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晶

摘要:目的 探究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以及預防要點。方法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健康體檢者106例,抽取本研究所選人員血液4 ml,將所選樣本分為兩份,其中一份不做溶血處理,另外一份做溶血處理,每份樣本106例。對比做溶血處理與不做溶血處理患者生化檢驗結果。結果 未做溶血處理與做溶血處理的尿素氮、血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檢驗結果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未做溶血處理與做溶血處理的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酸激酶等指標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在實施生化檢驗過程中,患者血液樣本發生溶血會導致檢驗結果不精準,因此需給予有效預防,嚴格掌握儀器質量,降低血液樣本溶血現象發生率,嚴格控制檢驗質量,保證結果更加精準。
關鍵詞:生化檢驗;溶血;影響
生化檢驗為臨床檢驗的重要部分,通過檢驗血液或體液中成分的含量及變化,能夠幫助醫生診斷和治療患者疾病[1]。但是在實施臨床生化檢驗的項目中,如果患者血液標本出現溶血現象,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 溶血現象是指患者血液中的紅細胞發生破裂,導致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外滲[2]。溶血是導致檢驗結果出現偏差的一種原因,會影響醫護人員對疾病的診治和治療。引起溶血現象的因素較多,如采集血液時負壓過大、水浴箱的溫度偏高、血液樣本離心處理速度過高等[3]。為了保證生化檢驗工作順利進行,提升檢查結果精準度,分析生化檢驗過程中溶血現象對結果產生的影響,對臨床診斷及治療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分析溶血對生化檢驗的影響以及相關預防措施。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健康體檢者106例,抽取本研究所選人員血液4 ml,將所選樣本分為兩份,其中一份不做溶血處理,另外一份做溶血處理,每份樣本106例。所選健康群體中男53例,女53例;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43.45±3.45)。生化檢驗血液為相同血緣,但是經過不同處理。
納入標準:(1)同意參與本研究;(2)無心肝腎等疾病。排除標準:(1)有血液疾病;(2)有慢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采集在我院實施健康體檢人員的生化檢驗項目血液標本。在采集之前,醫護人員需告知健康體檢人員相關注意事項。采集患者4 ml血液,采用靜脈采血方式,分別放置在兩個試管中,每個試管2 ml靜脈血。將其中一份靜脈血液通過機械振蕩人工干擾血樣,進行溶血處理,振蕩次數需保證相同,使標本溶血程度無差異。醫護人員實施肝素抗凝處理后對兩組樣本在相同條件下進行離心,離心速率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分離出血漿后進行生化檢驗,觀察兩組樣本生化檢驗項目。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生化檢驗相關指標。
1.4 統計學資料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6.0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正常血液標本和做溶血處理的血液標本,用相同的儀器設備、試劑及檢驗人員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相同項目檢測。做溶血處理與未做溶血處理的尿素氮、血尿酸、肌酐和甘油三酯檢驗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未做溶血處理與做溶血處理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肌酸激酶等指標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本研究發現,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肌酸激酶等指標均有顯著差異。通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在血液樣本中一旦出現溶血情況,就會影響血糖、肝功能、血鉀、血脂、骨科疾病以及心肌疾病等檢查結果[4]。本研究發現,溶血現象對肝功能指標產生的影響高于腎功能指標,主要因素包含血液出現溶血之后,紅細胞中谷胱甘肽等物質會消耗尿酸檢測過程中的過氧化氫。因此,在采集血液樣本時,需要規范采集方法,適當選擇止血帶的松緊度,讓血液能夠平穩流入到檢測試管中。保證采集過程中實施無菌操作,促使試管與采血器均符合醫院標準。在存放血液樣本階段,不要產生震蕩,避免對細胞膜造成破壞而出現溶血情況。在運輸血液樣本過程中,需要保證血液樣本能夠在穩定的環境中,避免由于外界溫度發生變化而導致溶血現象。在采集完血液樣本之后,將血清及時進行分離。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提升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醫護人員養成良好的溶血防范意識,提升職業責任感,同時要保證儀器設備的清潔度,定期檢查采血設備,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在進行生化檢驗階段,如果采集的血液出現溶血情況,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匯報,同時對患者血樣標本重新采集,使檢驗結果更加可靠。在采血過程中,醫護人員不能存在得過且過心理,要提升檢驗精準度,避免發生此類醫療事故。
在臨床生化檢驗中,溶血是一種常見現象,嚴重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甚至會導致患者疾病診斷出現錯誤,提升醫療風險發生概率[5]。在進行生化檢驗時,血液樣本會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干擾,引起溶血現象發生。溶血是指紅細胞發生破裂,導致血紅蛋白溢出,使血清中血紅蛋白濃度發生改變,對檢驗結果的精準度有嚴重影響[6]。溶血出現的主要因素包含機械損傷、化學因素和藥物毒性反應。為了提升檢驗結果精準度,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案,促使檢測結果不受客觀因素影響。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在進行生化檢驗時段,一旦發現溶血樣本,需要重新采樣[7]。
醫學技術發展快速,生化檢驗儀器的準確性和精密度均在不斷提升。由于生化檢驗科室工作量逐漸增大,因此工作人員更加重視儀器的使用情況以及滅菌情況。檢驗人員對樣本觀察時間不多,大多數情況下通常應用儀器進行操作,無法觀察到血液發生異常[8~9]。為了能夠給臨床提供疾病診斷的可靠依據,需要對生化檢驗中血液樣本溶血情況做好預防和干預,避免由于人為干擾因素,導致檢查結果出現誤差[10]。患者在采血階段,由于血流動性較大、抽血和離心速度過快,都會導致溶血情況出現。如果采血過程中操作不規范,或者運輸不當,也會發生溶血現象。因此,在檢驗工作開展期間,相關工作人員要提升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采血操作要規范,避免患者出現血管反復穿刺情況。在實施儀器消毒過程中,不能使用酒精[11]。在采血階段要保持血液輸入更為平穩。現如今,由于儀器設備數量增多,容易導致醫療器械管理發生混亂。部分醫院在購買醫療器械時會考慮到價格,但是如果設備質量差,對于診療以及檢驗工作均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在購買器械設備時,要選擇質量可靠的廠家,避免由于儀器因素導致溶血現象出現。
生化檢驗是指通過檢驗患者血液、尿液、腦脊液等體液中的成分變化,了解患者病情狀況。生化檢驗包含檢查人體肝功能、空腹血糖、腎功能以及血脂等指標[12]。但是,在生化檢驗過程中,如果標本發生溶血,會導致結果出現偏差,對診斷和治療均會產生影響。樣本溶血包含體內溶血和體外溶血兩種[13]。如果屬于體外溶血,主要由物理因素導致;也可能由于化學因素導致,如采集的血液樣本與表面活性劑相互接觸。體內溶血主要是患者存在遺傳病,導致紅細胞數量增加。除此之外,藥物毒性反應也是導致溶血現象發生原因之一。由于現在的血液標本采集通常采用真空采血管,溶血情況的發生更為頻繁。因此,采集血液樣本之后,需要立刻進行檢查,及時送檢,檢測時間不能超過2 h。及時離心,分離血細胞與血清或者血漿,時間不超過2 h。在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時,要等標本自行凝固,不能使用器物剝離,合理控制離心速度,離心時間在8 min左右。
綜上所述,溶血會對生化檢驗結果產生影響,醫護人員要重視檢驗,避免發生溶血,合理處理檢測標本,嚴格把握質量,盡量減少誤差出現,提升檢測結果的精準性。
參考文獻
[1] 石麗芳.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預防要點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2,38(7):98-100.
[2] 石彬彬.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預防要點分析[J].健康必讀,2021(10):73-74.
[3] 張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中溶血現象對檢驗準確性的影響分析[J].母嬰世界,2022(14):49-51.
[4] 盛明.探討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18):238-240.
[5] 黃鶯.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影響的研究[J].中華養生保健,2022,40(4):156-157.
[6] 馬玉玲,吳立慧.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預防措施研究[J].母嬰世界,2022(10):48-49.
[7] 蔡存會.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1,32(11):1307-1309.
[8] 尚玉燕.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預防措施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1):211.
[9] 牛婷婷,單雪嬌.溶血現象對于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與預防措施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9):129,132.
[10] 張燁麗.探討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結果的影響及預防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9):210,218.
[11] 陸國偉,冼麗敏,彭俊云.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預防措施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40(5):592-593.
[12] 瞿巍.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預防對策分析[J].當代醫學,2019,25(7):153-154.
[13] 烏云斯琴.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及預防措施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A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