生了解,當擁擠的人群向著自己行走的方向涌來時,該采取什么措施?若被擠進人群中,哪些行為不能做?如果出現擁擠踩踏的現象,撥打什么電話可以聯系外援?
在擁擠場所的自我保護措施——如怎樣避免跌倒、跌倒后如何自救?
如何進行現場急救——有人受傷,可以積極采取哪些科學、有效的救助措施,為救治傷者贏得時間?

疫情推動了人們對生命真諦的探索,讓人們更加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學校加強災難教育,除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減災防災知識、掌握逃生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有愛心、有同情心、有擔當和有責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