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婷

交流,是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的事情。在整個生命周期中,
我們需要與家人一起生活,與同學一起學習,與同事一起工作。對于同學和同事而言,交流是一個雙方互相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但彼此之間如何看待對方,很大程度取決于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陌生人之間首次接觸的感覺,它決定著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大致形象,并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現象在之后的很長時間里都會影響著彼此關系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都希望給周圍的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我們總是會不知不覺中給別人留下壞印象。出現這種情況往往不是我們的本意,我們想要他人了解真實的自己,進而形成信任且健康的人際關系,那么關鍵就是如何將糟糕的第一印象扭轉過來。
若你一開始犯了錯,之后要打破這種不好的固有印象,就需要不斷地在他人面前展示許多相反且引人矚目的信息,以便啟動第二階段的思考,使得現有信息不斷擠壓并占據原有信息在對方腦海中的記憶痕跡,讓新信息占據有利地勢。
比如,你給別人第一印象是一個非常宅的人,想要打破這個固有印象,你可以時不時在社交網站上放一些出去旅游或者到處玩的照片。隨著時間積累的過程,對方腦海中關于你的印象,可能就是一位喜歡用腳丈量世界的人。
當然,讓他人記住全新的你,僅僅自己展示是不夠的——因為第一印象難以改變的原因之一是大腦喜歡偷懶。在遇到新問題時,人們喜歡用舊有思維來進行思考,這可以節省他們的認知資源,提高效率,加快對環境的適應。
同理,如果沒有一個比較讓人驚訝的理由來讓大腦重新啟動,那么人們也不會過多地注意新信息。
因此,除在社交網站上不定時發旅游照片之外,你可以主動邀請對方出去玩耍,并且一路上介紹自己做的各種旅游攻略,不斷與對方進行互動,讓對方不得不在內心反問自己,“他/她不是很宅的嗎?”
緊接著,在驚訝的基礎上,我們需要保持這種新行為,使得新信息不斷轟炸大腦懶惰的堡壘,讓他們開始主動反思并意識到對你的第一印象是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
在以上有序的操作下,如果你發現你拉近了和對方的距離,那么恭喜你,你的努力有收獲了。這時,你可以斗膽嘗試問下對方對你的最初印象,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對你的第一印象是模糊的。
我們知道想要改變他人對自己糟糕的第一印象,正確看待與認知自己,就需要讓對方反復接觸新印象,繼而誘發以往舊印象的遺忘,但這種選擇性的展示信息有一個前提——你們有能夠繼續了解的機會。
如果沒有機會,那你就要去創造機會。
想與他人有進一步的接觸,最直接也最簡單的方法是確保你能幫助到對方。
這種現象也叫結果依賴,表明他人如果沒有你的合作,就無法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
你在某方面的知識更加專業或者更加擅長,對方要想完成任務,必須依賴于你的專業知識和幫助,這意味著對方必須與你產生聯結。也正因如此,依賴他人的人,會不計麻煩去了解對方的個性、習慣等特性,進而猜測對方的欲望和需要。
比如,上司因為你第一天上班就遲到而覺得你是一個對工作不專心的人,對你越來越不重視,即使后面你每次都準時到公司,但上司都不關注你。這時候你可以借機邀請上司去打籃球,因為打籃球是你比較擅長的活動,上司喜歡但經驗不足,在打球的過程中,上司就會依賴于你的專業知識,發現你不同的一面,并且吸引上司對你的關注,讓他漸漸將注意力放到你每次都能準時并提前到達公司的行為上。
我們總是會考慮到他人對我們的第一印象,而會忽略我們同時對他人也形成了第一印象。
如果對方給我們留下了糟糕的第一印象,我們通常會避免與對方交往或者更多的接觸,只當作生命中的過客。但我們經常會因為道聽途說或者聽信別人的言辭,來對一個人進行不客觀的判斷,這導致無法全面和真實地認識一個人。我們和他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進行社會交往活動,如果我們總帶著偏見與人相處,就難以形成一個健康、信任的關系氛圍,這也很大程度影響著我們的進一步合作。
我們常常將遺忘和衰老聯系在一起,遺忘代表著記憶的喪失,總讓人感覺惶恐。但實際上,遺忘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
改變自己對別人的第一印象,需要自己走出舒適圈,不斷去發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有意地忽視和遺忘關于最初糟糕的印象。因此在合作的最開始,建議先不帶任何評價色彩地去觀察對方的行為,有意將最初偏見的信息拋之腦后,將行為過程和結果相結合,不斷去接受對方新的一面。

正如《傲慢與偏見》所寫的那樣,初見時,達西先生給伊麗莎白小姐留下了惡劣的印象,但經過主人公試圖扭轉第一印象的各種努力,消除了誤會,最后兩個人喜結連理。這使得我們相信,不經意間的壞印象是可以被淡化和遺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