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Q老師,您好!
我的孩子是一名六歲的小男孩,孩子特別喜歡玩游戲,經常想讓我們和他一起玩,好像特別依賴我們。有時我們比較忙,孩子會看手機和電視,這樣似乎也能學到一些東西。我不太清楚這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孩子看電子產品和親子游戲有什么區別嗎?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親子游戲呢?
趙趙媽媽
A趙趙媽媽,您好!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家里時特別希望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有時家里的一個傳球游戲就會讓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最近有一本特別火的科學育兒書,名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當我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很疑惑,不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句話如何去理解呢?
我看到這本書時覺得有些驚訝,后來看過后覺得“世上的真理都是相通的”!在學前教育專業中就有專門的“兒童游戲”課程,孩子通過游戲認識世界,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喜歡玩各種各樣的玩具和游戲,有一句話“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可以促進想象力、創造力、社交力等。
在家中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加入,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可以通過做游戲和孩子建立深層聯結。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玩具,是父母的全然關注。長遠來看,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會影響到孩子與自己及他人的關系,這也是被科學實驗證明了的。
我們先講一個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實驗,華生通過8個月的小阿爾波特實驗得出育兒理論“孩子哭鬧不要理”,以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當時很多父母產后立刻斷奶,讓孩子獨立睡小屋,盡量避免與孩子進行親密接觸,這種做法影響了不計其數的孩子,而且影響了美國40年。后來按照這一育兒理論,哈洛養了一些猴子,出生后就獨立生活在一個籠子里的猴子,應該比自然條件下母猴養育的同類更加強壯聰明;哈洛卻發現這些小猴子極其不對勁,與正常的猴子行為出現了巨大差異。這些被親子剝離的小猴子,目光呆滯,當被撤掉籠子時,它們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和同類相處。于是著名的“恒河猴實驗”產生了:幼猴無一例外都對鋪在籠中的毛巾產生了強烈的依戀,它們喜歡抱著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哈洛由此得出結論,獨立并不是簡單的孤立和狠心培訓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細心呵護、在父母的懷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獨立探索,長大后會更加獨立,更加適應社會。
對于親子間的相處,孩子看重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的親密時光,同時了解他們的性格,給他們提供選擇,這是未來孩子真正快樂、獨立、勇敢的地基。冷漠地訓練孩子,的確能得到一個不哭不鬧的孩子,但是那并不是孩子變乖了,而是嬰兒在絕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靜,不再對外發出信號。孩子不哭的時候,多鼓勵孩子站起來;孩子哭泣的時候,請第一時間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為他需要你。
電視、手機上的畫面和孩子是沒有互動的,長時間地看屏幕可能會讓孩子模仿某些動作和語言,但是沒有人給孩子反應,孩子不知道對與錯,人與人的互動對孩子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情感的聯結,孩子作出行為父母給予一些反饋,孩子大腦中才會產生神經元之間的聯結。比如有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打架時,他不知道別人的感受是什么樣的,可能只是在模仿一些電視上的行為。
長時間看電視的孩子情商也比較低,有一個案例:有一位自閉癥的家長就在孩子幾個月時天天用電視來幫自己看孩子,剛開始只是感覺統合失調,越大越嚴重,到3歲不會說話,到5歲總是哭鬧、亂沖亂撞。現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孩子完全不接觸電視和手機不太可能,而且有些內容是有益的,但是在接觸電視和手機時,家長同時要與孩子多互動,并且有效控制好時間。有時父母可以陪孩子玩一會兒他的手機游戲,互相交流一下,也是了解孩子想法的一個手段。
聰明的父母可以很好地利用現在的電子產品,比如孩子在玩游戲時攝錄下來當時的場景,有時間放給孩子看,問他當時的感受和想法,這在心理學上可以優化孩子的“自傳體記憶”,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復盤。
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進行充滿愛的眼神接觸。父母希望孩子如何尊重自己,反過來就如何尊重他們。目光的接觸是第一位,眼對眼深層的意義就是真正看到孩子,父母共情孩子的感受,看到真實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期待中的孩子。
給予孩子充滿熱情的全然關注。孩子高興時,父母就覺得好玩又有趣;孩子難過時,父母表達理解,陪伴支持。對于多子女家庭,父母能一對一地陪伴某個孩子,不帶其他兄弟姐妹,心思全部放在這一個孩子身上,這是不可能的。可以計時,十五分鐘、半個小時,最多一個小時,和每一個孩子輪流、定期進行這樣的特殊時光。
有時父母也需要為自己積蓄能量,休息一下以便恢復精力,這樣才能心情愉悅地陪伴孩子。尤其是媽媽們,偶爾的休息也會為孩子與其他人聯結創造機會。多陪孩子并不意味著可以“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樣孩子感覺是不值得被愛的。
有些父母擔心過多的游戲和共情會慣壞孩子。不用擔心,游戲、愛或接納絕對不會慣壞孩子。真正慣壞孩子的是,父母因無法應對孩子的情緒而違背自己內心的價值觀,不得不答應他們的無理要求。
“和我一起玩吧”并非無理要求,孩子知道和父母一起玩是建立聯結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