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
我是一名畢業沒多久的口腔醫生。
說是畢業沒多久,但從實習到現在,我也在口腔行業穩扎穩打干了4年。
4年時間,在其他行業也許可以被叫一聲“前輩”,但在整個醫療系統,就算我考到了執業證,也還算小毛頭。
這幾年,我工作的場所一變再變—從實習的三甲醫院到中高級連鎖口腔診所,再到樸實無華的社區診所。
我見過用一把牙鋌就拔出別人怎么都拔不出的牙的行業“大牛”,見過從響當當的大學畢業卻連補牙充填都做不利索的研究生,也見過天賦異稟,一手充填堆砌術堪稱爐火純青的規培醫生。
關于口腔行業,我有很多話想說。
實習第一天穿上白大褂,我下意識地摸出手機來了一張自拍,發到微信家庭群里。
其實,在實訓課上我已經穿過無數次白大褂了,但在醫院穿上它,意義不同。
穿上白大褂的我還沒嘚瑟幾秒,就被師兄、師姐耳提面命一番:不能穿著白大褂出醫院,不能穿著白大褂跑步,不能穿著白大褂和病人亂說話。
這些提醒平時都是過耳即忘,只有遇到事情才會真正放在心里。
有一次,帶教老師派我給腿腳不方便的老人代繳費,結果我走到半路被病人攔下來了。
病人態度恭恭敬敬,是我們這些醫院實習生少有的待遇。
他小心翼翼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又小心翼翼地問我應該掛什么科的號。
我們這些口腔醫生的大學專業都和大臨床不一樣,我們是“口腔醫學”,大臨床是“臨床醫學”。什么病掛什么號我也就知道個大概,還不如人家導診臺的護士清楚。
可是,就因為我穿著白大褂,病人無條件地信任我。
我只能紅著臉,手足無措地表示不知道。結果,病人更加小心翼翼地問我,他的病是不是很難治,不然為什么我身為醫生都不知道他應該掛什么科的號。最后,我只能把人帶到導診臺,由更專業的護士答疑解惑。
病人看見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就會緊張,你說的每一句話他們都會上心。如果再穿著白大褂跑動,就會引發他們的擔心和焦慮。
這就是師兄、師姐耳提面命的原因。
在醫院穿白大褂,比起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種“我能治療你”和“我能幫助你”的信號。
憑著在醫院的實習經歷,我回家鄉后到一家中高級連鎖口腔診所就職。這一待就是兩年,我總算明白了這里和醫院有什么不同。
中高級連鎖診所是預約制,患者來去匆匆,從來不會多耽誤一分鐘。而在等待區的患者,有拿著平板和電腦辦公的,有閱讀書架上書籍的,也有悠閑自在地打游戲的。和醫院焦急不已的患者相比,連鎖診所的患者多了一份從容。
就診時,患者知道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不同,甚至會問我蛀牙到達的位置是牙本質層還是牙釉質層—這些都是口腔專業術語。他們在就診前已經了解、查閱過口腔方面的知識,來中高級連鎖診所就診,就是要專門的、無人打擾的咨詢時間以及更高效的治療方式。
“能保牙髓保牙髓,能保牙體保牙體。”這是我作為口腔醫生的堅持,也是口腔醫學專業老師們希望學生能提供給患者的治療方式。但這些都不是連鎖診所患者群體的要求,他們要求不痛,要求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顆牙齒而已,可替代性太強,不足以讓他們浪費寶貴的時間。
在中高級連鎖診所的兩年,我明白了作為一名醫生,該做的是給患者專業的醫療建議,以及提供多種可供患者選擇的治療方式。
在不危及患者健康的情況下,尊重他們的意見也是專業的體現。
2022年,因為家里的原因,我從離家一個半小時車程的中高級連鎖診所離職,選擇了離家不遠的一家社區診所。
如果說三甲醫院的患者對醫生是十足的信賴,連鎖診所的患者較為專業,那么社區診所的患者又是完全不同的表現。
社區診所的患者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他們經常眼神掠過我,滿診所地找年長的男性,認為那些才是醫生。他們也經常在我苦口婆心說了很多后,大手一揮,斬釘截鐵地說:“我就想知道怎么能讓我吃得下飯!”更有甚者,在治療做到一半時,起身指著剛剛走過去的診所老板問我:“那個才是醫生吧?”
也許是我額頭上的痘痘讓人覺得年輕,但我還是一口氣堵在了喉嚨口。
在我多次建議患者做預防性洗牙、預防性牙體充填后,診所老板忍不住偷偷叮囑我,做最基礎的治療就可以了。我心里悶悶的,就像胸腔里塞滿了棉絮。
我明白患者并沒有冒犯我的意思,也明白診所老板的良苦用心:患者只想解決最基礎的問題,很多時候說再多都無濟于事。這里的患者認為牙齒就是用來吃飯的,能把食物嚼爛就是解決問題了。
但是他們不知道,細菌會把蛀牙發展成牙髓炎,到時候他們會痛得睡不了覺;他們也不知道,牙菌斑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會侵犯牙槽骨,到時候牙齒會松動、掉落,最后連假牙都戴不上。
看著患者當下的牙齒,我腦子里浮現的是他們多年后的口腔情況。所以,我選擇繼續勸說。就算沒人聽,我也想用重復的語言讓醫學知識在患者心里埋下一顆種子。
我還是要做一個醫生該做的事情,不管是在三甲醫院、中高級連鎖診所,還是在社區醫院。
如果沒有變故,我大概率會當一輩子的口腔醫生吧。這個行業那么與眾不同,是一個要讀一輩子書、考一輩子試的行業。
面對“口腔醫生就是賺錢”“現在醫生為了業績不擇手段”的說法,我也不是沒有無奈和憤慨;面對口腔行業特有的疾病暴露風險和頸椎職業病的預警,我也不是沒有動搖。只是,口腔專業學到現在,我已經舍不得放棄了。
大環境下,確實有只追求業績的診所,也有沒有從業資格的半吊子,但是憑良心從業的醫生終究是大多數。不管身體出現問題與否,在面對醫生時,誠實地交代病史,大膽地提出困惑和要求,好好聽醫生的醫囑,大抵是沒有錯的。對一個醫生有疑慮,大不了多跑幾家醫院和診所咨詢,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也是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