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盧靖宇 黃麟惠 廖輝 孟怡彤 盧子程



摘? ?要:光學是物理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生較難及時充分地理解較為抽象的光的傳播,同時由于缺少教具輔助教學和教具現象不明顯,容易造成學生認知的困難。文章介紹一種可顯光路的立體化光學演示儀,利用本演示儀可以較為清晰、直觀地演示多種光學實驗。
關鍵詞:光學演示儀;可顯光路;立體化;中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3)3-0048-4
光學是中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為保證學生充分理解相關光學概念,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可根據學生實際學習特點進行引導,將理論知識用教具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光學現象的理解,激起他們學習光學的熱情,提高物理的整體教學水平。同時,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實驗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手段。特別是初高中物理光學的教學演示實驗,許多物理概念、規律都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而進行抽象化,進一步概括、歸納出來的,所以一個現象明顯的光學教具十分重要。常用的光學實驗儀器由于存在光源亮度低、光束易發散、自然光源過強導致無法看清光學路徑等缺陷,使得實驗操作難度加大,學生看不到演示實驗現象,無法對光路進行觀察,難以自己動手調節,這些因素造成光學實驗較難完成。
為了解決此類問題,我們通過簡單材料制作出一套可顯示立體光路的多功能光學實驗儀。通過3D打印多孔光源支架,將多束激光匯聚增加光線可見度;通過電機高速轉動,將不易調節角度的單一光線形成立體柱狀光路;通過丁達爾效應,減弱自然光對光學實驗的影響。儀器結構如圖1所示。
1? ? 實驗裝置設計
本裝置利用電動機帶動可調節多孔激光支架,使三束或以上的激光束高速旋轉。利用超聲波加濕器作為霧化裝置,超聲波加濕器采用1.7 MHz的高頻振蕩,通過霧化片的高頻諧振,將水擊碎成微小顆粒拋離水面而產生自然飄逸的水霧,實驗中的水霧直徑為1 μm~10 μm。由于丁達爾效應,當可見光(本實驗演示儀采用波長為532 nm的綠激光)透過膠體時會產生明顯的散射作用,這個膠體的分散劑是空氣,分散質是微小的液滴。利用這種散射現象,在光經過的路徑上便可以看到一條明亮的光通路,這條光通路即為光學上所說的光路。同時,由于人眼存在視覺停留,從而形成立體空心光柱。所形成的空心光柱可以很好地避免只用一束光線導致現象不明顯,用以完成凹、凸面鏡(透鏡)演示實驗,同時增加了實驗的趣味性。停止電機轉動,打開一只激光束,又可以完成光的折射、偏振、衍射等實驗。
2? ? 實驗內容
2.1? ? 凸透鏡焦距測量實驗
調節光屏高度,使光屏上同心圓的圓心位于主光軸位置,將一束平行光沿著主光軸方向射到凸透鏡上,在光屏上得到的折射光線相交于一點,即焦點,測出此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即為焦距。在進行凸透鏡實驗時,通過調節光屏,測得實驗用的凸透鏡的焦距為10.0 cm,實驗現象如圖2所示。
2.2? ? 凹透鏡焦距測量實驗
實驗原理如圖3所示。其中,用兩束激光模擬位于P點的實物,兩束入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光點的間距為d1,未經凹透鏡時在光屏上形成光點的間距為d2,光線在透鏡平面上形成光點的間距為d3,光屏與透鏡之間的距離為L。
根據幾何學中相似三角形原理可得
故只需測得d1,d3以及光屏與透鏡之間的距離L即可。實驗數據如表1所示。
將表1數據代入(4)式可得凹透鏡的焦距為10.0 cm,實驗現象如圖4所示。
2.3? ? 凸面鏡反射演示實驗
在凸面鏡反射實驗中,中學階段無法有效測量凸面鏡的焦距,只能作為演示實驗進行演示。
實驗現象如圖5所示。
2.4? ? 凹面鏡反射演示實驗
凹面鏡實驗中,利用光屏顯示光點時,因為光屏會將入射光遮住,無法完成實驗,因此,我們在測量凹面鏡的焦距時,巧妙地利用小光屏,將光的焦點投射到小光屏上,得出凹面鏡的焦距為8.0 cm。實驗現象如圖6所示。
2.5? ? 光的折射實驗
光的折射是指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的現象。本實驗我們利用45°直角棱鏡以及等邊棱鏡進行實驗演示。
(1)利用45°直角棱鏡進行光的折射實驗,實驗中測得光相對于原來的方向偏折25°,實驗現象如圖7所示。
(2)利用等邊棱鏡進行光的折射實驗,實驗中測得光相對于原來的方向偏折41°,實驗現象如圖8所示。
2.6? ? 光柵衍射實驗
本演示儀使用的光源為單色激光,因而實驗的現象為對稱分布的光點。實驗數據如表2所示,實驗現象如圖9、圖10所示。
3? ? 結? 論
實驗結果表明,本演示儀可以很好地演示凸透鏡實驗、凹透鏡實驗、凸面鏡實驗、凹面鏡實驗、光的偏折實驗、光的偏振實驗、光柵衍射實驗,并且實驗效果明顯,特點突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光學的熱情。一套好的教學儀器對于教學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光學的教學,以往的光學教具既難以調節,又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且光路的中間過程看不見、摸不著,造成學生的理解困難。本演示儀易于操作、原理清晰、可視性強,適合在中學、大學實驗室中廣泛使用,也適合經進一步開發并改進后在科普場所展示。
參考文獻:
[1]魏學銳,劉旭威,何京妮,等. 多功能光學演示儀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通報,2017(3):96-98.
[2]黃軍.中學物理自制教具的改進及其實踐案例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6.
[3]王永利,張立然.幾何光學實驗的改進——全國第五屆自制教具評選獲獎作品之六[J].物理通報,2001(6):35-36.
[4]李卓君.簡易光學演示儀的制作及演示[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5,25(6):31-34.
[5]劉洪森.可視光路演示箱的構造與使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4(8):22-23.
[6]徐永芝.中學光學演示儀[J].湖南中學物理,2012,27(3):43-44.
[7]金恩培,周素瓊,張立彬,等.傳統幾何光學教學實驗裝置的改進[J].物理實驗,2003,23(12):38-39.
(欄目編輯? ? 劉? ?榮)
收稿日期:2022-12-13
基金項目:重慶市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計劃研究項目“可顯三維光路的多功能光學實驗儀的設計與開發”(CY220222);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趣味物理演示實驗儀器的設計及其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220600532135753);西南大學實驗技術研究重點項目“一種新型微小位移測量裝置的設計與開發”(SYJ2022009)。
作者簡介:張健(1970-),男,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物理教學研究。